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
(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煙臺 264025)
英語聽力作為一項基本的語言技能,我們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各種語音資源進行練習,如果在硬件軟件較好的學校還有專門的英語外教,這對于高中學習者的聽說是非常有好處的。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對個體來說,在練習時會遇到一些挫折,有的同學或許會因為自己的方法不得當沒有取得進步而喪失對英語聽力的熱情,有的同學則會發現其中的一些技巧進而取得成績的進步。筆者希望通過對于英語聽力的難點分析,對于英語聽力“拋棄者”有所幫助,同時對于英語教師以及英語興趣愛好者有所幫助。筆者的觀點是聽力并不是你沒用心學而學不好,而是作為一門外語來說它受到心理以及生理的影響,并且許多因素很難控制。這些是造成了聽力難點之所在。
英語聽力首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單詞,在英語聽力中與單詞相關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單詞的量;二是單詞的準確性。單詞是基礎,地基不牢很難再其上構建“大廈”,那怎樣記單詞就成為學生的老大難問題,你會發現英語聽力不好的學生其普遍單詞不好,所以你就會看到市面上有許多的記單詞書,但是一個問題讓我們深思,我買了書就能記住單詞嗎?答案是否定的,記單詞不僅需要方法的幫助,更重要的是要與原有的知識建立起實質非人為的聯系。在英語聽力中另一個與單詞相關的因素就是單詞的準確性。當我們在聽力中會發現有許多連音、省略等地道的說法,對于學習者來說這是很難分辨是講話者說的是哪個單詞,對于學習者來說,我們一邊聽一邊與自己大腦中儲存的單詞進行匹配,而這將會錯過演講者的其他內容,這就導致我們很難理解演講者所說的內容。下面我將結合相關理論來討論一下提供一些應對方法。
我們都知道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艾賓浩斯,他的遺忘曲線也是一個通過行為來描述心智的實驗。艾賓浩斯通過節省分數將記憶量化。節省分數等于最初重復次數減去再次學習重復次數然后再除以最初重復次數乘以百分之百,節省差變小,說明記憶鞏固的越好。于是記憶被量化,可用節省分數來表述記憶保持的屬性。那怎樣將節省差變小,其方法是及時復習,那么怎樣進行及時復習呢?其方法是什么?筆者將介紹以下幾種,第一是自我參照效應就是與自我相聯系,第二是配對聯想學習,第三是測驗效應,研究發現測驗要比重讀效果好。第四是形成視覺圖像。第五是生成信息,第六是組織信息。第七是“休息”。
自我參照效應,所謂自我參照效應就是與自我相聯系。比如在記憶英語單詞中有關四肢的單詞,我們就可以與自己的四肢相聯系,每次記憶單詞就想到自己的手(hand),或者自己的腳(feet),自己的胳膊(arm),自己的頭(head),自己的身體(body),將單詞與自己相聯系后,就會容易記,因為相比起關注別人,我們其實對自己的情況了解的更清楚,比如對自己的手腳更熟悉,更容易喚起我們的注意。“通常來說,Rogers及其同事(1977)使用與Craik 和Tulving 的加工深度實驗相同的方法驗證了自我參照效應。”
配對聯想學習,如果給你一堆沒有規律可循的詞,比如 onion、chair、desk、cherry、grape,那你會怎樣記憶?一個個的記憶那太費事了,“根據米勒的研究論文《神奇的數字,7±2》(米勒,1957)中提出的。在文章中, 米勒總結了很多支持短時記憶容量介于5-9個項目的證據。”“米勒(1956)提出形成組塊這一概念,用于描述將若干小單位(如字母)組合成較大的有意義的單位(如短語,甚至是句子、段落或故事等更大的單位)的過程。”組塊被定義為多個聯系緊密的單元的組合,并且這些單元與其他組塊的構成單元聯系十分微弱(Cowan,2001;Gober et al.,2001)。