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我國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因各農作物對其生長環境及土壤具有一定要求,因此,我國的不同地區都存在不同的農作物。小麥是我國主要農作物之一,在我國分布也較為廣泛,近年來,我國不斷研究其種植技術,并運用一定技術手段,改善小麥成長過程中受到病蟲害侵蝕的影響。為此,應結合小麥自身的生長情況進行分析,在現有技術水平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緩解小麥受到病蟲害的侵蝕,從而提高我國農作物種植技術的綜合發展水平。
關鍵詞:農作物;小麥;病蟲害;技術手段
一、小麥種植技術概述
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隨著近幾年來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對糧食上面的需求更加強烈。小麥作為我國的主要農作物之一,被廣大居民所食用,其中主要用于面粉的產出,是相關面食產品的主要來源。因此,我國必須加大對小麥的種植力度,不斷探索新型技術,提高小麥產量的同時,加強對小麥的保護,減少病蟲害對小麥的影響,從而達到被高效利用的要求。
1.精良選種。小麥品種種類較多,在挑選過程中不能盲目挑選,應結合自身土壤的實際情況以及周圍的環境變化,來辨別應選用哪種小麥品種更加合適。品種的選擇關乎著以后小麥的產量,因此,選用適合當地的小麥品種,對農民來說尤為重要,必須對其高度重視。最后,播種技術也應得到重視,除了對土地實現最大利用化之外,應注意播種時麥種之間的距離是否合適,以便于在小麥的成長過程中對能源進行充分利用,避免因麥種之間過近或過遠帶來一定影響。不過,在傳統的方式中,對小麥進行播種一般都是運用手工進行操作完成,相對于土地面積較大的農戶來說,此項工作無疑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實施起來較為困難,且需要足夠的人力物力。不過,如今播種技術不斷改進,逐漸實現了機械化操作,用相關播種機器就能輕松完成。因此,相關政府應加大監管力度,對相關設備進行不斷改良,從而促進農作物種植技術更好的發展。
2.土壤處理。小麥在種植過程中,對土壤具有相對嚴格的要求,并不是所有土壤都能適應小麥的生長。因此,應結合小麥對土壤中營養成分的需求,對其進行有效選擇。并且,在小麥的成長過程中,應進行多次灌溉、施肥,保證小麥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另外,小麥的播種時間較晚,應針對不同品種選用不同的播種方式進行播種,增強其科學化管理,促進小麥對土壤中營養物質進行有效吸收,從而促進小麥更好的生長。
3.科學施肥,合理灌溉。小麥在播種時對土壤濕度要求比較嚴格,一般情況下,農戶會選擇在小雨過后選擇進行播種,因為在這個時期進行播種,對麥種而言,是最有利的生存環境。另外,在播種之后應對小麥進行合理灌溉,由于小麥對土壤濕度要求比較嚴格,因此,應多關注土壤的濕度變化,可利用雨后池塘中儲存的雨水進行灌溉,使其在生長過程中吸取足夠的水分,更利于其后期的生長。另外,針對小麥的灌溉方式,農戶可進行多樣化選擇,保證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得到充分的水源,不斷滿足其生長需求。
另外,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土壤中雖含有少量營養成分,但對小麥的生長而言還遠遠不夠,因此,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必須對其進行施肥。不過,在小麥生長的不同階段中,其對營養成分的需求也不相同。例如:在播種階段中,應使用相關肥料加快種子的成長速度。在小麥后期的生長過程中,隨著小麥的進一步成長,土壤中的肥料已不能使其得到滿足,因此,應采用相關肥料對土壤進行施肥,增加土壤中營養成分,以此來滿足小麥對營養元素的需求。
4.科學播種。在對小麥進行播種時,應采取科學的手段,根據其當地土壤的營養成分的不同,以及環境上的變化,對麥種進行合理選擇,從而保證小麥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實現更高產量。另外,在播種時還應仔細觀察土壤濕度,對麥種數量進行控制,避免因麥種過多導致其營養成分不能均勻分配,從而影響小麥的生長狀況。
二、病蟲害防治方法
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應加強對病蟲害防治措施,保證其能健康、穩定的發展。在播種期間,對小麥來說是最脆弱也是最容易受到病蟲害侵犯的使其,在此期間應加大對其保護力度,借用相關藥劑及時消滅有關蟲害。其次,在小麥的后期生長過程中,也應加大保護力度,在借用相關藥劑的同時,采取相應手段對小麥進行保護,結合小麥的實際生長狀況,對周圍環境進行分析,尋找出適合小麥生長的相關措施。
1.物理防治。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應促進對其土壤中營養成分的利用,但在實際情況中,伴隨著小麥的成長,周圍雜草也會相應而生,這對小麥的生長極其不利。所謂物力的防治方法,就是以人工的方式進行去除雜草,減少病蟲害的出現,避免后期因雜草眾多導致病蟲害增多,從而影響小麥的健康成長。使用人工的方式進行管理,可以增強小麥之間的通透性,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下健康成長,從而達到增加產量的效果。
2.化學防治。為了更好控制病蟲害對小麥的危害,運用化學的方法進行防止,其原理是對有關病蟲害通過噴灑藥劑的方式來緩解對小麥的傷害。其中,在進行小麥播種時就已經使用了化學的方法。將小麥種子與藥劑混合在一起,防止麥種在初期受到病蟲害的影響,不過在這期間,應合理安排藥劑的用量,確保在不傷害麥種的同時又能防止病蟲害的攻擊。
3.生物防治。所謂生物防治,就是指利用自然界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來進行控制病蟲害帶來的傷害。采用食物鏈的方法,對有關病蟲害進行消滅,從而為小麥的生長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不過,在此過程中應合理控制食物鏈中相關生物數量,避免引發其他禍患。
4.農業防治。所謂農業的防治方法是指農戶根據自己的種植經驗,加上對周圍環境以及土壤結構的了解,對小麥的播種時間進行控制,了解在什么時間對小麥進行除草或施肥,不斷加強對小麥的日常管理工作,另外,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可運用一些物理手段,使不同階段的小麥都能得到相同的影響成分,使其更加穩定的生長。尤其是在小麥的幼苗生長過程中,應加大管理力度,時刻監督小麥是否存在缺苗情況 ,以便于做出相應處理,避免因這一因素而影響小麥整體的產量。
三、結語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對小麥的質量要求也相對較為嚴格。因此,為了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應加大力度,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對其進行保護。結合當地的環境與土壤的營養成分,對麥種進行合理選擇,使其更好的吸收土壤中的營養成分,促進其健康生長。另外,我國農作物一直都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導致產量具有不穩定性。應利用物理、化學等技術手段,有效防止病蟲害對小麥的傷害,從而促進小麥種植技術的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檀時山,鄭愛霞.探究小麥高產種植技術與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9(02):15.
[2]楊柳.關于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9(02):18.
[3]劉豐.關于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8(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