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委講師團,寧夏銀川 750000)
脫貧攻堅工作,是黨中央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鄉風文明建設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抓手,也是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中的關鍵一環。抓好文明鄉風建設更是落實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體現。
培育文明鄉風,不僅可以促進新時代農民群眾“精、氣、神”的提升,而且可以有效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徹底轉變“等、靠、要”思想,穩定可持續脫貧才能實現。
產業興旺是農村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標志。文明鄉風有助于優化農村營商環境,培育良好的招商引資土壤,推動農村產業繁榮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不斷強化農民主人翁意識,使村民能夠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自覺踐行村規民約,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村集體公共事務中,逐漸形成法治與自治相統一,推動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婚喪嫁娶、搬新家、買新車、新店開張、滿月酒、升學宴、甚至60歲舉辦壽宴等,各種人情禮節嚴重變樣。份子錢多了,人情關系反而疏遠了。不僅造成了大量浪費,也違背了簡約適度的健康生活理念。部分收入渠道單一的貧困戶拿著低保錢、養老錢、土地流轉金等去隨份子,過度人情開支讓農村群眾有苦難言。有的貧困村婚事講究排場,大操大辦、盲目攀比,彩禮高、迎親車隊長,因婚致貧時有發生。有的貧困村紅白喜事講究排場,大操大辦。婚事彩禮高、迎親車隊規格高;喪事請樂隊、吹鼓手,為逝者焚燒別墅、轎車、家用電器等紙火,紅白喜事浪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
有的農民為爭當建檔立卡貧困戶,讓老人單獨一個戶,因分戶致貧時有發生。新時期的贍養老人、婆媳關系不融洽等問題都成為文明鄉風建設的挑戰。
有的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以當貧困戶為榮,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的情況下不愿退、不想退。有的村民好吃懶做、手高眼低,認為扶貧項目效益不明顯,不愿參與,自己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領了補助就用來消費享受生活。部分貧困戶在脫貧過程中過于依賴政府扶貧專項補助,在務工、務農上缺乏積極性,導致政府扶貧工作的實效性不大,脫貧成效不穩定。這些扶貧工作帶來的新生矛盾未得到徹底解決,導致文明鄉風培育工作難度增大。
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短板,鄉村地區娛樂方式單一化。隨著手機及通信技術的發展,農村中、青年人經常以快手、抖音等小視頻、直播平臺為主要消遣途徑,既浪費了寶貴時間、也造成家庭不和諧。部分人以小規模打牌、打麻將等活動為主,甚至存在賭博等情況,不僅容易引發家庭矛盾、因賭致貧,而且容易造成社會治安問題,給鄉村文明長遠發展帶來隱患。
宣傳、學習身邊好人好事、模范、先進等活動開展得不夠深入,發揮先進事跡、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領作用不強,村民文明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未完全養成,文明行為缺乏持續性。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精神文明建設與脫貧富民戰略結合起來,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抓教育、抓就業、抓社會保障、抓人民健康,堅持不懈、精準施策,努力讓文明鄉風建設成為農民群眾分享發展成果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以創建文明村鎮為抓手,創新鄉村“微治理”結構,加強和完善村級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性自治組織。修訂《村規民約》,強化村規民約實踐。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安全生產、食品安全、環境衛生、禁毒禁賭、友愛互助等各項治理融入其中,并建立積分制度,利用村集體收入和其他相關資金,實行積分超市兌換物品。規范村民日常行為,讓村民成為時代新風的踐行者和受益者。
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作用,把干部群眾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緊緊團結在一起,用身邊鮮活的事跡去打動人、教育人、引領人。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道德榮譽是一塊塊金字品牌,體現家風、鄉風、民風的修養和建設水平。把先進典型作為鮮活的價值觀、有形的正能量,評選表彰“最美人物”、“星級文明戶”、“脫貧示范戶”、“移風易俗模范戶”、“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新鄉賢”等。用“身邊人說身邊事,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農民群眾感受到新時代的新變化新氣象。培育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凝聚正能量。
加強農民文化大院建設,在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加大政府投資,以提升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滿足鄉村發展需求。加大“送文化、種文化”供給力度,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推進“我們的節日”活動,“農民文藝匯演、民間文藝社團展演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讓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美起來。靈活運用農村廣播、道德講堂等載體,整合各類資源,激發農村文化能人的積極性,吸引群眾參與,形成定期定點常態化活動的生動局面,使農民群眾在小康路上既“富口袋”又“富腦袋”。將文化文藝創作納入村規民約,納入積分超市統一管理。支持、鼓勵熱愛文藝的農民群眾自己結合當地特色創作歌舞、小品、戲曲等文化作品,諷刺身邊的不文明現象,謳歌身邊的新人新事新風尚,傳遞新氣象,彰顯正能量,不斷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向前發展。
教育是阻斷貧窮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同時也是解決鄉村文明建設的根本之策。在青少年中深入開展“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日行一善”、“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小手拉大手”、童心向黨、“美德少年”、向國旗敬禮和中華經典誦讀等活動,引導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做好“鄉村學校少年宮”的配套設施建設和日常監管工作,加大對校園周邊環境、網吧、游戲機經營場所和出版物市場持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讓青少年跑好文明鄉風建設中的第一棒。
大力開展送文化、送義診、送溫暖、送衛生等志愿服務下基層、進農村活動。同時,也要在本村建立自己的志愿服務隊伍,成立志愿者之家。讓有愛心、有技術、有能力、有時間、有服務的村民、村干部、駐村干部等發揮自己的特長,在農村做好老年人、殘疾人等行動不便或對現代信息技術設備使用不便的人做好小家電維修、物品搬運、親情陪伴、定時照料等上門服務,充分發揮四點半課堂作用或者小范圍聚集輔導等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做好環境衛生的整治,做好交通疏導,做好治安巡邏等工作。建立志愿者積分超市,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志愿服務積分兌換日常生活用品的方式,激發志愿者服務熱情,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使“鄰里守望·關愛他人”和“做好事、掙積分、當好人、有好報”蔚成風尚。
文明鄉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同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靈魂。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要不斷抓實抓牢,抓出成效,助力脫貧攻堅取得完勝,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目標。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促進鄉村社會發展,提升農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