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濟南中學/梁穎
青春是人這一生中最桀驁不羈的歲月,如一把利刃,白光一閃,劃破了孩提時的懵懂,然后一個繽紛絢爛的世界到來了,一個棱角分明的青澀少年漸漸長成。
誰的青春不快活呢?魯伯特·布魯克,劍橋大學最年輕的教授,文采斐然的青年詩人。初入文壇,就收獲了一些人一輩子都在仰望的成就。身旁麗人如云,良友成群。獨立高傲的伍爾芙暗戀他,文豪盧梭也對他青睞有加,稱贊他是英國最英俊最有才華的詩人。布魯克在拜倫潭旁的一幢鄉村宅邸,也成了當時英國文人的聚集地。威廉·羅素、赫胥黎等都是其座上賓。他常在英國鄉村慵懶舒適的午后,啜飲加了蜂蜜的紅茶,和一眾睿智文雅的朋友閑聊。但好景不長,一戰爆發,布魯克執意參軍,戰爭的殘忍、生存的艱難讓他從不諳世事的花花公子真正成長為堅毅的男人,敢于為國獻身的士兵。這位愛國詩人最終葬身地中海。他的青春帶著硝煙與鮮血,動蕩時代的殘酷磨平了青春的鋒芒,他也由此明白什么是擔當與責任。
生活,重復單調,有時仿佛能一眼望見人生的盡頭。像切豆腐的鈍菜刀一樣,厚重敦實。可一潭靜水下暗流涌動,生活的陷阱能讓人猝不及防地摔進無底深淵,正如鈍刀也會傷人。
青年時代狄更斯的生活可謂一片混亂:第一個合伙人自殺,摯愛的女性猝死……不幸接連而至,使得狄更斯心力交瘁。生活的艱難沒有讓他放棄寫作,社會底層的掙扎反而讓他更切實地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狄更斯突破障礙一飛沖天,成為一名作家的歷程,對于他來說也是一次自我發掘之旅。他從一個身世凄涼的少年,成長為享譽世界的文豪。多舛的命運、跌宕的生活,對他的磨礪起了關鍵的作用。
法國人在失意時常說“這就是生活”。年輕時或許無法忍受生活的種種磨難,生活卻如一把鈍刀,一點點消磨我們的銳氣與鋒利。不過,生活和青春并非對立面,青春是生活最逍遙的一部分,生活是把刀,青春就是這把刀的刃,耀眼而鋒利。只是,青春的輕狂不是生命的常態,人總要成長至成熟,或在某個瞬間頓悟,或在漫長的時光里覺醒。青春的刃需要生活這把刀來打磨。
當我們明白,人生所經歷的波瀾不驚或是跌宕起伏,平庸無聞或是閃耀非凡,孤獨困惑或是大徹大悟,這些都是我們的生活,這些就是生活的本身。即使有困頓、彷徨、失意、孤獨襲來,但我們依舊用滿滿的激情擁抱它,熱愛它,這樣,我們才真正褪下青稚,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