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含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從2015 年開始,一些網絡的借貸平臺逐漸向高校進行業務拓展,部分不良的網絡借貸平臺也采取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誘導高校學生去過度消費,直至陷入“高利貸”陷阱,侵犯學生合法權益,造成不良社會影響。有一案例:湖北某大學的一名學生,2018 年10 月為了購買蘋果6手機及其他購物消費,申請了網上貸款。之后,因無力償還,經過拆東墻補西墻,不斷找一些小額貸款公司貸款還債,其最終欠下多家公司共計70 余萬元的債務,而原始金額僅為3 萬元。校園貸問題逐漸被媒體曝光,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值得我們深思與警醒的是,對于大學生來說,一定要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從自身出發,控制虛榮心,養成理性消費觀,提高金融消費的警惕性和敏銳性。
校園貸迅速發展至大學校園,迎合了大學生日益增加的資金和消費需求,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需求比如購買奢侈品、自主創業、日常消費等。我們國家目前校園貸的運營平臺主要有兩種模式:(1)P2P 網絡借貸平臺,比如借貸寶就是典型的P2P,它只是產生信息的中介。平臺只提供信息來進行借貸業務的撮合,不真正參與借貸業務,更不會以本身的信用來作為擔保;(2)B2C 網絡借貸平臺,是一種用產品分期等模式來進行貸款。借款人可以直接在平臺購買一些可以分期的產品,可以從中獲取物品并支付相對應的服務費和手續費、利息等。
大學生本身并不具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和償還的能力,大學生是一種特殊的融資主體,本身也缺乏成熟的經濟管理意識,最易發生一些違約的風險。所以,最易產生債權人采取不合法的手段來威逼債務人來還款,甚至產生威逼大學生賣淫等不法方式等問題,這是“校園貸”的最重要的異化風險。
大部分的不良網絡借貸平臺為了加大業務量和從中獲利,明明知道大學生不具備借款條件,沒有獨立經濟收入和償還能力,但是還是發放高額貸款,并且高息收取費用。這些平臺對于正渴望消費的大學生來說仿佛是及時雨,平臺以其門檻低、審核快等優勢,促使大學生盲目借取大額資金。
不良校園網絡借貸平臺,對借款利息有的采取按周計算,大部分按30%收取,處于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第二十六條規定的自然債務區間。更有的表面上看起來收取的合法合理,實際收取則采取各種不合理的名目來要求交手續費、滯納金等,實現變相高息。這些違法平臺設置的高額罰息更是大學生無法承受的。
目前違法校園貸的催收方式有;(1)給同學群發消息;(2)單獨電話通話;(3)發微信;(4)聯系債務人同寢室友;(5)找大學生的家長;(6)多次電話警告本人;(7)發律師函;(8)到學校找本人;(9)在學校粘貼板公開學生欠款信息;(10)給學生親戚朋友群發信息。其中更是有暴力威逼大學生債務人抵押物品及出賣裸照等方式。
因為校園貸與征信系統未實現共享信息,即使債務人在一個平臺上已經逾期還款,在另一個平臺依舊可以正常借款。由于大學生的價值觀和理財觀沒有正式形成,更沒有一個成熟的自制力,很容易陷入貸款的漩渦無法自拔。我國相關的監督管理部門缺位及平臺的自控措施不足都是導致大學生失控借款的根本原因。
當今是互聯網經濟時代,諸多新型的金融產品應運而生,但是其法律性質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還有一些爭議。“金融機構”是一種金融術語,并不屬于專業法律用語。只是目前金融界對金融機構的認定也沒形成完全統一的看法。比如,P2P、余利寶等新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它是不是屬于金融機構等。根據《刑法》中第一百七十四條規定,刑法中金融機構是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準,設立的商業銀行、期貨交易所、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所以,刑法中金融機構的認定用前置性行政許可作為依據。借貸中介機構是依法設立的,專門從事網絡借貸的信息中介業務的金融中介公司。校園貸應該實行備案管理,向當地金融監管部門備案登記,由金融協會統一管理。所以,校園貸不屬于刑法意義上的金融機構,也因此也就不觸犯包括擅自成立金融機構罪等金融罪名章節的犯罪,也不涉及一些針對于金融機構的犯罪。對于那些恪守信息中介的校園貸一定是合法合規的,一定不會自融,不會觸犯非法集資的“紅線”,更不會參與網絡犯罪。
目前網絡貸款迅速發展,由最開始的全部參貸到后來僅作為信息中介擔保,直至目前法律法規也已經明確規定它只可以發揮信息中介作用。《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第二條規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是指依法設立的,專門從事網絡信貸業務的金融中介公司。這類機構職能以互聯網作為主要渠道,為借款人、貸款人直接借貸提供信息公布、資信評估及借貸交互信息等服務。這一文件也明確了校園貸平臺的中立性。
