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嵐
“我家這個孩子看到電腦就沒命了,他就是網癮癥!沒救了。”
“我家老公就是懶!掃帚倒了也不要指望他扶!”
“我那個同事就是夾生,每次和她說話那腔調哦,好像欠了她錢!”
“這人就是自私!”“這人就是虛榮!”“這人就是傲氣!”“這人就是不靠譜!”
……
生活中,充斥著對他人的評價!還不包括在你頭腦里沉沉浮浮沒說出口的。
我們太習慣對他人作出評價了!因為從小,我們就一直被評價著長大,家里、學校里、社會上,父母、老師、各種親戚——“這孩子很用功!”“這孩子滑頭”“女孩成績好沒用的,到了青春期腦子就不行了!”,或者,聽家長評價他們的同事、親戚,有時候,前腳人剛離開,后腳,他們就開始評價,仿佛當他們能評價一個人,他們就對一切有了把控感。
除了對外人的評價,父母更愛對自己的孩子進行評判,或“貶斥”或“褒獎”,對孩子草率地進行“蓋棺定論”式的評價,局限了孩子,所以,拜托,請別輕易評價。即使正向的評價也會讓他們擔心下次做不了那么好失去父母的愛,或者過度在意外在評價,忽視了內在自己真實的感受。
從小在一個總是被評價的環境中長大,我們也習慣了評判他人或者“腹誹”自己。但,如評價所云:“他就是那樣的!”那就蓋棺定論毫無辦法了!如果評價讓一切就此定格,如果評價就是終點,評價又有什么意義?為了發泄情緒?同仇敵愾?難不成你還認為評價就是教育?實際上,很多時候,評價固化了不良行為,引起更大的逆反。
我的孩子初到國外讀書的時候,一位老師說到“No Judge(不輕易評價)”!他就喜歡上了這位老師。
其實,一個成熟的人,一個對生命保有敬畏和好奇的人,不會輕易評價。看到表象欲生評價時,我們可以再追問一下“為什么”?——“老公為什么懶,為什么即便天天被數落也不愿意去改變?”你也許會回答——“他就是懶哦!”看看,我們就是這樣因評價而走進思維的閉環。也許在懶的后面,有他從小被父母否定、打擊的創痛,有無數次努力都不行的“習得性無助”,有著深埋進潛意識,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深深的恐懼,怕自己不會做、做不好,怕如當年讓父母失望一樣讓妻子失望,所以就藏進了懶里,扮演一個懶人。
孩子總是玩游戲?我們再追問一下為什么?為什么他總是一個人、孤獨的,不吃不睡地玩?他就是上癮了!為什么呢?是人,都會想和人玩兒,去各種人際交往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是不是我們的孩子在人際交往、學業中受挫了?于是只能躲到游戲這個孤島上,彌補現實社會中他的缺失:成就感、人際的連接。
與女友聚會,她總是遲到很久,或者答應了,卻最終沒有出現。朋友暗地議論,一個說,我告訴你哦,就是做了老板太太了,了不起了,不把朋友放眼里了!一個說,就是不靠譜哦,我怎么這么遠都不遲到呢,我早早出發了,我重視朋友啊。人們通過評價,投射著自己的想法。讓我們無預判、無評價地探尋一下。后來得知,她得抑郁癥很久了,她也想通過和閨蜜的聚會,踏出家門,和社會連結,但每次出門,她都非常緊張,出一次門好難,好怕,想到不知和女友說什么,覺得好累,于是,各種準備收拾,但又磨磨蹭蹭最終沒能走出去!“你要加油!”“你要突破你自己!”是的,你說得沒錯,但關鍵是,那個大家都覺得對的事,她為什么做不到?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都有自我實現的傾向,為什么不做,一定有她的原因,她的能量讓她做不到,她卡住了。
評價是容易的,但常也是無效的,當我們又要草率評價時,請停一停,我們可以把評價變成探尋!特別是父母,慎用你那張“開光的嘴”,別用評論肆意給孩子敲戳,讓我們對另一個生命保持開放和好奇,學會問一問,聽孩子真實地說說他自己。
讓我們生出透視眼,更全面、更立體、更有歷史觀地去看待一個生命,生命因此被交還本來面目,不只是一個平面的“標簽”“章印”——我們的評價。
至于為什么不要評判,《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是這樣解釋的: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No Judge,不輕易評價,便是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