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升,劉萬鋒,高峙南
(隴東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甘肅慶陽 745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城市文化越來越占重要的地位,城市雕塑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載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城市的底蘊和內涵,并在城市建設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本土文化是本地區居民生活和發展沉淀下來的結晶,它扎根于當地居民的生活,也可表現在生活和建設環境中。尤其是在城市建設中,融入本土文化的城市建筑和雕塑是城市‘實現自我’的重要舉措。它們一方面美化了城市的環境,另一方面又對展現城市文化具有象征性的意義,它們恰如其分地出現在城市中心或城市一角,喚起人們無盡遐想與思考。
城市雕塑是指布置在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公共環境藝術組成部分的室外雕塑作品。城市雕塑是一個城市的象征,其主要是用于裝飾空間和美化城市環境,也有大部分城市雕塑是為了傳承某種文化或者紀念某件事情,亦或是紀念某一個人。[1]
目前,城市雕塑作品的分類方式很多,一般以材料的不同可劃分石雕、銅雕、木雕等;以表現題材劃分為宗教、景觀、人物、歷史事件、風俗習慣雕塑等;以藝術手法劃分為抽象雕塑、巨象雕塑等;以規模劃分為巨型、大型、中小型雕塑等;城市生活中最常見的是以功能劃分的城市雕塑,分為紀念性、主題性、標志性、裝飾性、娛樂性五類。 ①紀念性雕塑,主要表彰與社會歷史有緊密聯系的事件、偉大人物,選用永久性材料、具有較大的尺度與規模,占據主要的城市空間。②主題性雕塑,表明重大社會意義的主題、理想、愿望、觀念,如和平、自由、勝利、開拓等,占據城市中功能明確的重大公共建筑空間和城市功能組團空間。[2]③標志性雕塑,城市標志性雕塑在某些方面反映了時代的心聲與發展的潮流,反映了公眾的理性追求與精神風貌,具有鮮明的標識性、象征性、地域性、時代性等特征,地域文化是城市標志性雕塑建立的基礎。④裝飾性雕塑。其題材內容廣泛、情調輕松活潑、風格形式自由多樣,生活性很強。裝飾性雕塑具有裝飾和美化功能,它的功能性體現在它能夠裝飾空間、美化城市環境的功能。⑤娛樂性雕塑,它是供大眾游戲、娛樂的文娛性雕塑,這一類型往往是從娛樂要求出發而采用雕塑手段去完成,這類雕塑可以讓公眾走入其中,隨心所欲的玩耍。如城市噴水池雌塑以及兒童公園采用雕塑造型的大型玩具等等。
慶陽是甘肅省轄市。位于甘肅省最東部,陜甘寧三省區的交匯處,系黃河中下游黃土高原溝壑區。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其內容主要有①農耕文化,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軒轅黃帝周先祖不窟率族人來到慶陽,“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創了農耕文化的先河。②名俗文化,指以慶陽香包、剪紙、皮影、刺繡、泥塑、根雕等為代表的物質形態和以慶陽皮影道情、香道、隴劇、雜曲、民歌、荷花舞、嗩吶藝術、徒手秧歌、社火等為代表的非物質形態的文化形態,并在此基礎上,伴隨著慶陽人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活動,所形成的一系列的民間文化活動和文化習俗。③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慶陽老區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具有慶陽地域特點的一種文化形態,它以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為核心,是在對慶陽厚重的歷史文化吸收和繼承的基礎上,與科學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融為一體的先進的文化形態。④岐黃文化,慶陽是中醫鼻祖岐伯故里,岐黃文化是岐伯與皇帝創立的以《黃帝內經》為載體的經后世豐富和發展的古代生命科學文化。
