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聰
(華中科技大學,湖北武漢 740628)
海因里希·伯爾是當代德國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被譽為“國際文壇巨擘”。1972 年海因里希·伯爾憑借《女士及眾生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他在創作中“憑借他對時代的廣闊視野,結合典型化的靈敏技巧,對復興德國文學做出了貢獻”。《女士及眾生相》是伯爾70 年代的創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這一時期伯爾的創作與之前的風格有很大的不同,對社會的黑暗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這部小說以采訪者訪問女主人公萊尼的朋友,20 多人的形式描寫了48 歲的萊尼從30 年代到1970 年將近50 年的生活經歷。因此50 年代的經濟奇跡,60 年代的社會腐敗等無不在小說中直接或間接地得到反映。評論界一致認為《女士及眾生相》是伯爾“最為五彩繽紛、包羅萬象的作品”,它“汲取了他過去許多作品中的主題思想、人物性格、行為方式、個性發展和精神面貌”。“萊尼”和“他們”構成了德國社會變遷中的各個階層,是德國社會的縮影。在這部作品中,伯爾對現代德國社會政治、經濟、宗教和道德進行了全面的批判。
社會歷史批評是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對文學進行觀察,分析和評價的一種批評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學和社會生活的關系,分析作者的思想傾向,將文學作品放入特定的社會背景下,關注其對社會的影響。總之,社會的、時代的內容是文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伯爾在采訪中說道:“我試圖描寫或攥寫一個承受了從1922 年至1970 年這一段歷史的全部重負的年近半百的德國婦女的命運。”本文從社會歷史角度討論《女士及眾生相》,將萊尼的生活經歷與歷史背景結合,從而理解伯爾的創作目的。
萊尼在中學時期因為向宗教課老師追問“請——請把這塊生命之餅給我!干嘛要我等那么久呢?”而被推遲初領圣餐兩年。要知道還是初中生的萊尼“懷著迫不及待的心情盼望這次初領圣餐”,卻被以“表明不成熟和不能領悟圣餐”為由,被剝奪了參加初領圣餐儀式的權利。宗教課老師把萊尼的好奇與天真視為不恥,說她家是“典型的暴發戶,俗不可耐”。通過萊尼領圣餅故事,伯爾諷刺的矛頭明顯的直指了天主教會的教育。類似這種批評還有很多處,例如萊尼在市立衛生博物館,在性生活的部分看到的主要是各種性病的介紹;在衛生課上老師羞于向學生講解性知識,用許多不恰當的比喻來敷衍學生等等諸如此類的情節,舉不勝舉。
《女士及眾生相》用大量的篇幅對德國宗教教會的虛偽性做出了諷刺,借助文學手段和文學形象猛烈的抨擊機構化的天主教會。伯爾把文學與政治結合,使當時的德國民眾有著切身的體會。
對戰爭的殘酷性和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進行批判是伯爾在《女士及眾生相》中的另一個主題。在那個戰火紛飛的特殊年代,因為戰爭而成為寡婦的德國婦女絕不是一個兩個,小說中就有萊尼、伊倫妮·施威格特和洛蒂等因為戰爭而失去丈夫的婦女。
萊尼有過兩次婚姻,卻都以悲劇收場。萊尼的第一個戀人,是她的表哥艾哈德。兩人在旁人的眼中是天造地設的一對,艾哈德給萊尼寫詩來表達愛意,沉默寡言的萊尼因為艾哈德而變得健談。處于朦朧狀態的美好的愛情就這樣隨著艾哈德的奔赴戰場而畫上了終止符。雖然沒有和艾哈德結婚,萊尼卻像一個“精神的寡婦”。后來,萊尼遇到了身為蘇聯戰俘的鮑里斯,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她勇敢的愛上了鮑里斯。兩人在工作交接時見面,為了在短時間內說上更多的話,創造了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縮略語。萊尼在那種環境下,每天冒著危險悄悄的給鮑里斯送生活必需品;他們在花圈廠的陵園墳堆中幽會,可即便如此,他們也甘之如飴。可是在1945 年,鮑里斯被當作納粹軍人抓走,最后死于非命。萊尼得知消息后,騎著自行車輾轉幾乎整個西歐,只為找到鮑里斯的下落。經過多番打聽,萊尼終于找到了她的鮑里斯的墓碑。那年“她剛好滿二十三歲,嚴格地講,她已經是第三次守寡了”,萊尼每天晚上給孩子唱他生父生前非常愛聽的歌,“祖先的墓碑日久天長,我們今天圍坐在碑旁,好似異教徒憂愁悲傷,雪花冰涼落在我們身上 你在天上也沒有地方”。歌詞是萊尼心聲的寫照,讓所有人都忍不住落淚。
