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子
在北京,到大醫院看病是一大災難:一號難求,有人為了掛號,頭一天早晨就開始排第二天的隊;就診如趕集,摩肩接踵,擠得出氣容易吸氣難;做檢查要預約,十天半月是短的;如果要住院,那就更有念不完的“難經”了……如此狀況,醫生不堪重負,患者怨聲載道,簡直是天怒人怨!
與此相反,大多數中等規模的醫院則冷清多了,小醫院更是門可羅雀?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大家說原因很多。這些年經濟發展了,群眾手里有了點錢,坐個火車甚至乘個飛機已經不再是難事。于是,有了病,南方的人到上海、廣州,北方的人奔北京。經濟、社會發展了,群眾的生活改善了,大家對健康、生命更加珍惜,無論大病小病都去大醫院。
這些當然都是原因。但我和我身邊的許多人認為,在小醫院看病不放心是最重要的原因。為啥不放心呢?我見過一些事,更聽大家說了好多事情。
有人因發燒到一家小醫院就診,醫生一看,就說打抗生素消炎吧。結果,打了三天抗生素,低燒變成了高燒。醫生說,既然不退燒,那就換一種抗生素吧。又打了三天,高燒不但沒退,而且體溫更高了。無奈,患者家屬只好到大醫院向專家求救。專家診斷后說:“把藥全部停了,好好休息幾天。”接下來幾天什么藥也沒用,就是休息。嘿,體溫居然恢復了正常!專家說,是因為用藥不對,產生“藥源性發燒”。
有一個中年男子,被幾家區級、縣級醫院確診為肝癌。家屬為此心急如焚,同事、朋友也感到惋惜。但患者不死心,到上海某大醫院掛專家號就診。一位老專家為他診斷,并讓他做了幾項檢查,最后對他說:“你是肝囊腫,不是肝癌。”“可是幾家醫院都說是肝癌呀!”“我診斷的我負責!信不過嗎?”“不、不、不,信得過、信得過!”頭上的“烏云”散了,并且好多年過去了,什么也沒有發生。
一位女士懷孕后,一直在一家縣醫院檢查,直到臨產前的一次檢查,醫生說一切正常。可是,這位女士生產時卻發生難產,原來是胎位不正,是立位。經過好一番折騰,又發現嬰兒臍帶繞脖。又折騰了一番,最后孩子終于生下來了,但卻因窒息而死……
難道小醫院都不行嗎?好像也不是。有一家小診所,其中有兩位醫生的號很難掛,常常需要預約到半個月以后。原來,這兩位醫生是從醫院退休下來的專家。不少患者經他們治療,或者痊愈了,或者病情減輕。患者口口相傳,一傳十、十傳百,于是小診所門庭若市了。
我親歷過一件事。有一家西醫院,規模不算小,但卻只有一個小小的中醫科,中醫科里有一位王大夫。掛他的號,難到難以想象。下午一兩點鐘以后,就有人開始排第二天的號;第二天零點發號,每天40 個號,沒拿到號的就沒希望了;早晨6 點確認一次號,沒確認的無效。我體驗了一次全過程,對這種折磨人的掛號辦法強烈不滿,同時也贊嘆這位王大夫的吸引力。我問過排號的人,好多都是慕名而來的。
為什么一個小科室里會有這樣的情形呢?我想來想去,是因為有高水平的大夫。大醫院之所以擁擠不堪,不也是因為大醫院有較多的好大夫嗎?故我以為,“廟不在大,有神則靈”。這個想法如果有道理,那么就為我們緩解大醫院就診難提供了一個思路:多培養高水平的醫生,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充分發揮高水平醫生的作用。
如果地方醫院有足夠的高水平醫生,那么還有多少患者會千里迢迢勞民傷財地往北、上、廣奔呢?如果小醫院也有足夠多的好大夫,還有多少人會因傷風感冒、頭疼腦熱到大醫院去擠呢?當然,這件事說來容易,辦起來很難,好在有關部門已經看到了這一點,并且開始采取措施。例如,實行大醫院與小醫院、大城市醫院與基層醫院協作,大醫院、大城市醫院定時派醫生到小醫院坐診;往邊疆地區、基層派醫療隊;實行下級醫院往上級醫院轉診制度;實行家庭醫生制度……
這些措施對解決難題無疑是有益的,但問題的關鍵是要有一批高水平、具備良好醫德的醫生。據有關部門講,目前高水平的醫生很緊缺。俗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高水平的人才絕非一日之功。特別是醫生,不僅需要學歷,還需要經驗積累,培養高水平的醫生就更需時日了。我想,為了群眾的健康,這個問題再難也得解決。
據說,現狀與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呈矛盾狀態。一方面缺醫生;另一方面學醫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有相當一部分改行做了別的工作。我曾經問過行家為什么會如此,得到的答復是:當醫生責任大、工作累、待遇低,當然能不干就不干咯。據說,一個門診大夫半天就得看40 個號。天哪,平均幾分鐘看一個病人!人生問題之大者,莫過于健康和生死;而醫生就是與人的健康和生死打交道的,責任能不大嗎?加之眼下醫患關系緊張,就更讓人望而生畏了。一方面醫生緊缺,一方面醫療人才大量流失,于是形成了惡性循環:醫生少,在職的醫生就得多干;當醫生越累,就有越多學醫者不愿行醫;補充的人少,在崗的就更累……這個問題,我們的管理部門該重視了!
在人才緊缺問題根本解決以前,充分發揮現有人才的作用不失為一個辦法。允許醫生多點執業就是一個好開端。我以為,在退休問題上不能一刀切,有高級職稱的醫生應該延遲退休。許多工作,60 多歲的人做起來會力不從心;可醫生這一行,60 多歲正是經驗豐富的好年齡!培養一位好醫生不容易,60 多歲就棄之不用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