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照 王曉燕
摘 要:棉花是我縣的一項支柱產業, 種植面積占70%以上, 是全縣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全縣經濟的基礎性產業。但是,因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及自身生產成本等因素影響,增產增收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為了破解棉花發展難題,必須通過改進經營方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機藝融合,提高種植、管理水平等措施,提升棉花生產綜合效益,助推棉花產業發展
關鍵詞:規范;綜合;技術;管理;增效
一、當前我縣棉花產業發展的現狀
瑪納斯縣位于天山北坡經濟帶的中段,區位優勢突出,水土光熱資源豐富。全縣現有耕地面積100萬畝以上,其中棉花種植面積在70%以上。我縣棉花種植有著悠久的歷史,從20世紀90年代初,特別是地膜栽培等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促使棉花產量和面積迅速增加,到2017年全縣棉花種植面積達到78萬畝的歷史高位。目前,棉花已經成為我縣難以替代的主要支柱產業。棉花產業的發展為全縣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我縣棉紡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多年的栽培管理,棉花產業無論是種植技術、管理水平及農業綜合技術的集成應用水平均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基本實現了生產加工全過程機械化,全縣棉花平均產量已經超過400公斤(畝產籽棉),通過產量增收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二、當前棉花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難題
一是棉花產量和效益提高緩慢,棉花增產增效的空間明顯收窄;二是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及價格補貼政策的限制,三是資源類價格和管理成本仍在上揚。即“產量、價格增量減少、而土地和水資源和人工成本價格持續上揚”的矛盾無法破解,使棉花產業始終在徘徊中前進。
三、創新發展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強化技術融合,提升綜合效益
1.促進規模經營,降低管理費用
目前在沒有較大自然災害的前情況下,全縣平均畝產籽棉基本維持在400公斤上下,按照目前農村人口及人均占有耕地情況,以人均耕地7畝,土地承包費為550元/畝,籽棉7.2元計算,畝均籽棉收入為2880元,全程機械化作業情況下,畝均成本一般在1740元左右,目前土地流轉費一般在畝均550元左右,除去成本和土地流轉費,每畝可獲利590余元左右。目前我縣戶均經營棉花100畝左右,平均家庭人口為4人,每戶本分地28畝,土地收入為590×28×4=16520(元),在全程機械化條件下,戶均純收入總計5.9萬元+1.652萬元=7.552萬元。如果戶均經營面積擴大到200畝地,則戶均純收入可以達到15.104萬元。按照每戶4口人計算,人均純收入為3.776萬元。適度擴大規模經營不僅可以明顯提高棉農經營收入,同時可以明顯降低人工管理費用、提升機械作業效率,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2.規范綜合技術的集成應用標準,提升棉花產量效益
目前我縣棉花始終在400公斤/畝籽棉徘徊,原因是綜合技術運用不夠規范,地產田面積大,直接影響到總體產量。按照農機化作業標準和農業技術標準,實施棉花生產與管理,是進一步提升棉花生產效益的重要保證。秋季作物收獲以后,確實按照農藝要求,及時清理干凈(或粉碎)作物秸稈及廢舊薄膜,科學配方施足底肥;有計劃實施農機深松作業,疏松耕層一下土壤;耕后的地塊及時在秋季平整成待播狀態,實現土壤上實下虛,為春季土壤墑情一致創造條件;春季整地以淺為主,整后的地塊實現上虛下實,平整后的地塊及時清理干凈地表的廢舊地膜和殘株雜草,以利于作物播種和發芽。
科學規范采用高效節水灌溉、精量播種、衛星導航自動駕駛等智能化關鍵技術應用,不斷提升智能化、現代化水平。
高效智能化節水灌溉技術可以確保實現以水、肥調控為主,化控為輔的綜合調控方式,使管理更加科學,有利于棉花合理生長,為早播全苗、壯苗打下了基礎,確保了提高成鈴率、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增加產量得以實現;采用精量播種,既節約了種子、降低了管理成本、并有利于棉花幼苗合理布局和充分生長;采用衛星導航自動駕駛技術,既有利于節約耕地,使作物空間布局更加合理,同時為中耕植保作業打好了基礎,有利于提高產量效益。
重視棉花田間管理。重視機械中耕作業,通過中耕作業有利于提高低溫,減少水分蒸發,提高土壤中的空氣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一般在播種以后一個星期,即可開展中耕作業,現代生產條件下,一個生長季節可以中耕1-2次即可,重視植保作業,植保機械的選擇要能夠滿足植保作業的技術要求,實施科學有效的植保作業,有利于棉花豐產豐。
苗期管理:顯行化調:出苗達70%就可進行,可以控制棉株自然高度,促進根系發達,提高葉片光合作用速度和能力,培育壯苗;二葉期化調, 其作用:控制棉株節間長度,促進花芽分化;第三次化控在灌頭水的3-5天前進行,控制棉株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第四次化調,一般在打頂后8至10天進行,對于長勢偏旺的棉花打頂后,要進行兩次化調,時間在第一次后的8—10天進行,可有效防止上部果枝過度伸長造成中部郁密,控制無效花蕾和贅芽生長。
灌水、肥要求:現蕾至開花,是棉花主、側根的生長盛期,盛蕾期之后,根系吸收能力顯著增強。此時,棉株生長并不需要過多的肥水。因此,頭水要晚,頭水不帶肥,弱苗可適當加肥。健壯型:以促為主,促中有控,偏弱型:以促為主,旺長型:以控為主,控中有促,控:水控、肥控、化控;促:水促,肥促,激素促(云苔素,奇麗施)要以水肥統籌為重點,綜合調控。以后滴水周期一般一個星期至10天 ,盛花期和坐果其需要充足的肥和水, ? ? ? ? 葉面肥:除微肥外(硼、鋅、錳),大量元素,肥料都應從根部追肥,不提倡葉面給肥,以防葉片早衰。但在防棉鈴蟲時,可用磷酸二氫鉀,以趨避成蟲產卵,在棉花長勢弱,受旱,或受災時,可用蕓苔素,奇麗施提苗,促生長。
及時打頂,一般根據北疆氣候,應在7月5日前完成大頂作業,采用化學藥物打頂一定要考慮科學的藥量。
3.深入推進棉花共給側改革,不斷提升棉花品質。
因地制宜選擇優良品種,品種的選擇原則是:豐產性,早熟性,抗病性,優質,抗逆性(耐低溫、高溫、耐缺水、脫水;恢復快,再生能力強),株型緊湊(果節短,結鈴性強;葉枝少,主莖粗壯,節間短),適合于機采的品種。選擇品種既要注重高產的同時更加注重棉花品質,同時要根據棉花共給側需求,根據需方對品質的要求,確定棉花品種,為確保棉花按品種分開收獲、儲運、加工要求,一般全縣品種不超過五個,一個鄉鎮不要超過三個,確保一個作業收獲區域選擇一個品種,種子要經過科學處理,并進行必要的精選,將種子中的較大雜質、爛種、畸形種子等清理干凈,保證全苗是增產的基礎。
總之,棉花產業既存在發展瓶頸,同時也存在綜合效益提升的空間。一方面要規范綜合技術應用和管理措施,擴大規?;N植,按照需方市場要求,提升棉花品質,另一方面,進一步穩定并擴大高產棉區面積,壓縮次宜棉區面積和低產棉區面積,進一步提升平均產量。
作者簡介:李光照(1963-09-)安徽省靈璧縣。工作單位:瑪納斯縣農牧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職務:副站長,高級工程師(副高),重點研究方向: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