那怎樣將一個組塊的內容擴展是需要方法的、自我聯想配對就會幫助我們拓展組塊的容量,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分類記憶,然后用自我聯想法來記單詞,cherry and grape are on the desk and onion on the chair.首先將詞分類,蔬菜水果一類,桌子椅子一類,將他們聯想配對是不是能更好的將單詞記住呢?因為情景太接近現實場景,我們記單詞的效率會提升,就我自己而言這個效果在 第二天還保持記憶,并不會很快的忘記。“Ericsson 及同事(1980)證實了組塊的作用。研究發現,利用組塊的方法,記憶能力處于平均水平的大學生可以記住大量的信息。他們要求一名被試重復其所聽到的一組隨機數字。雖然這名被試的記憶容量處于平均水平——7個,但經過大量練習后(1小時,230個試次),他最多可以正確重復包含79個數字的序列。”
測驗效應。“Henry Roediger 和 Jeffrey Karpicke(2006)證明了測驗的好處,”對于測驗效應我深有體會。對于我考研時背的教育理論,我背過不下數遍,但是當看到背過的問題時,大腦總是一片空白,但是后來我就給自己出題測試,結果相當好,我對于測試的題目記憶更深刻,所以以后每天我都給自己自測,考出的成績不錯,對于背的內容記憶更深刻了。同樣對于英語單詞的記憶,我們可以給自己出題。例如看到“wor_”你能想到哪些詞,這在無形中練習了我們提取信息的能力,對于單詞來說則是又一次的復習。
形成視覺圖像,就是要有畫面感。比如apple這個單詞,你咋一看,沒什么特別啊,但是如果你想到在煙臺的棲霞你在果園里看到金秋時節,又大又紅的蘋果在枝頭搖晃,你還感覺到這個單詞難記嗎?答案是否定的,你會有一種食欲讓你想把這個單詞記住,因此,形成視覺圖像將文字可視化,就會更容易記住單詞。你不妨在以后的單詞記憶中將更多的單詞可視化,形成生動的視覺圖像,記單詞將不會是你英語學習中的障礙。
第五是生成信息。生成信息對于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難,但是怎樣生成有效的信息將單詞記住,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生成信息的實質其實就是將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建立新的聯系。進行同化后歸于自己的圖示。雖然從理論上敘述你有可能覺得枯燥,那我們就舉一個例子。比如,在記憶英語單詞motherland這個單詞時,我們通過漢語知道是祖國,那英語為什么用motherland來表示祖國呢?我們分析這個詞,mother是母親的意思,land是土地的意思。那么結合在一起我們就想著祖國不就是我們所居住的土地嗎?這樣我們生成了新的信息,將原有的概念同化,motherland這個單詞就輕而易舉的記住了。
第六是組織信息。我們都能將輸入的信息記住,但是怎么有效的組織信息是我們要學習的,因為這可以提出學習效率,在學習策略中也有組織策略,那就是利用流程圖或者是圖標來記憶,或者是將輸入的信息進行有效的精加工,讓信息通過精加工更有聯系,有更好的組織方式。那我們還是舉例子decay這個單詞我們應該怎么記,這就需要我們組織信息,decay前兩個字母de-在英語中代表向下,消極的意思,是一個否定前綴,后面的詞綴cay-在英語中表示變弱的意思。所以de-(向下、消極)+cay-(變弱)=衰退、腐敗、腐爛。如果你看到這個解釋能更好的記住它,那就說明這個方法是對你有效的。
第七休息,所謂“休息”的意思是“分幾段時間來學習而不是嘗試一次學習所有的東西”或者“不要填鴨式學習”。“這種短期學習的好處被稱為間隔效應(Reder & Anderson,1982;Smith & Rothkopf,1984)。”“Gais 和他的同事(2007)讓一批高中生看24對英-德單詞表,睡眠組在學習后3h內睡覺,清醒組在做完后10h內保持清醒,2組都在做過后的24-36小時內接收記憶效果測試,研究發現睡眠組效果優于清醒組。這一理論目前還沒有可信的說法,但是我們可以從這個試驗中看出休息的重要性,人不肯能24小時都保持飽滿的精神,適當的休息有助于我們學習,提高記憶效果,這對于單詞記憶來說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