第一,總體布局層面
慶陽城市雕塑缺乏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完整系統,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分布不均,現狀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廣場、公園、城市出入口等幾個重要節點處,與居民生活相關的大型公共設施空間和居住環境中相對缺乏。第二,數量不足,近年來慶陽市城市規模急速增大,城市居民人口數量也有所增加,原本就較少的城市雕塑更難滿足城市的發展需要。第三,隨意性強,缺乏整體觀,城市雕塑的布局應該根據其體量、題材、色彩等進行統一布局,而慶陽市的雕塑主要是隨著地塊的開發而建成,布局較混亂。

圖1 慶陽市周祖廣場
第二,雕塑建設層面
首先,在題材上,以慶陽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題材為表現主題的城市雕塑較多(如圖1),體現紅色文化和岐黃文化題材的雕塑相對還很少,以重大歷史事件、偉大名人為題材的紀念性城市雕塑少之又少;其次,從慶陽城市雕塑的藝術形式上分析,以具象雕塑為主,主要原因就在于具像雕塑還原度高、表現形式更逼真,情節生動、形體準確,總體上不脫離具體形態,使市民更容易理解接受;再次,從慶陽城市雕塑色彩上看,以銀白色為基本色調,古銅色、紅色等作為調和色,顏色采用強烈的紅色,能夠營造出積極奔放、熱情歡快的城市主題,一定程度上給人以豐富多彩的視覺沖擊;最后,從慶陽城市雕塑材質上看,石材、鑄銅和不銹鋼等材質的城市雕塑占了主要地位,其他材料(綠色材料、新材料,如玻璃鋼)的雕塑作品鳳毛麟角。
慶陽市豐富的城市文化內涵為建設特色城市提供了重要元素,在城市雕塑中融入其本土文化更能凸顯其城市空間文化和歷史文脈。這些元素主要可以從以“歷史文脈”為引線的慶陽歷史事件、偉大名人、農耕文化、紅色文化及岐黃文化中選取;從以“民俗文化”為引線的傳統工藝、飲食文化、生活習俗等文化中選?。粡囊浴俺鞘邪l展”為引線的慶陽地方特色、科技創新、特色產業及對慶陽未來展望中選取。
在空間維度上,雕塑只是城市中的一個特殊部分,如果缺乏一個全局性的思考將導致對城市景觀的不利,所以規劃中需要對城市雕塑與周圍城市空間做出整體的部署。慶陽市城市雕塑應服從整體性原則、緊密結合并服從城市空間景觀系統和城市生活和市民活動的原則,根據慶陽市城市總體規劃,以校園、廣場、公園、城市入口為節點;以岐黃大道、蘭州路、九龍路等主要道路為軸線;以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董志鎮小崆峒風景旅游區為片區,建立“點、線、面”的雕塑規劃結構(如圖2所示)。建議在主要交通路口結匯點設置標志性雕塑,以擴大雕塑作品的受眾面,進一步增強市民對城市雕塑的認知欣賞水平,發揮城市雕塑文化傳播的最大功效。

圖2 慶陽市雕塑布局結構規劃圖
(1)城市雕塑選材與自然環境的融合
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在繼續保持選用原有地域性材料的基礎上,著眼于挖掘新型材料,拓寬新領域,比如可回收的環保材料,像植物、可回收物等,植物不但具有觀賞性,還具有呼吸性,更具有生態性和時空性,它將隨著生長和消融的自然規律,最終與大自然結合在一起,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健康、有序的發展。
(2)城市雕塑與建筑的融合
在城市空間環境中,雕塑與建筑常常具有一種共生和互補的關系,它可以表現為多種形態,如雕塑裝飾建筑,建筑襯托雕塑,從空間藝術而言,雕塑與建筑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具體可從建筑尺度、外觀、色彩、風格、材料等方面著手。如建筑色彩是較暗色調,建筑風格為古建筑,建筑材料為石材,那么建筑周圍的雕塑色彩就不能采用亮色調,應選用紀念性雕塑,雕塑材料也應與建筑材料相匹配,這樣才能更好的與建筑相協調。
融合本土文化的雕塑是城市發展的大勢所趨,是新時代城市發展和城市總體規劃的必然要求,慶陽城市發展過程中應注重城市雕塑與地域本土文化、地方特色的同步發展,在未來城市的設計和建設中應該創新理念,讓文化融入城市建設,努力實現建設特色城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