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志紅
朋友黃新有一位損友劉,喜歡占黃新的便宜。黃新認為自己大度,總是一笑而過,只是內心隱隱覺得不爽。有一次,他們共同做一件事,劉接連占了黃新多次小便宜,并且言談舉止中還透露出對黃新的瞧不起。
黃新大怒,覺得他怎么這么不知好歹。于是,黃新設計了一個連環套,讓劉遭受了一連串損失。然后,黃新故作不經意地對劉說:“你智商怎么這么低,這么容易就被算計了?”黃新做好了兩個人關系結束的準備,但沒想到劉竟然對他客氣起來,還對以往的事情表達了歉意。黃新很驚訝:原來表達憤怒,也是有用的。
其實,這樣的故事經常發生,很多默默忍讓、不敢憤怒的人,卻沒有獲得他人的尊重。我們對憤怒的誤會,早就根植在我們的生活中。小時候,我們表達憤怒,很容易被視為“頂撞”,容易被教訓。但在成人社會中,否認和壓抑憤怒不僅可能讓你遭受損害,還會通過別的更具破壞力的方式讓你發泄出來。
一個女孩說,她父母疼愛她的弟弟遠遠勝于她,但她不能表達憤怒,否則會招致責罵,從而得到的愛更少。于是,她變成了一個看上去非常順從,仿佛徹底沒有了憤怒的人。在單位也是如此,領導和同事常推給她一些本不屬于她的任務。她不敢推掉,因為怕得罪人,怕傷害關系。因為沒有足夠精力完成這么多任務,加上內心不免有情緒,她總是拖延,還常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錯誤”,導致多次被處罰。
在這個案例中,拖延和“莫名其妙的錯誤”,類似于一種被動攻擊。她并不是從不生氣,只是在憤怒出現的第一時間,立即把憤怒壓下去。但憤怒不會因此而消失,仍需要找到突破口宣泄,拖延和“莫名其妙的錯誤”就是她表達憤怒的方式。不能即時、主動地表達真實感受,而在事后曲折地發泄情緒,這種方式既不能被人理解,也得罪了人,又不能幫助她捍衛自己的正當權益,還把她變成了一個滿腹怨言的人。
有些人問:“為什么常常我一表達憤怒,就會弄得大家都很不愉快呢?”怕大家不愉快,是許多人壓抑自己的原因。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你用了“壞的憤怒”。好的憤怒既能夠保護你,又能促進關系朝建設性方向發展。而壞的憤怒,常常只能帶來破壞。
心理咨詢師胡慎之就經歷過這兩種憤怒。一直以來,他常因吃飯的事而情緒失控,特別不能忍受吃飯的時間被拖延。例如訂餐,送餐的人來晚了,他就非常憤怒。學了心理學后,他才逐漸明白:原來,他把對父親的原始憤怒,轉移到了其他人身上。
小時候,父親常命令他跪在板凳上面壁思過,一罰就是三個小時,懲罰還常在晚飯前開始。
面壁思過結束,飯都涼了。媽媽和奶奶求父親先讓孩子吃飯,但父親堅決不同意,還大聲吼她們。挨餓的滋味很不好受,胡慎之非常憤怒,但不敢表達。于是,他表現得非常乖、非常聽話。直到小學三年級,他才爆發了。那天中午,老師拖了堂,大約拖了一個小時。放學后,在去往媽媽單位吃飯的路上,他越走越餓越生氣。當走到媽媽那兒,看到媽媽為他準備的午飯時,怒氣一下子到了頂峰。他舉起盛飯的搪瓷缸子,猛地摔到了地上,轉身又去了學校。如此強烈的憤怒只發生在一瞬,之后他又變回那個很乖的、沒脾氣的小孩。
他記憶中的第二次強烈的憤怒,發生在工作之后。因為飯店沒有及時安排餐飯,胡慎之暴跳如雷,完全不能控制自己。其實,飯店立即安排一頓午餐并不難。胡慎之知道這一點,但他就是無法控制憤怒,甚至上司極力相勸都不成。此后,他不僅對挨餓特別不能忍受,還經常發怒。這導致了雙重結果:一方面,他覺得自己的人格力量越來越強;但另一方面,他因憤怒而失控的情形也越來越多。直到他慢慢理解到他的失控是把對父親的憤怒轉嫁到了其他人身上,他對憤怒的控制力才越來越強。
這些經歷讓胡慎之領悟到,憤怒有好的憤怒和壞的憤怒。他說:“好的憤怒針對的必須是導致你憤怒的那個人。你對這個人憤怒,才能捍衛自己,并且憤怒的表達才會有效果。如果這個人惹了你,你不敢對他表達憤怒,而是把憤怒發泄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你發泄得再厲害都沒用。因為對象選錯了,表達憤怒就沒有任何意義。”
恰當合理地表達憤怒,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它意味著你擁有個人空間的邊界和力量,也代表著你對對方的坦誠和信任。所以你越是能做到這一點,你就越能擁有更好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