這就需要我們在發音時注意語音語調,需要大量跟讀地道的發音,以上的方法在幫助我們記憶的同時,也要緊密與語塊、語篇相聯,這樣會從點到線到面都能顧及到。筆者覺的最有效的方法練習單詞的發音就是聽說法,強調通過反復的句型結構操練來培養口語的聽說能力。主要涉及的是美國結構主義語言觀,強調第二語言教學要從口語開始,要從說話開始,通過掌握語言結構學會目的語言。涉及的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是行為主義的刺激與反應理論,主張通過大量的模仿和反復操練養成新的語言習慣。
我們知道注意有起伏的周期,“研究表明注意動搖的時間為8-12秒。”“目前對注意動搖現象的解釋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因感覺器官的局部適應,對事物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暫的下降引起的;另一種解釋是有機體的一系列機能獲動都有節律性,如呼吸節律、神經元的節律等,注意的動搖正是有集體的節律性活動造成的。”,個體差異很大。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訓練注意力來提高自己的英語學習。大多數聽力不好的同學更多的原因就是我們處于注意的起伏期,隨著周期的起伏,有的單詞注意到,有的沒有聽清楚其中的關鍵信息。筆者曾經自己做過測試,如果我已開始就知道哪些是重點,我會非常認真地聽并且與第一遍不知道重點時更能抓住重點,對題率更多。因此在學習中我們可以通過影子跟讀來訓練自己注意的重點。
“在一項雙耳分聽的實驗中,兩只耳朵分別呈現不同的信息。在選擇性注意的實驗中,要求被試注意其中一只耳朵的傳入信息(注意通道),并在聽到信息的時候大聲地讀出來,同時還要忽視另一只耳朵傳入的信息(非注意通道)。如果在聽到單詞并大聲地說出來之間的幾秒鐘內不斷地重復這個單詞,被試通常能夠較為容易地完成這項任務。”當問到他們在非追隨耳中聽到什么的時候,被試僅僅能夠說出在非追隨耳中存在的信息,分辨是男性聲音還是女性聲音,而不能報告出信息的內容。其他的雙耳分聽實驗已經證實,對于呈現在非追隨耳中的大部分信息,被試是意識不到的。“例如,Moray (1959)發現,被試覺察不到在非追隨耳內重復了35次的單詞。”“隨后Mackay (1973)的一項實驗給被試呈現模棱兩可的句子,其采取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種。 如“他們在bank投擲石頭”。(在這個例子中“bank”可能指河堤,也可能指金融機構。)這些模棱兩可的句子呈現在追隨耳中,而在非追隨耳中呈現與其中一種條件匹配的具有偏向性單詞。例如,當在被試追隨耳呈現“他們在bank投擲石頭”時,便在非追隨耳中呈現單詞“河堤”或者“金錢”。“在被試聽完一系列的模棱兩可的句子后,給被試呈現一些成對的句子,比如:
昨天,他們在河邊投石頭。
昨天,他們朝信用合作社投石頭。
當要求被試指出以上哪個句子的意思與之前聽到的句子最為接近時,Mackay發現,具有偏向性的單詞會影響被試的選擇。例如,如果偏向性單詞是“金錢”,被試更加容易選擇第二個句子。即使被試報告并沒有意識到之前呈現在非追隨耳內的偏向性單詞,仍然會發生這種情況。非追隨耳內單詞(“金錢”)的意義會影響被試的判斷,因此對這個單詞的加工達到了意義水平。”“類似的結果使得Mackay以及其他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注意的晚期選擇模型。這種模型認為,大部分輸入進來的信息在被選擇進行一步加工之前都會進行意義加工(Deutsch & Deutsch,1963;Norman,1968)。”這就說明當我們的聽力受到干擾時,尤其是在聽到自己熟悉的單詞時會認為與我們所熟悉的單詞的事物相關,但事實并非如此,這也就是我們時常會出現的情況,我明明已經聽到這個單詞在這篇聽力之中了,為什么會做不對題,或者沒理解對呢?