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鑫 姜小燕 韓卿卿
(濰坊護理職業學院,山東濰坊 262500)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背景下,全國各地掀起了“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高素質、高技能復合型醫療人才的醫學類高職院校自是成為“雙創”的一片熱土,而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便是具有銳意進取、大膽創新特性的大學生群體。而占據醫學類高職院校相當大比例的女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卻始終不被看好,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在醫學類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比例非常低,顯著低于男大學生,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體現在認識論中即為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能夠指導實踐取得成功,錯誤的認識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可見人們的意識或者認識對人們的實踐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醫學類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創新創業比例低的問題根源就在于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它起著關鍵作用。
為此本課題組以濰坊護理職業學院為例展開調研,對學院護理、助產、健康管理、老年服務與管理、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醫學檢驗技術、藥學、口腔醫學技術、口腔工藝技術等9個專業,初中和中專或高中兩種學歷起點,大一、大二、大三三個年級階段共883名女大學生進行了“女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問卷調查,問卷調查采取問卷星網絡問卷的方式,共發放電子問卷883份,回收問卷883份,有效回收率100%。通過調研發現,學院女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存在以下問題:
調研結果顯示,對“您對‘創新創業’的認知是?”這一問題,有10%的女大學生選擇創新創業就是開辦一個公司或者企業,有5%的女大學生選擇創新創業就是能賺錢的工作,有7%的女大學生選擇其他。對“如果您創業會通過什么渠道獲得資金支持?”這一問題,有6%的女大學生選擇不知道。對“如果選擇創業,您會選擇哪些領域?”這一問題,有44%的女大學生選擇風險小、資金投入少、回報快的領域,有16%的女大學生選擇大家都在做的熱門領域,有20%的女大學生選擇專業、技術門檻低的行業,甚至有2%的同學選擇不知道哪些領域。這說明相當一部分女大學生既對創新創業理論概念缺乏科學的認知,又對創新創業具體內容、要求例如創新創業的資金來源、創新創業領域等缺乏準確的了解與掌握。對創新創業的認知是創新創業意識形成的溫床、土壤,創新創業認知土壤營養不足甚至匱乏,創新創業意識的種子就很難發芽、生根。
調研結果顯示,對“您畢業后的打算”這一問題,有31%的女大學生選擇到政府、事業單位工作,只有5%的同學選擇創業,有22%的女大學生還沒想清楚。對“您是否有主動了解過與創新創業相關的信息?”這一問題,有35%的女大學生選擇沒有,有9%的女大學生選擇不清楚。對“您對創新創業是否感興趣?”這一問題,有42%的女大學生選擇一般,有5%的女大學生選擇不太感興趣,甚至有3%的女大學生選擇沒興趣。對“您有參加過學校或者上級單位組織的創新創業大賽嗎?”這一問題,有40%的女大學生選擇沒有,覺得參加沒有什么意義,有32%的女大學生選擇沒聽說過。這說明醫學類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普遍缺乏興趣與熱情,動力嚴重不足。
調研結果顯示,對“您如果有了創新創業的想法,會去實現嗎?”這一問題,有61%的女大學生選擇再考慮一下,擔心想法還不成熟,有9%的女大學生選擇想想就好,畢竟現實和理想還是有差距的,有2%的女大學生選擇肯定不會,因為我的想法通常不被他人所認可和接受,甚至有4%的女大學生選擇不知道。對“您認為當前女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形勢如何?”這一問題,有11%的女大學生選擇十分嚴峻,37%的女大學生選擇比較困難,只有2%的女大學生選擇成功性很高,還有6%的女大學生選擇不知道。由此可見,醫學類高職院校女大學生缺乏進行創新創業的決心,對創新創業充滿膽怯心理,缺乏自信,創新創業意志力薄弱。
家庭作為人生第一所學校,家庭創新創業教育與啟蒙,對于女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調研結果顯示,對“您對創新創業的認知與想法最主要來源于”這一問題,只有8%的女大學生選擇家庭,可見來自家庭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啟蒙比較匱乏,導致學生對創新創業知識的認知先天不足,創新創業熱情更是無從談起,嚴重制約了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與樹立。
受限于教育制度、體系、理念,學校在我國始終是各類教育的主陣地,同樣也是創新創業意識教育與培養的主要平臺。而調研結果顯示,對“您對您所在學校的創新創業方面的教育滿意嗎?”這一問題,有3%的女大學生選擇非常不滿意,有6%的女大學生選擇不滿意,有37%的女大學生選擇一般,甚至有5%的女大學生選擇不知道,也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女大學生對所在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并不能感到滿意。
