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足衡,李 奕,陳正波
(1.福鼎市硤門鄉農業服務中心;2.福鼎市農業農村局,福建福鼎 355200)
草甘膦是廣為使用滅生性的內吸傳導型除草劑,能被雜草莖葉吸收而傳導全株,干擾蛋白質的合成而使雜草枯死。在茶、果、林、非耕地、路邊、溝邊、田邊等處除草長達40多年,是農業生產中常用的除草劑。但是,不正確使用,也會污染農作物。為了探討草甘膦在茶葉生產中正確使用方法,保障茶葉質量安全,特做本試驗。
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018年第44期和第45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公告,其中共有6批次茶葉被檢測出草甘膦超標,引起各級政府和部門重視。為了研究草甘膦在茶園中正確使用方法,開展快速檢測草甘膦農殘試驗。
試驗在硤門鄉漁井村唱詩巖自然村十幾年樹齡的荒茶樹中進行。試驗地土壤為紅壤土,肥力中等,土地酸性。試驗時間是安排在雨水較少的秋茶階段。
1.2.1 試驗藥劑
主試藥劑:41%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有機磷類農藥,上海升聯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福鼎禾瑞農資硤門經營部市售。
對照藥劑:20%三唑磷乳油,有機磷類農藥,福建甌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福鼎禾瑞農資硤門經營部市售。
1.2.2 處理設計

表1 各種處理設計
1.2.3 檢測儀器
宏泰GDYN-HT8A農殘速測儀,福州宏泰分析技術有限公司生產,快速檢測水果和蔬菜中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檢測方法:酶抑制率法,符合《GB/T5009.199-2003蔬菜中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量的快速檢測》國家標準。該檢測儀器檢測農藥殘留濃度值0-100%范圍,數據越大,農藥殘留越多,≧50%為超標值。
1.2.4 試驗安排
試驗設計上述3個處理,隨機排列,不設重復,每1個處理9株茶樹,處理間隔距離2米,試驗茶園選定在平常沒人管理的荒野茶樹,打藥前全部采樣檢測合格。每個處理單獨打藥,嚴禁藥劑噴到相鄰處理,以免影響試驗結果。施藥器械選用手搖背負式噴霧器,單孔細霧噴頭,對茶樹均勻噴霧,噴濕茶葉為準。
1.3.1 取樣方法
取樣前將每個處理劃分為3個等份作為三次重復,每個重復定點3株茶樹,從中自上而下采摘一芽二葉沒有病蟲害的正常茶葉2克以上作為檢測樣品。
1.3.2 樣品制作
稱取一芽二葉茶葉2克樣品,剪成一葉和一芽一葉模樣,放入500ml燒杯中,移入10ml農殘試劑一,樣品無法完全浸沒在提取液(試劑一)中,需要搖動30次,靜置15分鐘后再次搖動30次,沖洗茶葉表面農殘,取出備用。
1.3.3 樣品檢測
打開宏泰GDYN-HT8A農殘速測儀,檢測登記,依次吸取1ml樣品提取液,農殘試劑二、試劑三各加50微升,移至比色瓶中,旋好比色瓶定位器,搖動使試劑充分溶解并擦除比色瓶壁上的指紋,放入儀器中,點擊項目測量,選擇樣品個數,再點擊樣品測量,經過10分鐘培養,當提示請加入試劑4時,依次取出樣品,加入50微升試劑四,搖動使試劑充分溶解并擦除比色瓶壁上的指紋,再放回原位,點擊提示框中確定,直到測量結束。

表2 茶葉草甘膦農殘快速檢測濃度值(%)
從表1濃度值可知差別,經田間統計方差分析顯示:7月22日施藥,7月23日檢測,處理1和2農殘均超標,但是,二者存在極顯著差異,處理1濃度值超標2.3,為低毒農藥,處理2濃度值超標40.5為中等毒性農藥;7月29日(施藥后7天)檢測,3種處理都存在極顯著差異,其中處理2農殘仍然超標;8月1日(施藥后10天)以后檢測,處理1與處理3農殘濃度值相近,差異不顯著,處理2濃度值持續較高,與其他處理比較,差異極顯著。
福鼎大白茶生長發芽時期在每年3月至10月,按季節分為春茶、夏茶和秋茶。本試驗選擇在7-8月的秋茶時期,符合茶葉生長發芽習性,檢測有代表性。
田間試驗結果表明,草甘膦除草劑有毒性,噴藥24小時后檢測,農殘濃度值52.3%,≥50%,顯示陽性,表明茶葉農殘超標,說明使用要小心警慎,不可亂用。7天后農殘濃度值36.4%,≤50%,顯示陰性,但是,與清白對照仍然有極顯著差異。10天后農殘濃度值降到8.6%,與清白對照濃度值8.9%相近,表明草甘膦毒性全部降解,對茶葉質量安全。試驗也表明草甘膦除草劑與三唑磷殺蟲劑比較,毒性低,施用10天后沒有殘留,殘效期短。因此,建議茶葉使用草甘膦除草劑除草,10天內不要采收茶葉,可以保證茶葉質量安全。

附表1 施藥1天后茶葉農殘快速檢測數據

附表2 施藥7天后茶葉農殘快速檢測數據

附表3 施藥10天后茶葉農殘快速檢測數據

附表4 施藥14天后茶葉農殘快速檢測數據

附表5 施藥20天后茶葉農殘快速檢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