何斌
摘 要:白杮是一種新引進的熱帶水果,在我國熱帶地區種植技術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空白,白杮在經藥理、經濟、營養等方面都具有較大的價值。本文分析了白柿的形態學特征,根據種植情況,總結出一套有助于提高白柿幼林豐產栽培的技術,以期為指導白柿生產提供資料參考。
關鍵詞:白柿;形態學特征;栽培技術
白柿,別名冰激凌果、白人心果、墨西哥蘋果,屬蕓香科香肉屬,雌雄同株,不需異花授粉。原產墨西哥及中美洲等地,屬亞熱帶果樹,目前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在內陸還未現在面積推廣種植的情況。
一、形態學特性
常綠中型喬木,樹高可達15米以上,掌狀復葉3-7個小葉,花小黃色微帶綠,圓錐花序著生于新枝或葉腋。果實暗綠或黃微帶綠,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40厘米,皮薄,肉黃或白,果肉與果皮易分離,入口即溶且甜,糖度13-26度,但某些品種帶苦味。種子大而硬,卵形,一果有1-5粒種子。12至翌年3月間開花,5-7月間成熟。較耐寒,可耐零下2-4℃的低溫,但不耐濕,在透氣性差、排水不良的土壤中生勢較差,在透氣性好、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中生長最好。
二、栽培技術
1.苗木準備
選擇根系完整且無病健康白柿種苗。白柿實生苗變異性大,一般僅作砧木嫁接優良品種。種子剝離果肉后要立即播種,30℃下3-4星期萌芽,苗莖9-10厘米時可作嫁接砧木,一般用盾形接、側接、鑲接或高壓繁殖。
2.選址
天氣持續高溫低濕時,此時應注意土壤濕度的變化,適時適量澆水。盡管白柿頗耐旱,但土壤中的相對土壤含水量不宜太低,否則不利其正常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種植地應選擇在土壤疏松、肥沃、排灌好、背風向陽的坡地或山丘,挖長 1 m、寬 1 m、深 0.6 m 的定植坑,將25 kg 生物有機肥、1 kg 過磷酸鈣與泥土拌勻后回坑,回土高出地面。
3.定植
當2月氣溫開始回升,在陰天定植為宜,亦可選擇在9-11月降雨或陰天時進行定植。定植株距6-7.5 m、行距7.5-9 m。
提前拉線點坑,挖好0.15-0.2 m 深的小坑(根據植株長度而定),定植時培少量土后用雙腳踩實并扶直,在邊上插上竹桿將其捆綁固定,防倒伏。注意嫁接口露出土面5 cm 左右,培土并形成一個高0.15 m、直徑為0.6 m 的小土堆,土堆最低處要高于土堆四周,形成小坡度,定植坑周圍無大的可積水的土坑。培土形成的土堆應由土壤和死亡的雜草組成,以防止土壤流失;在其四周鋪上黑色的地膜,遮陽,抑制雜草滋生,鋪蓋地膜時,注意在樹干的近基部留一半徑為0.2 m的露天口,以方便施肥和澆水。
4.幼年樹管理
(1)肥水管理。幼樹每隔2-3個月施一次肥。施肥上應遵循量少次多的原則,以開溝施肥為主,葉面肥追施補充為輔;將生物有機肥與化學復合肥結合使用,滿足幼樹的營養需求,增強樹勢。冬季休眠期管理施肥,應以有機肥為主,施有機肥15 kg/株,補充適量的大量元素肥與中微量元素肥。基本上抽梢1次施肥1次,即萌芽前10 d 施1次,化肥以硫酸鉀高氮型復合肥為主,增強樹體營養生長,促進抽發健壯枝梢,使之迅速形成豐產樹形。
根據種植地的實際氣候變化,定期觀測土壤相對含水量的變化,適時排水澆水,亦可對幼樹進行適當的耐旱鍛煉。
(2)修枝整形。幼樹不易分枝,在長至約1 m高時,摘去頂芽,促進分枝。應及時剪去徒長枝,確保正常枝的營養供給,增強樹勢。
5.結果樹管理
肥水管理。結果樹每年施3-4次肥,肥水管理應遵循“春氮夏鉀秋復合,膨大期間花生麩水淋,采后重施促恢復”的原則,每年施用1 次生物有機肥25 kg/株,并配施花生麩、過磷酸鈣等。5-7月果膨大期,若遇干旱應加強水肥管理,做到勤施薄施。
6.病蟲害防治
白柿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白柿新芽易感炭疽病,屬真菌性病害,高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病。在管理上要強化栽培技術,施用生物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及時排除果園積水,除去果樹周邊長勢旺盛的雜草,減少病蟲害的其它寄主?;瘜W防治方法主要是采用65%代森鋅8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1 000 倍液、77%氫氧化銅500 倍石硫合劑等,陰天或者太陽高溫天氣時16:00 以后用藥,交替用藥。
7.適時采收與處理
白柿5-7月間逐漸成熟,果實應于硬熟時采收,置于室溫下后熟。在室溫下可短時間儲存,在冰箱內可儲存數月。
三、結語
白杮是一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熱帶水果,在國內水果市場上較少出現,因此,關于白杮的種植技術、營養價值、銷售價格,人們知之甚少。
白杮的果期在每年的5-7月,營養價值較高,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和各種微量元素;果肉柔軟,入口即溶,甜度在13-26度間,口感綿實,具有芒果和釋伽的混合香味。作為一種新引進的熱帶果樹,因地理、氣候環境的限制,在中國內陸還未出現大面積種植的情況,在中國臺灣嘉義地區有種植,且能過農場多年來不斷改良和試驗下,在體型和產量方面有了較大的提升,目前種植出的白杮果體型是最初種植的2倍,可食用的部位大大增加。
白杮在我國熱帶地區的種植技術仍不夠健全,這技術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空白。相關文獻并不多見,本文是基于自實際種植情況,結合其它與白杮有關的介紹或報道,以及蕓香科其它屬的果樹種植技術,總結出一套有助于提高白柿幼林豐產栽培的技術,以期為指導白柿生產提供資料參考,促進白杮種植生產的發展,獲取良好的經濟種植效益。
參考文獻:
[1] 程振.臺灣新興果樹及其栽培技術 (續) [J].臺灣農業探索 ,1998,3(1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