2.2.1 課程設置單薄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比較單一,沒有與專業課程相結合,過多注重理論的講解,缺少實踐課程,難以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求知欲望與興趣,而且任課教師多為半路出家的兼職創新創業教師,擁有創新創業專業知識的教師非常少,難以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很難得到提升。
2.2.2 活動、比賽缺乏專業指導,零基礎
高職院校在舉辦“雙創”活動和競賽時,學生缺乏專業指導教師指導,只能依靠自己摸索或者之前參加過大賽學生的指導,對于技術性、專業性較強的創新創業比賽,很多學生只是出于自己的興趣,零基礎,導致此類活動與比賽效果大打折扣,更談不上激發女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與激情,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樹立與提升有限。
2.2.3 實踐層面缺失,欠缺意志鍛煉
創新創業講座雖時有舉行,但也只是為大學生介紹創新創業的經驗,缺乏有關創新創業的后續專業技術指導,導致大學生缺乏創新創業的主動性,創新創業意識不完整。
實踐決定認識,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與提升離不開創新創業實踐的開展,可以說兩者呈正相關關系,創新創業實踐經驗越豐富,創新創業意識越強。而調研結果顯示,對“您是否有過創新創業的經歷或者經驗?”這一問題,有88%的女大學生選擇沒有,可見高職院校的女大學生創新創業經歷或者經驗極其匱乏,嚴重制約了其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與提升。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居于第一階段,它是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關鍵,家庭創新創業方面的教育與啟蒙對于女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形成與提升,起到基礎性作用。同時還需要加強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協同效應。
3.2.1 創建階段性創新創業基礎課程體系
創新創業意識的形成與提升,知識的認知是前提與基礎。所以,首先,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階段性創新創業課程,構建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階段課程體系。例如在大一階段開設《創新意識》一類的課程,進行創新基礎知識的學習,融入創新理念、意識的培植與提升;大二階段開設《大學生創業教程》一類課程,進行創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融入創業理念、意識的培植與提升,大三階段開設《大學生創業實踐教程》一類課程,進行創業實踐理論知識的學習。其次,與第一課堂的理論學習相搭配,建立創新創業第二課堂,加強女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認知,來培養和提升其創新創業意識。
3.2.2 形成專業性師資隊伍體系
一方面,通過創新創業專業培訓、學習,提升現有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專業性水平與素養;另一方面,引進具有綜合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素養的專業性新教師;最后,可以嘗試引入女大學生校外創新創業導師,邀請聘任校外杰出企業家、創業者,尤其是女性企業家、創業者,作為創新創業導師,對學生創新創業進行專業指導,甚至帶領學生參與企業或組織的創業項目。打造高水平、高素養、專業性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為培養和提升女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3.2.3 形成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進專業課堂教學機制
創新創業只有與專業結合,才能發揮出其最大效能,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專業教育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為此,要充分發揮醫學類高職院校的專業優勢與特點,堅持“三全”教育理念,將創新創業教育貫徹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改革課堂教學評價機制,將創新創業元素融入醫學專業課堂教學作為課堂教學評價指標之一,鼓勵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堂教學中結合醫學專業特點融入創新創業元素,形成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可持續的教學長效機制。
3.3.1 以賽代練、代學
積極創造機會鼓勵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參與各種“雙創”比賽,例如積極組織或者與其他高校聯合舉辦各種“雙創”比賽,走出去積極參與校外各級別“雙創”比賽,形成穩定、可持續的以賽代練、代學機制,通過參與各類型、各級別的“雙創”比賽,激發女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興趣與熱情,積累創新創業經驗,增強女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3.3.2 搭建創新創業實戰平臺
學校專門針對女大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為他們提供創業機會,設立創新創業基金,提供資金支持,多得是嘗試的機會、成功的喜悅或是失敗的經驗,少了后顧之憂;同時發揮校企合作優勢,將企業引進來,為大學生帶來創新創業的資金、經驗、技術,學校搭臺,企業提供設備,學生唱戲。通過校企創新創業實戰平臺,讓女大學生們既積累了豐富的創新創業實踐經驗,又磨煉了創新創業的意志與決心,進一步增強女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