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在氣象科普宣傳中的優勢日益彰顯。借助新媒體平臺,在提升信息傳播效率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互動性。本文重點分析了氣象新媒體在氣象科普宣傳中的優勢,并提出了新媒體時代氣象科普宣傳的幾點建議。以期氣象科普宣傳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使新媒體平臺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進而提高氣象科普宣傳的科學化水平,增強氣象服務效益。
關鍵詞:氣象新媒體;科普宣傳;優勢;建議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以前人們獲取新聞、消息的方式最大的途徑就是通過報紙、雜志來獲取,而通過互聯網發展起來的新媒體,則成為了現在人們獲取資料的第一途徑。現在一部手機或者一臺電腦就能實時獲取全球最新的消息。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達59.6%,較2017年底提升3.8個百分點,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新媒體具有便捷性、及時性、參與性、互動性等個性化的特點,其已逐步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信息傳播平臺和公眾交流渠道。因此,利用新媒體進行氣象科普宣傳,高效及時地對民眾進行氣象知識的科普,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意識,為氣象科普宣傳工作創造更大的發展前景。
一、氣象新媒體在氣象科普宣傳中的優勢
1.為氣象科普宣傳注入新活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也在不斷發展。利用新媒體進行氣象科普宣傳有了更大的發展前景。新媒體為氣象科普宣傳注入新活力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打破了傳統的信息發布途徑的空間局限性。使群眾不在單一局限在某時某地接收氣象信息,而是能夠通過網絡新媒體隨時隨地接收或查詢氣象信息。同時,查詢信息還具有一定的擴展功能。比如查詢臺風天氣時可相應得知臺風天氣所帶來危害的防御措施,或者是臺風天氣如何形成等一些擴展知識。(2)新媒體互動性強。新媒體平臺可實現群眾在線留言或交流等方式與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互動,在災害性天氣出現時,可隨時查閱具體的災害防御措施。(3)新媒體信息發布形式多樣化。傳統的媒介發布多以文字及人工播報的方式呈現,新媒體融入到氣象科普宣傳中則可有效的改變單一傳統的信息發布形式。新媒體可結合文字、動畫、影像及音樂,利用3D技術和VR技術,使氣象信息更加生動有趣,更加吸引大眾眼球。實現從單一模式轉變為復雜多樣的形式,有力促進了氣象信息的廣泛傳播。
2.推動了氣象科普宣傳工作。新媒體在氣象服務工作中的應用,不僅擴大了氣象科普工作的范圍,而且提高了氣象服務工作人員對氣象科普宣傳的熱情。通過氣象新媒體,將煩瑣枯燥的氣象信息轉變為通俗易懂、有趣實用的信息。通過新媒體的應用,工作人員可及時了解公眾對天氣事件的關注點,并在第一時間給予反饋。對于突發性強的重大天氣事件或災害性天氣過程,可及時進行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這樣在增強公眾對氣象災害認知的同時,使公眾對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3.幫助群眾了解氣象災害形成的原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在近幾年來,我國霧霾天氣的發生,不僅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還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群眾對此類氣象事件的關注度也在不斷上升。另外,以暴雨、高溫及干旱為主的氣象災害對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就氣象防災減災而言,人們對氣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可運用虛擬技術將氣象事件發生的過程呈現出來,并對天氣過程發生的機理進行講解,使群眾能夠深入了解氣象災害的成因及危害。并通過宣傳使群眾掌握各種災害性天氣的防御措施,以實現群眾防災減災意識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二、加強氣象科普宣傳的建議
1.提高氣象宣傳與科普的覆蓋面和影響力。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關注民生、關心氣象的精神,并使之能夠有效落實,把氣象宣傳與科普同氣象業務服務工作統一研究、部署、落實、考核,并繼續推進部門內報紙、雜志、網絡等公共氣象服務信息傳播平臺的資源整合與協作共享,使新興媒體的宣傳與科普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其次,要積極聯動社會資源,廣泛開展與社會主流媒體的交流與合作,探索氣象科普發展的專業化、社會化新路徑,并逐步完善優勢互補、上下聯合、內外聯動、富有活力的氣象宣傳與科普工作的新格局。
2.完善運行機制,提高氣象宣傳與科普工作科學化水平。不斷完善公共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和氣象科學知識傳播的協調與審核機制,建立健全響應迅速、渠道暢通、發布主動、聲音權威的應急氣象宣傳與科普機制及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宣傳機制。建立健全相關考核評估激勵機制,完善宣傳與科普人才培育和選拔任用機制及宣傳與科普作品的評選認證機制,推動氣象宣傳與科普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發展。
3.創新氣象科普宣傳內容。氣象部門要順應時代潮流,緊跟當今傳媒技術的發展步伐,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氣象科普宣傳內容。針對公眾信息需求,圍繞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及氣象防災減災等主題,不斷創新、制作適合各類傳媒特點的精細化氣象科普產品,增加科普產品的發布頻次和時次,讓廣大群眾對所需的氣象信息能夠及時了解。其次,要找準新媒體與傳統方式的結合點,盡量使用更接地氣、與網民更有共鳴的語言,以群眾的喜聞樂見、易于理解的形式傳播氣象科普知識,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4.加強新媒體科普宣傳人才隊伍的建設。新媒體科普產品的策劃需要優秀的人才支撐。以人為本、堅持創新是新媒體業務探索的基本保證。因此,氣象部門要加大力度培養和組建一支適應新媒體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定期組織學習培訓,使工作人員具備較強的新媒體技術和豐富的氣象專業基礎知識及深厚的文學素養,并使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得到提升。其次,要建立穩定多元的氣象宣傳經費投入機制,建立完善的新媒體工作規范、流程,熟練運營微信、微博,強化科學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靖.試論強化氣象科普知識宣傳的幾點體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28):331.
[2] 曹運平.氣象科普工作實現社會化管理[J].北京農業,2013(36).
[3] 唐鶴云,毛琪.氣象新媒體在氣象科普宣傳中的優勢分析[J].科技與創新,2015(14).
[4] 潘麗娜.淺談提升氣象科學傳播效果的幾點思路[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5(13).
[5] 譚萍.基于“互聯網+”的氣象宣傳工作方法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16).
[6] 劉文.新媒體在氣象科普宣傳中的優勢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6(19):50-51.
作者簡介:王隸娟(1986-):女,漢族,河南省漯河市人,本科,助理工程師,從事研究方向或職業:氣象節目主持,電視氣象科普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