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西北政法大學 民商法學院,陜西西安 710000)
添附制度是大陸法系國家物權法中所規定的取得財產權的重要方法和制度。所謂添附,是指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不可分離的物或具有新物性質的物。在添附的情形下,將添附的財產加以分離已不可能或者造成財產毀損從而降低其價值,或者區分添附物的費用過高,那么如何確定添附物的歸屬就涉及是否需要確立添附制度的問題。在《物權法》立法過程中,有學者認為未經他人同意對他人財產進行利用構成侵權,可以由侵權責任制度加以解決。所以在現行《物權法》中并未規定添附制度。如果因利用發生物的混合或者對物進行了加工而產生新物,《物權法》未規定添附制度,適用侵權責任法只能解決侵權糾紛,對于新物的歸屬,法律并未做出評價,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實務中存在大量的添附案件,比如:承租人未經出租人同意而對房屋進行改造、加工、裝飾產生的添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被宣告無效后對建筑物歸屬的處理;甲乙訂立合同合資經營企業,約定對廠房進行裝修,但因出現不可抗力的事由導致合同被解除,此時已裝修完畢的房屋的產權歸屬就發生添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處理,顯然不能用侵權責任法來解決,由于我國沒有明確的添附制度,法院往往根據侵權責任法裁判案件,使得社會關系并未得到法律有效的調整,導致案件處理結果混亂不堪,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添附制度。
添附制度與侵權責任制度都具有保護財產權的作用。民法對財產權的保護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物權法以確認物的歸屬及物權的保護方法來保護物權,而添附制度作為確認物的歸屬的重要規則,是保護財產權的前提。侵權責任法是以損害賠償的手段制裁致害行為并對受害人予以救濟的法律,它以權利人明確為適用前提。正是因為二者都具有保護財產權的功能,因此添附與侵權的關系非常密切。
添附制度和侵權責任制度是兩種不同的法律制度,二者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區別:第一,功能不同。侵權責任制度最主要的功能是以損害賠償的方式使權利人受侵害的財產獲得補救,其本身并不能解決財產被他人添附以后形成新物的權利歸屬問題。而添附制度的首要功能就是確定財產歸屬,保護物的靜態安全。第二,實現的價值不同。侵權責任制度通過制裁不法行為人、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從而實現公平正義的價值,維護社會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而添附制度唯一的價值就在于促進“物盡其用”,提高物的使用效率。第三,適用條件不同。一般侵權責任制度以過錯和損害的發生為前提,而添附制度的適用是以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需要確認添附物產權歸屬為前提。第四,適用范圍不同。添附是基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并非總是與侵權行為同時發生。
所以,確立添附制度并不因為侵權責任制度的存在而顯得多余,侵權責任制度也不因缺少添附制度而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添附制度與侵權責任制度并行不悖。
添附制度并非完全考慮恢復原物權人對物的圓滿支配狀態,而主要考慮如何確定物的歸屬。實際上,在添附的情形中,很多被添附物是可以拆除的,設立添附制度的目的就是不允許當事人恢復原狀,使添附形成的新物能夠為社會經濟利益而繼續存在。所以,在添附的情形中應考慮的是如果添附物不容易拆開就應保持其結合狀態,而不應強行拆除。更何況在混合、加工等情形中,并不存在拆除的可能。因此,添附制度是物權法上物權確權規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物權法中確立獨立的添附制度。這樣才能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裁判規則確定添附物的權利歸屬,解決法律對社會關系調整的空白地帶的問題。