伯爾重點敘述萊尼的父親、哥哥、丈夫、表哥的經歷,用他們在戰爭中的不幸遭遇,證明戰爭是多么殘酷,給人類帶來多么巨大的災難。他認為:戰爭使得很多男人離家而去,在戰后,婦女得負起養家,照顧老人、傷殘者和教育孩子的重任。
在生成過程中,人性必然受到社會價值觀的規范,也受到社會政治、宗教、民族、階級、法律和倫理道德的制約。這種規定和限制使人性純粹、善良、純粹、感性的消解,使人性在生成過程中必須具有的自由喪失,從而導致人性的異化。伯爾在《女士及眾生相》中塑造了許多被異化的人。
會計師霍伊澤被金錢異化的代表人物。他漠視道德觀、法律、法規,完全泯滅了人性。他的成功完全靠萊尼的父親——老格魯伊騰。他曾經是老格魯伊騰手下的一個仆人,得到老格魯伊藤的重用。他憑借著老格魯伊騰送給他的錢和一塊土地奠定了自己的經濟基礎。二戰中他倒賣物資投機倒把發了財,成為暴發戶。“用一袋鹽可以從烏克蘭換回一整口豬,用一袋粗粒面粉可以從鬧饑荒的荷蘭或從比利時換回雪茄煙,從法國當然可以換到葡萄酒,大量葡萄酒、香檳和白蘭地。”但是有了錢的霍澤伊“變得相當卑鄙,直到今天本性難移”。由于老格魯伊藤被捕,霍澤伊一家和萊尼共吃共住,霍澤伊變得“斤斤計較”起來,所有的東西都重新過稱,并且鎖在一個小櫥里。后來霍伊澤在萊尼需要用錢的時候借錢給她,然而這并不是處于善意。當萊尼向霍伊澤借的債已達兩萬馬克時,他逼迫萊尼還債,萊尼將房子抵押給了他。最后霍伊澤以4 萬馬克的低價買下了萊尼的值五十萬馬克的房產,這顯然是他當初借錢給萊尼的目的。霍伊澤暴露了他的本性,對待恩人的女兒萊尼趁火打劫,金錢已使他喪失人性。
維爾納和庫特兄弟倆則是被法律、規則、宗教異化了的人。兄弟倆是萊尼朋友洛蒂的兒子,萊尼是他們的教母,但萊尼拖欠了房租,他倆仍毫不留情地將萊尼趕出家門。趕走萊尼的原因并非為了金錢。根源在于,萊尼因為不收或少收房租的慈善行為,破壞了兄弟倆認同的社會規則,破壞了現有的社會秩序。他們一切以法律宗教為判斷標準,即使是至親的人違背了這些標準,他們也會“六親不認”。
伯爾筆下的社會人因為各種原因而異化,他們違背道德倫理,喪失人性的天真淳樸。《女士及眾生相》所描繪出的西德的社會,令人深思。
海因里希·伯爾作為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文學家,擁有著極高的文學地位。他對歷史和戰爭抱有著永恒的追問態度。在伯爾看來,當我們經歷了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去之后,我們難道不應該追問到底是什么給德意志乃至全人類帶來了如此巨大的災難么?伯爾寫下了這個承擔整個德國命運的婦女萊尼,通過萊尼的經歷,對人們做出告誡,也為今后向著更好的方向進步提出借鑒。
注釋
①魯仲達,王潤榮.關于西德作家海因里希·伯爾及其寫作特色[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3):65.
②海因里希·伯爾,女士及眾生相[M].高年生,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1.
③高年生.女士及眾生相(譯本前言:滿腔激情寫蒼生)[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11.
④海因里希·伯爾,女士及眾生相[M].高年生,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481.
⑤海因里希·伯爾,女士及眾生相[M].高年生,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34.
⑥海因里希·伯爾,女士及眾生相[M].高年生,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270.
⑦黃鳳祝.海因里希·伯爾——一個被切碎了的影像[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110.
⑧海因里希·伯爾,女士及眾生相[M].高年生,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