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玲
摘 要:在我國現代農業高速發展過程中,水稻種植人員在具體進行病蟲害防治時,不僅需要對其種植質量進行科學保障,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其整體產量,在此過程中,科學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必須對其加強重視,本文首先分析幾種綠色防控技術,然后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究技術應用效果提升策略。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水稻種植對我們現代農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具體種植過程中,科學防治病蟲害能夠對其種植質量和產量進行更高程度的保障,在此過程中,綠色防控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實現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進一步提升,為了進一步明確如何更為科學的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特此展開本次研究。
一、綠色防控技術
1.農業防控技術。種植人員需要確保選擇的水稻品種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和較高產量,在此過程中,需要基于水稻生長具體要求科學選擇具有較高抗病性的水稻雜交品種,在具體播種之前還需要進行曬種,通過曬種能夠將種子表面細菌全面殺滅,確保種子發芽率的有效提升,從而進一步保障種植產量,在具體進行水稻種植時,還需要確保科學實施日常管理工作,及時處理病死的秧苗。與此同時,在具體應用農業防控技術時,需要定期進行滅螟工作,可以通過觀水浸泡實現螟蟲羽化率的大大降低。
2.物理防控技術。在我國目前對水稻病蟲害采取綠色防控技術時,物理防治措施的應用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首先可以選擇應用燈光誘殺法,由于水稻害蟲通常具有一定程度的趨光性,因此,農業種植人員可以選擇利用頻閃式殺蟲燈開展驅蟲作業。種植人員在具體安裝殺蟲燈之前,需要基于安裝密度分析安裝高度,確保能夠誘殺卷葉螟,稻飛虱,三化螟等害蟲。通過相關實踐活動發現,在四月或十月上旬種植水稻,利用殺蟲燈能夠實現較為良好的驅蟲效果。其次,還可以應用阻隔育秧法,物理阻隔育秧具體是指當水稻處于秧苗期在稻田周邊設置無紡布或防蟲網,全程覆蓋稻田,進行稻飛虱等害蟲的阻隔。
3.生物農藥防治。在具體應用該方法時,需要對其應用流程加強重視,嚴格控制農藥應用時間,吡蚜酮、甲維鹽是目前應用較為普遍的生物農藥,能夠進行不同病蟲的有效防治。通過相關實踐活動發現,稻種卷葉螟和二化螟是水稻生長過程中較為嚴重的兩種病蟲害,種植人員可以在一定程度內選擇利用甲維鹽,蘇云金桿菌進行有效防治。在具體利用生物農藥防治水稻病蟲害時,通常存在較多優點,能夠實現農藥基本藥效的有效提升,同時,還可以進一步降低農藥具體用量和使用次數,有效避免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進行綠色品牌的科學構建。
4.化學防控技術。該方法是我國目前水稻病蟲害防控過程中應用最為普遍的方法,具體是指在一定程度內處理水稻種,或進行病蟲害藥劑的合理噴灑。在對種子進行處理過程中,需要確保在水稻播種之前對其進行消毒作業,從根源處消滅種子攜帶的病蟲細菌,有效避免發生水稻病害。如果選擇利用雜交稻種,則種植人員可以利用2000倍配比將種子浸泡進濃度為25%的咪鮮胺乳油,在浸泡24小時之后可以進行撒播,能夠有效避免發生水稻惡苗病。
二、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效果提升策略
1.優化水稻品種。首先需要確保選擇具有較強抗性的水稻品種,能夠實現病蟲數量的有效減少,在我國目前種植人員相關實驗研究發現,科學選擇具有較高耐病性和抗病性的優質水稻品種,能夠在很大程度內避免發生病蟲害現象。農業人員在具體種植水稻之前選擇抗病性植株,能夠在一定程度內避免病蟲害侵蝕水稻,同時,還可以有效避免不同植株之間傳播病害。種植人員可以選擇在水稻種植區域對其水稻瘟病實施抗性檢測,確保種植戶具有更高的防控意識,為了有效避免蟲害對水稻種植造成不良影響,相關工作人員還可以基于病蟲特性,對其實施科學防控,實現害蟲數量的有效減少。
2.改進栽培方法。選擇科學的栽培時間和栽培方式,在具體進行水稻種植時,由于水稻通常分為多個品種,因此,科學選擇栽培時間能夠有效避免發生病蟲害。具體而言,水稻品種一般分為早稻和晚稻,其中早稻品種又可以分為早熟,中熟和晚熟,大部分種植戶在進行種植時普遍選擇中熟水稻。在移栽水稻時,盡量采取寬窄栽培方式,應用密植方式進行栽培作業,在具體種植過程中,如果發現存在稻樁和雜草,需要對其進行及時清理,從源頭處避免病蟲害侵害。
3.強化病蟲害檢測。首先需要進行病蟲監理預警工作的合理強化,水稻種植戶需要與相關部門有效配合,在稻田中進行監測網點的科學設置,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監控基礎設施。安排專業測報人員調查監測當地病蟲害發生具體狀況,同時深入預測分析病蟲害。如果發現存在病蟲害發生跡象,需要向上級部門及時發布警報,準確公布病蟲害情況,組織農戶及時采取措施對其進行有效預防。
4.加強植保知識宣傳。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對植保信息加強宣傳工作,科學應用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宣傳標語,傳單,新媒體平臺,手機短信以及各種活動形式進行宣傳工作,確保當地農戶能夠進一步明確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植保技術相關知識,進而使其在水稻生產過程中能夠靈活應用各種綠色防控技術,對其病蟲害防治效果進行更高程度的保障。
5.完善農戶用戶指導。首先,需要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基于當地水稻生長具體情況,科學制定綠色防控技術計劃,確保其針對性,同時,還需要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對基層工作者進行專業指導,確保農業種植人員能夠更為科學的應用綠色防控技術進行病蟲害防控。而在防治病蟲害的關鍵時期,如果出現新型病蟲害或不良氣候條件,必須提前制定應急處理措施,對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更大的支持。最后還需要科學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進行示范戶和農業示范區的科學構建,通過比對分析常規農藥防治和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效果,使農戶進一步明確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價值,從而使其能夠更為積極的應用綠色防控技術。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農業防控技術,物理防控技術,生物防控技術以及化學防控技術等綠色防控技術能夠確保科學防控病蟲害,在此過程中,通過優化水稻品種,改進栽培方法,強化病蟲害檢測,加強植保知識宣傳,完善農戶用戶指導能夠確保科學提升防控效果,對其應用價值進行更高程度的保障,使其進一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進而為國家經濟水平的有效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俊喜, 陳永明, 成曉松,等.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J]. 江蘇農業科學, 2017, 45(21):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