我國《物權法》雖然沒有規定添附制度,但傳統民法理論中都涉及此問題。添附制度源自羅馬法,其具有久遠的歷史背景。依羅馬法的規定,添附和加工雖然有某種意義的重合,但二者又具有各自的特點。加工是對原材料的改造以使物獲得一種特有的性質。如人們用葡萄制成葡萄酒,將木板加工成船,將羊毛加工成衣服之類;添附是所有權原始取得方式之一,指不同所有人的物(其中一物為主物,另一物為從物)的結合,當從物成為主物的一部分時,主物的所有者取得這個整體的所有權。添附包括三種形式:第一,可動物對可動物的添附有:熔合,編織,印染。第二,可動物對不動物的添附有:播種,栽植,建筑。第三,不動物對不動物的添附有:沖刷地,淤積地,灘涂。混合是指液體或固體的一種合并,在這種合并中,任何一個被合并的物均不能說是某個主物的附屬物(添附),所產生的整體也不具有特有的性質(加工)。如將兩個人的沙子混合在一起,將牛奶與面粉混合配成蛋糕之類。可見,在古羅馬時期,人們就將添附、混合、加工視為物的所有權的原始取得方式并加以規定。
《德國民法典》第946條、947條、950條規定了添附制度,包括附合、混合和加工3種類型。其中,附合又可分為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動產與動產的附合,二者均要求附合前相互獨立的物必須成為另一主物或新物的重要成分。前者的法律后果是由不動產所有人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權,動產所有人喪失其所有權。后者的法律后果,原則上由附合前各物的所有人按照附合時各物在添附物中的價值比例按份共有添附物的所有權,但是,如果附合前的一物在添附物中被視為主物,則該物的所有人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權。《德國民法典》對混合物的法律后果的規定與動產附合的法律后果相同。關于加工的法律后果,原則上由加工人取得加工物所有權,特殊情況下由材料所有人取得加工物的所有權。其界限在于勞動的價值是否不明顯少于材料的價值。
日本法的規定與德國法的規定類似,所不同的是《日本民法典》243-246條關于動產附合、混合與加工的法律后果的規定與《德國民法典》的規定恰好相反,即動產附合與混合的法律后果是以被視為添附物中的主物的所有人取得該添附物所有權為原則,以各動產的所有人按照附合時各動產的價格比例按份共有該添附物為例外。關于加工的法律后果,其認為原則上應由材料所有人取得加工物的所有權,如果加工者付出勞動的價值顯著高于材料價值,則加工者取得該加工物的所有權。
臺灣地區民法第812-814條規定了添附制度,其既借鑒德國又學習日本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關于動產附合和混合的法律后果與《德國民法典》的規定相似,認為應以各動產所有人共有添附物為原則,以主物所有人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權為例外。關于加工的法律后果則與日本法類似,認為原則上應由材料所有人取得加工物的所有權,除非因加工所增價值明顯超過材料價值,則由加工者取得加工物的所有權。
《法國民法典》第553-574條對添附制度也作出了明文規定,其認為不動產之間的添附,應由土地或不動產所有人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權;動產之間的添附以主物所有人取得添附物所有權為原則,如果主物價值遠遠低于從物且從物所有人不知道其財產被他人使用時,那么從物所有人可請求分割添附物。對于主物與從物的區分標準,一是物的使用目的,二是物的價值或體積。關于混合物的所有權歸屬,以按份共有混合物為原則,以主物所有人取得該混合物的所有權為例外。關于加工物的所有權歸屬,原則上由材料所有人取得加工物的所有權,在手工價值遠遠超過原材料價值時,加工物歸加工者所有。如果加工者不僅投入勞動,還在他人材料上投入自己的材料,此時由雙方按份共有該加工物。
在美國財產法上存在添附和混合,相當于大陸法系的加工。現代許多裁定認為,相比于原材料的價值,只要加工物的價值顯著增加,加工人即可獲得該物的所有權。在添附案件中,未經他人同意利用他人之物進行添附,行為人的主觀狀態包括故意和過失,法官對于故意侵權人的裁決明顯不利,但如果其既添加了勞動力價值也添加了新材料,法官會傾向于材料占主導地位的一方。對于權利受侵害的原材料主人來說,即使其未能獲得成品所有權但其依然有權要求侵用者賠償損失。英美法系的混合分為故意混合和過失混合兩種。對于前者,法律為保護無辜者,懲罰故意者,一般由無辜者取得混合物的所有權。對于后者,其結果是使兩個物主成為共有關系。
通過比較上述各國立法對添附制度的規定,可以看出關于動產與不動產附合,德國、日本、臺灣、法國均認為由不動產所有人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權。這樣規定的目的在于保護物的歸屬安全,維持所有權的穩定性。關于動產與動產附合及混合,德國和臺灣地區以原物所有人按份共有添附物為原則,以主物所有人所有為例外;日本和法國則以主物所有人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權為原則,以原物所有人按份共有添附物為例外。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日本和法國更關注所有人對物的充分有效利用及利用便捷,盡量減少共有關系的發生,真正做到確定物的權屬及定紛止爭。關于加工物的歸屬,德國以加工人所有為原則,以材料所有人所有為例外。可以看出德國更加保護加工人的利益,鼓勵發明創造,但容易導致侵權行為的發生。日本、法國、臺灣、英美法系國家以材料所有人所有為原則,以加工人所有為例外。這種模式更有利于保護材料所有人,并且兼顧了加工人的利益。同時,英美法系對添附制度的構建還考慮了當事人的主觀狀態,綜合判斷添附物的歸屬。
