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宇華?高輝?戴國義
摘 要:水稻不僅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也是民眾賴以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而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水稻種植技術落后、理念陳舊等阻礙了種植工作的開展。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實踐,展開對優化種植技術的策略探析,以期為提升種植效益、促進我國水稻種植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水稻種植;優化;種植技術;種植效益
一、優化改進水稻種植技術
1.種植方式。(1)直播。為優化水稻的種植工藝,實現良好的種植效益,應從播種方式進行合理把控。其中,水稻直播具有操作便捷、種植效率高、低節位分蘗的優勢,是現階段較為成熟的種植方式。但是,其也存在一定問題,由于根系插入土壤淺、種植密度大,會導致稻苗傾斜歪倒。外加直播出米率和產出品質低下(有依據嗎?),雜草根除難度大。要解決上述問題,應當要從種植品種入手,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秧苗品種,并注重田間管理,避免雜草叢生。
(2)拋秧。進行水稻拋秧技術,其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優勢,較為適宜當前我國的水稻種植現狀。采用拋秧方式時,選材上一般都集中于較為精良的幼苗,拋秧播種對于秧苗的新鮮度和精壯度有很高要求。而且在操作上也是需要尤其注意:一般選擇在逆風天氣進行高拋和遠投播種,秧田水深2cm位置最為適宜。其主要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播種——第一次拋種秧苗種植率在70%附近,剩下便是需填充首次拋秧留白區域,以此提高水稻種植覆蓋率。為節力省時,提升種植工作的精準度及效率,技術人員研究開發新型水稻拋秧器,可以機械化種植更好地進行水稻種苗,使拋秧播種更加均勻,有效降低了人力勞作的投入成本。
2.水稻種植的生長環境。水稻的整個生長過程都離不開對水資源的依賴,種植水稻的全生長季的需水量一般在700-1200mm。因此,稻田必須保證水資源供應的及時。依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低于80%,水稻光合作用的減弱,出現幼苗枯黃問題。因此,關注對水稻種植區域的水循環系統建設是較為關鍵的。此外,在幼苗生長期間出現的倒伏問題,可以采用技術手段幫助水稻直立生長。其一般是采用支撐物的方式,幫助幼苗生長(說法有問題)。在返青期、開花期的水稻最需要水分的灌溉,這時候要特別控制稻田的用水量。當然也并非是多多益善,澆水量過大也會導致結實率低下甚至出現死苗。
二、優化改進葉齡種植技術
現階段,葉齡種植技術是比較新穎的水稻培育方式,它是指根據水稻主莖葉的發育狀況,結合水稻器官的同伸原則,明確水稻在不同生長階段以及相對應的高產培育方式的技術。其新穎之處在于較傳統技術相比,技術應用趨于標準化,并且能夠使水稻的產量顯著增高。故此,將這種技術廣泛投入到水稻培育中,會大幅度降低種植戶的成本,對提升其種植效益大有裨益。
1.建立科學的觀測點。為了有效提升水稻種植的產量,在應用該技術前期需要進行觀測,這便需要科學的建立葉齡觀察點,種植戶通過對水稻葉齡的實時觀測,可以針對產生的不同情況快速準確地調整培育方案。但在建立葉齡觀測點時,需要對當地的水稻品種以及氣候環境等進行系統、仔細的調研分析,最好可對每一區域的種植情況進行數據說明,以便于在后期培育方案改正時可以提供有力參考,使水稻的種植更加規范化、合理化。
2.應用葉齡田間診斷。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其對產量及品質影響最大的變量就是病蟲害,這將嚴重阻礙水稻生長,造成產量的大幅度削減。為降低災害影響,便需熟練應用葉齡田間診斷技術,實時監測種植環境,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此診斷技術需要根據當地種植現狀和水稻的實際發育為原則,對生長過程中的種苗轉移,分蘗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產生的問題及時提供解決對策,以保證水稻種植的豐收高產。
三、提升水稻種植技術的有效策略
為提升水稻種植的產量,保證種植戶的受益,可應用“三控”技術。所謂“三控”,指的是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合理控制水稻的施肥,控制水稻種苗及病蟲害技術。著重于這三項技術的研究,可使水稻種植的產量提升,提高種植效益。具體應用,如下所述:
1.控制水稻的肥料使用量。在以往的種植中,存在施肥量越大對水稻生長越有力的錯誤理念。在控制肥料使用量的問題上,通常是控制氮肥的使用。氮肥的施用量過高,實際上使用的有效種植面積較低,這也是傳統水稻種植中較為突出的問題。種植戶忽略了土壤的接受能力和實際需求,導致施肥不均,生長出的水稻枯黃、存活率低下、受到病蟲侵害等,這樣就急需解決水稻的用肥問題。在水稻幼苗時期,要降低施氮肥的比例,在水稻的后續生長中加大氮肥的使用比例,提升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利用率。同時,也需要均衡其他肥料的配比,在分蘗期補充尿素和氯化鉀的施用量,防止水稻在抽穗期提早衰敗。從而,以合理用肥,幫助種植戶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并達到促進水稻增產的作用,以提高種植戶的收益。
2.控制水稻種苗。要在對水稻幼苗的選擇上進行管理和控制,采取因地制宜的選擇標準。依照土壤的需求程度,地理環境以及當地氣候選擇更適宜的種植環境。再者傳統的種植技術,使得水稻在成長過程中莖節分枝,也就是常說的分蘗。處理上述問題時,可以在施肥環節注意肥料的選擇,注意把控施肥的時間以及施肥方式等,全面有效地控制分蘗情況的產生,以保證水稻種植的高產。
3.提高對病蟲害應對能力。水稻種植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證幼苗茁壯生長,防止病蟲的侵害。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從本源上采取防治措施,先要將病蟲害進行分類,并施以針對性管理措施。例如:面對稻曲病、蝗蟲、田鼠害等,可利用生物、化學以及物理等手段降低病蟲害。應對稻曲病,每667m2需要采用20%井岡霉素50g,抽穗前15d左右兌水噴灑。以減少水稻病蟲害的肆虐,改善種植環境,促進水稻產量提升。
4.對于其他技術的優化。除了以上主要的“三控”技術,因水稻種植工作的系統性,其還會涉及到田間管理及育苗工作等。田間管理包括在水稻種植中,對水的供給應及時,并堅持“淺水插秧、薄水分蘗、苗足灑水”的種植原則。此外,還應注意及時除草,防治鳥類等對稻田的破壞,可引入高新技術,對其進行驅散,以保證水稻的高產。在育苗工作中,應選擇茁壯、強健的幼苗進行栽培,并可與當地實際種植條件、自然環境相結合,夯實初期的種植基礎。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對農業扶持力度的加大,工業、機械及科技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水稻的種植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應不斷提高水稻種植的現代化,引入機械化生產。并且,種植戶也應具有推陳出新的意識,能夠接納新的種植技術及理念,以技術升級提升種植效益。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水稻種植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實現種植理念及技術的優化、改進,不僅有助于提升種植戶的效益,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產品,也將促進我國水稻種植產業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建宇,岳桂元.如何優化水稻種植技術提升種植效益[J].中國農業信息,2017(08):10.
[2]秦光普.優化水稻種植技術提高水稻種植效益[J].江西農業,2016(09):8.
[3]劉洪剛.優化水稻種植技術提高種植效益[J].吉林農業,2017(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