這就需要我們減少意義加工。這就需要我們注意語篇。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提出了“語篇”這個概念,這就需要老師要有意識地提供相關的材料來幫助學生了解相關題材。對于學習者來說,需要學習者及時閱讀相關題材的文章,這樣對于學習者來說再出現相同的題材聽力,已經有了相關的積累就會容易很多。庫克說,“在聽的過程中語言信息并非清晰地出現在話語中”,這就需要我們聯系語篇,重視語境將內容進行大概的預判,從而聯系自己的所知與所學通過宏觀了解增進自己的積累。語篇的積累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尤其是對新聞報紙,以及時事政治,文學藝術相關作品的閱讀,將會很大程度上擴展我們的視野。高中生時間緊任務重,不妨把每篇聽力練習當做自己語篇的積累,這樣既能提高練習的效率,又能豐富自己的積累,可謂是一舉兩得。
提及記憶就要提及與記憶相關的編碼與提取。“記憶是指在初始信息(如刺激、圖像、事件、想法或技能)不再呈現的情況下,保持,提取或者使用這些信息的加工過程。”“編碼是指信息被表征的方式。”“聽覺編碼是指在短時記憶中對基于刺激的聲音進行表征。”“早在1964年,Conrad 就對記憶編碼進行了實驗研究。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在屏幕上給被試快速呈現大量的靶字母,要求被試以呈現的順序將其默寫下來。Conrad發現,回憶錯誤大部分表現為語音混淆,即將字母誤寫成在發音上與其類似的另一字母。“例如,‘F'經常被誤寫成‘S'‘X',兩者均在讀音上與‘F'相似;但‘F'很少被誤寫成‘E',盡管‘E'在外形上與‘F'更相似。所以,即使被試看到了字母,他們所犯的記憶錯誤也是基于語音的。”所以,提高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有正確的編碼,就需要我們盡可能沉浸在英語聽力環境中,獲取正確的聽力編碼。
科學研究得出結論是編碼和提取任務一致化記憶效果好,編碼階段的深層次加工不一定像加工理論那樣促進提取。這給我們的建議是記憶要精細化,這就需要我們利用精加工策略,比如聯想記憶或者是編歌訣。要生成,即我們要與自己先前的經驗相聯系,形成新信息。要有測驗,我們要自己定時檢測自己的成果,加強鞏固。要有組織,要利用表格或者是圖標來加強記憶,讓信息有效的組織起來。同時也要注意休息,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用腦不能過度,要勞逸結合,避免出現視疲勞,我們要將學習效率提升,而不是通過增加學習的無效時間來浪費自己的生命。就像亞里士多德提出的那樣我們要和諧發展,要注意培養自己的美德,注意體育教育。匹配學習與測驗情境要避免學習錯覺,有時我們經常依據自己以前的記憶而出現記憶錯覺,我們要因時因題,具體分析,不要讓自己所謂的“經驗”來學習。我們的記憶不是穩定的,或者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發展中的,它一直隨著新的學習經歷和變化的情境而被建構與改造。
上文贅述了這么多,我們發現聽力的難點并不是聽力本身而是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聽力這一項技能與讀寫說都相關。聽力也與單詞、注意、語篇、記憶相關,所以,這給我們的啟示是要將單詞記憶與具體的方法相結合。同時,注意語篇的類型、題材、內容的變化,抓住這四個基本點,將有助于我們聽力的提升,因此我將這四點概括為“WADS”原則,W代表單詞,A代表注意,D代表語篇類型,S代表記憶編碼方式。聽力的學習是長期性、堅持性的一項學習,需要學習者通過大量的練習來提升。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的總結能給高中英語學習者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