校園貸的爆發讓原本已經火熱的網絡借貸平臺再度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也成為被指責的焦點。借貸寶的裸貸事件最為轟動,引發全國的關注。借貸寶公司對于裸貸事件的回應,說本身的平臺不具備其他功能,只從事信息中介業務,始終堅持中立,無法參與違法活動。我們應該看到,合法的網絡借貸平臺不會產生異化的風險,更不能參與到催收的違法犯罪活動中。因此,網絡平臺本身一般不能參與違法犯罪,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借貸的異化,就有發生違法犯罪的可能。
那些個人利用借貸寶等網絡平臺進行裸貸,要求借款人裸持身份證作為抵押貸款行為,并設立了明顯高于借款人償還能力的利率借款。一旦逾期,便將裸照散播販賣,公之于眾。此類行為就觸犯了我國的《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條,構成了傳播污穢物品罪。對于高息利率也超過了合法的區間,違反了《刑法》規定,構成敲詐勒索罪。
“裸貸”過程中的裸照屬于淫穢的網絡信息,因為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并沒有可以規定為淫穢的可視載體。值得我們重視,淫穢物品傳播是犯罪的,利用傳播淫穢物品而謀取利益更是犯罪的。根據我國最高法及最高檢察院有關規定,不以獲利為目的的利用互聯網或者移動終端進行傳播淫穢信息的數量標準是以牟利為目的的兩倍以上。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規定為三種法定刑罰,一般情形處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管制或者拘役,并且處以罰金。對于情節嚴重的,處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且處以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以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或者處以無期徒刑,并且處以罰金或沒收全部財產。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刑法的規制也應該相對應的具有協調性,傳播淫穢物品罪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之間的懸殊太難尋找合理的理由解釋,僅僅是因為沒有牟利,而且不對于不牟利型的傳播淫穢物品罪的情節數量進行劃分檔次也是不具足夠合理的依據的。
也許,一些特殊的刑事政策和社會發展背景決定了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設置較高的法定刑,其實本身也沒有不妥。只是,在涉及到和傳播淫穢物品罪相對比時,法定刑的巨大設置差異,很難不讓人主觀意義上覺得有些疑慮。畢竟,即使傳播有一億件,只要是沒有牟利,就可以判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管制拘役的幅度內量刑;但是,如果牟利了,以牟利為目的了,即使只有幾件幾百件就要判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內量刑,更有十年以上或者無期徒刑幅度內量刑。
裸貸中,女大學生居多,女大學生往往接受違約的懲罰而發放裸照,如果不按期履行還款就將照片公之于眾等。這里就關系到了被害人的承諾,因為女大學生借款的時候承諾了如果違約就可以把自己的裸照用于任何用途,那么這個債權人就不會構成犯罪嗎?回答是否定的,只要傳播淫穢物品就是犯罪。所以,女大學生即使承諾了可以任何用途利用自己的裸照,也不可以進行傳播。
泄露債務人的裸照來要挾其還款的行為是不是犯罪,關鍵在于敲詐勒索和合法維權行為的界限。維權行為雖為法律所同意甚至鼓勵的,但合法邊界在哪里并不明確。一般情況,用非法手段比如輕微的暴力行為索要債務,雖然要債合法但是在司法實踐是不可以用敲詐勒索罪處理的,但是一般會按照尋釁滋事罪來處置。這一類行為是不是構成尋釁滋事的罪名,以及構成這樣罪名是不是不妥,還有待于考證研究。主觀方面,用要挾威逼的手段索要高息超于36%的利率的債務符合了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因此,任何的用勒索手段來要求還款,以及索取高額利息的,不屬于權利的正當行使,也是不具備正當性目的,即符合了以非法占有為主要目的。不過,對于利率過高而引起的非法債務,其實含有非法占有目的性,除非有證據能夠證明債權人的確不明白偏高的利息不合法,否則就可以規定為其非法占有。所以,更重要的,判斷是否是非法占有,不僅僅取決于債務債權關系無效,其中的手段行為是不是非法更為關鍵。對于校園貸,公布貸款人的裸照,對于女大學生來說是毀滅性的傷害,就算承諾了但是本身是不希望公開的,而且無法自控的人會主觀認為能夠償還債務。承諾成立也必須從被害人的真實想法出發考慮。大學生把自己的裸照發給借款人的時候,人格尊嚴就已經處在債權人的掌控風險之中,特別是那些不合法的平臺,根本令人無法承擔高額的利息,大學生如何擺脫掉這樣的風險。即公開裸照的債權人,如果已經符合了嚴重的情況,就構成了侮辱罪。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型的市場經濟與網絡時代結合的產物,它帶來了許多便利和優勢,降低了參與金融業務的門檻。金融能夠激活未來,但可能透支未來,它衍生的產品也隨之不斷深入我們的生活,校園貸引爆大學生們的資金需求,甚至出現裸貸等異化風險。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對法律法規的深入了解,加大懲罰力度,懲罰那些違法平臺,降低異化風險,加強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加強金融監管,細化規章制度,讓所有網絡借貸平臺在其合法的范圍內正規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