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科技職業學院,江蘇南通 226007)
隨著高職院校中相關資助育人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擁有更多的貧困生群體得到了有效的經濟資助,進一步緩解了其生活壓力與經濟壓力,能夠順利完成自己的學業。由此能夠看出資助育人體系的重要作用,為此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不斷完善其育人功能。
對于某一高職院校中資助育人現狀實際調查工作,設計調查問卷,相關題型主要包含開放式與封閉式形式。按照邏輯結構,問卷題目主要包括三類,分別是被訪者信息、受資助狀況以及資助育人體系不足之處,其中資助育人體系不足之處主要包含受助者心理狀態,是否存在騙助行為,工作人員落實中是否出現問題等。該種落實設計能夠針對學生基礎信息、資助狀況以及育人等因素實施交叉分析,方便得到全面真實數據結果。上述三種內容全部是封閉式題目,而開放性問題則是受訪者對于資助育人體系的建議,解析被資助者的內心情感,獲得全面、客觀調查結果。
此次問卷發放數量為500分,回收問卷后僅有部分沒有完成最后開放題,但因為回答了前面的客觀題,因此認定該部分問卷為有效問卷,綜合此次回收的有效問卷中貧困生人數為185人,占據整體37%,而非貧困生人數315人,占據整體63%。
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在基礎信息上,貧困生主要資助形式是22%的國家助學金、13%的國家獎學金、18%的助學貸款、18%的勤工助學,而65%的受訪者都認為當下資助項目滿足資助實際需求。針對資助金應用問題調查,發現貧困生中的83%都會把資金用到支付生活費以及學費當中,或購買學習用品以及書籍,而10%的學生會將其存儲備用,剩下的7%學生則選擇用于娛樂、購買服裝以及請同學吃飯上,可以發現在當下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的影響下,部分貧困生內心面子問題以及虛榮問題被激發,從而把資助資金應用到充顏面和講排場上,沒有改善自身學習、生活狀況,降低育人效果。
輔導員與學生接觸最為頻繁,在學生心中具有一定權威性,但在調查中發現,資助育人體系中輔導員價值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在輔導員針對受助者實施心理輔導程度采訪調查中,44%的人回答有,而12%的人回到沒有,44%的人則回答不清楚,由此可以看出選擇沒有以及不清楚的學生占據較高比例,通過了解發現,輔導員發放補助資金時,少部分會單獨約到辦公室,維護學生隱私,并給予鼓勵,但無法觸及學生內心,未能發揮出有效育人價值,不了解育人方法。
資助育人相關工作人員把自身角色定位于補助資金發放者,忽略了自身育人職能,沒有針對貧困生實施有效心理疏導以及思想引導。資助者進一步擴大了資助育人中的經濟功效,單純重視經濟資助效果,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以及全面發展需求,單純重視經濟幫扶,沒有針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道德培養,停滯于物質幫助環節,沒有培養貧困生持續發展能力,大部分貧困生在走入社會后,依然承擔著精神負重與物質負擔,缺少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與良好的社會競爭力,導致其自身那種孤獨、封閉以及自卑的情緒不斷延續下去。
受助者心理失衡,無法深刻感悟育人意味,也無法發揮育人功能。在資助育人中,還容易使受助者產生不良行為和心態。通過分析相關調查數據發現,超出80%的貧困生都存在憂郁、焦慮、自卑以及敏感等心理問題。部分受助學生沒有接受心理調節和心理輔導,背負著貧困標簽,影響人際溝通能力,最終降低學生情商,阻礙未來生活與工作。
勤工助學相關崗位設置方面單純局限于校園內部,使貧困生缺少進入社會鍛煉的機會。在資助育人中,輔導員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對自身角色定位認識不足,沒有針對資助育人工作進行深入理解,從影響資助育人功能發揮,高職院校中隊伍建設落后也是導致該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因為缺少資助育人培訓機制以及資助育人工作評價考核方法,導致輔導員無法發揮出其功能價值。監督機制不足,針對部分騙助以及到期不按時歸還貸款的行為缺少法律管理。資助者和受助者相關權利義務不對等,影響資助育人的穩定運行。
資助育人工作人員應該積極轉變自身工作態度和工作意識,結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認識到學生思維發展的多元化以及復雜性特征,結合學生思維可塑性,進行科學引導。結合高職院校中的現實狀況和條件,針對輔導員設置資助育人相關培訓機制,加深輔導人員對于資助育人方面的了解,從根源入手,幫助輔導員轉變資助育人意識,發揮出輔導員育人功能,提升其對于資助工作重視。通過定期開展經驗交流會議、例會以及培訓等方式,創新輔導員資助育人方法和認識,提升其教育層次水平,充實資助育人內容。
幫助受助者形成責任意識,優化受助觀念。針對部分存在不勞而獲心理的學生,結合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其進一步了解資助主要是為了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提升綜合素養與知識水平的,屬于階段性工作,并非是長期依賴的穩定收入。貧困也并非是其標簽,不能將其當做不勞而獲的借口,其擁有自己的責任義務,為了擺脫貧困而努力奮斗。
完善勤工助學制度,相關崗位設置不能限制于校園范圍內,應該結合高職院校的合作辦學優勢,把企業兼職與實習機會添加到勤工助學崗位內,構建產學研合作機制,不但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學機會,同時還可以更多接觸社會,參與實踐鍛煉,為未來就業培養職業素養與業務能力。校方和社會合作能夠進一步擴展勤工助學渠道,發揮出勤工助學的功能價值。
構建資助育人評價體系,設置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從貧困生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實踐能力以及學習素質等方面入手,添加多樣的評價指標,制定評價體系。輔導員工作記錄也可以充當重要的評價元素,不定期將輔導員針對貧困生實施精神幫扶以及心理疏導等工作記錄進行上交,通過審核工作記錄跟蹤判斷輔導員對于育人工作的實施狀況。針對勤工助學機制,從助學崗位數量、工資水平、技能鍛煉效果等層面入手,考核助學機制完善程度。
資助育人工作中,輔導員以及負責人可以在節假日通過信件、電話以及家訪等方法宣傳學校以及國家資助政策,掌握學生現實需求與心理狀態。同時構建貧困生信息庫,實施動態管理,結合學生變化實時更新,包括學生的綜合評定、學習表現以及消費狀況等。構建科學合理的信息監督模式,及時發現構建典型貧困生人物,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勵志成才積極能量,通過榜樣力量激發貧困生潛力,使其內心覺醒。此外,把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融入人文素養教育內。
綜上所述,資助育人體系是高職院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與資助育人體系之間屬于一種互相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資助育人體系除了滿足學生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之外,同時還應該積極創新,進一步滿足學生在精神層面的發展要求,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幫助其形成勇于承擔、自立自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