添附是物與物因自然或人為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原來之物有所增加形成新物,致使需要確定其所有權歸屬,并為所有權原始取得制度之范疇。通過比較各國法律關于添附制度的規定,筆者認為我國添附制度可以繼承傳統民法理論中關于添附的分類方法進行構建,即不動產與不動產添附、動產與不動產添附、動產與動產添附。因此,我國的添附制度類似于德國法關于添附制度的規定。
不動產之間的添附是指物與物因自然原因結合在一起,使原來之物有所增加形成新物。不動產之間的添附可以分為天然添附和人工添附兩種,其中天然添附包括3種情形:第一,因河流沖刷之添附。在我國南方山區丘陵地帶的暴雨季節,山洪暴發,將甲之土地的一部分沖走,結果附著于乙之土地。此時,被沖刷的土地歸屬于誰呢?顯然,剛被沖走的土地及附著物當然屬于原所有人,但是當被沖土地長期附著于鄰地或者附著物成為鄰地的組成部分后,就應屬于鄰地所有人所有。《法國民法典》對此類現象也有規定。第二,因河流沖積、改道之添附。因河流沖擊、改道致使泥沙淤積,使沿河相關土地部分增加的,該增加部分由沿河相關土地所有人以各自沿岸土地的長度為比例所有;因河流沖擊、改道致使沿河相關土地部分減少的,則應當自行承受該不利后果。第三,因河流泛濫之添附。河流泛濫可以使下游土地上的土層增加,但并不因此而改變土地權利歸屬的性質,所以,土地被全部淹沒的情形不發生所有權變更問題。如泥石流發生,上游土地被流沖至下游土地的,被淹沒土地的所有權仍歸原土地所有人。人工添附的典型例證就是在土地上建造房屋。在我國,由于存在建設用地使用權這一用益物權,使得房屋與土地之間存在無形的界限,導致房屋不被土地所吸附。因此,房屋與土地的結合并不適用不動產與不動產之添附的規定,其可以作為不動產與不動產之添附的特殊規定發揮作用。
動產與不動產之添附,一般而言,因為不動產具有穩定不動、價值巨大、顯而易見等特性,各國法律都認為由不動產吸附動產。早在羅馬法即確立了地上建筑物依附于土地的規則。因此,動產與不動產之添附,由不動產所有人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權。
4.3.1 混合
各國關于動產與動產之添附和混合的法律效果規定相同,只是最終以唯一的權利人還是原物的權利人共有的方式確定添附物的歸屬,這是各國法律政策選擇的結果。添附物、混合物的歸屬應以主物權利人所有為原則,以按份共有為例外。這樣不僅考慮到添附物或混合物的現有狀況使物得到最大化利用并保證公平原則的實現,同時也使物權具有確定性,最大限度的防止糾紛發生。當添附物或混合物主從關系難以辨別或者根本不存在主從關系時,則由原物權利人按照原物在添附物中的價值或比例按份共有添附物、混合物。以按份共有添附物或混合物的方式確定物的歸屬對一方處分其所有權具有種種限制,與單獨享有所有權相比具有缺陷,不利于物的流轉。因此,添附物、混合物的歸屬應選擇以主物權利人所有為原則,以按份共有為例外。
4.3.2 加工
各個國家對于加工問題的規定大多以材料所有人所有為原則,以加工人所有為例外。我國添附制度依然可以借鑒該規則,既可以保護材料所有者的權利,又兼顧加工人的利益,同時也減少了侵權行為的發生。
關于加工人的主觀狀態,我國侵權責任制度對此明確加以規定。對材料所有人來說,即使其最終未獲得加工物的所有權,但其有權依據《侵權責任法》要求惡意加工人賠償損失。因此,添附人或加工人的主觀狀態僅僅影響損失賠償范圍,不影響添附的成立。
以上是筆者對我國添附制度構建的基本設想。關于添附物的歸屬,法律應當明確具體規則,但是民法的核心即意思自治,因此,我國可以借鑒英美法系的做法——由當事人約定添附物的歸屬。理論上認為添附制度是強行性規定,即禁止當事人在發生添附之后請求恢復原狀或者要求返還原物,但是因添附而產生的添附物的歸屬和賠償金的規定應為任意規定。所以,在保證添附物的整體性的前提下約定物的歸屬,只有在當事人無約定或者不可能達成約定的情況下才適用法律的規定。
添附制度是各國物權法中的一項重要的產權確認規則,也是物權變動的重要規則。《物權法》作為調整財產關系的基本法,不能對該規則置之不理,否則,實踐中出現的大量添附糾紛就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確認添附制度并完善添附規則是完善物權法具體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有助于民法財產權體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