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皮

青山說:天大地大都沒吃飯事兒大,不吃飽哪有力氣減肥?雖然作為一個吃貨,擁有一個強硬的胃,是非常錦上添花的好事兒,但吃貨的本質是喜歡美食,并不是單純的食量大!
吃是潛藏在人類深處最本能的欲望。喜歡食物是人的天性,無數鮮活的歷史例子告訴我們,喜歡吃的人,其實都是大學問家!
提起吃,就一定不能不提起蘇軾。蘇軾的隱藏身份其實是,宋朝知名的美食博主。同時,他還是“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魚”等美食大IP的開發者。如果宋朝有電視,他一定會義不容辭地擔任“舌尖上的宋朝”的總導演,因為光是他自己研發的菜式,就可以不間斷地拍個好幾集;如果宋朝還有B站,他一定會成為最受歡迎的年度美食up主。試想蘇軾在現代開一家“東坡菜館”,大概也會成為現象級網紅爆款,他除了能自己研發菜單,自己營銷IP外,還能自己寫文案,蘇軾寫過的關于吃的詩詞真是數不勝數。
李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戲劇家,被后人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與此同時,他還是一名“素食主義者”。他在《閑情偶寄》中說得清清楚楚:“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風,人能疏遠肥膩,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園不使羊來踏跛。”他的想法比較激進,他認為肉比不上蔬菜,因為蔬菜更加合乎天地萬物自在生長的道理,吃肉是對腹中蔬菜的踐踏。在蔬菜里,他最喜歡吃的就是筍,他認為筍是“蔬食中第一品”,肥羊嫩豕統統比不上筍。雖然他認為“蔬菜第一”,但他也不是完全不吃肉,他對蟹格外偏愛,認為蟹“鮮而肥”“甘而膩”“色、香、味三者之至極”。但他有自己的一套吃法,他認為吃蟹就應該保持原汁原味,給螃蟹加上任何味道都是對蟹的褻瀆,簡直愚蠢至極。
梁實秋曾經對“吃”這件事進行過深入的剖析,他在《雅舍談吃》里有兩段話簡直說出了萬千吃貨的心聲:“人之最饞的時候是在想吃一樣東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間。”“人之犯饞,是在飽暖之余,眼看著、回想起或是談論到某一美味,喉頭像是有饞蟲搔抓作癢,只好干咽吐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渾身通泰。”梁實秋先生之所以能洞察吃貨的本質,大概也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吃貨,這從《雅舍談吃》的目錄上也能看得出來,這目錄乍看上去,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餐館的菜單……除此之外,據說梁實秋先生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曾經一頓飯吃了十二個饅頭、三大碗炸醬面,創下紀錄,這件事至今還時常被人談起。作為一名有文化的吃貨,他義正詞嚴地為吃貨發聲,他認為“饞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現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
魯迅先生特別喜歡吃零食,瓜子、花生、甜點、糖果,他都喜歡!他在《朝花夕拾·瑣記》中說到,他在看《天演論》的時候,經常一邊吃侉餅、花生米、辣椒,一邊看《天演論》。想想這場景有點熟悉,這不和我們平時一邊吃糖、吃薯片,一邊看電視一樣一樣的嗎?說到糖,這也是魯迅先生的摯愛,據傳他常常用一部分稿費出來買糖,他很喜歡一種叫作摩爾登糖的糖果。魯迅愛吃糖,甚至因為惦記著柿霜糖的美味半夜睡不著覺,把自己藏起來的糖又吃了一半。大概也是因為這深沉的愛,他把糖寫出了哲學的意味:“我自己對于苦悶的辦法,是專與襲來的苦痛搗亂,將無賴手段當作勝利,硬唱凱歌,算是樂趣,這或者就是糖罷。”
張愛玲在《談吃與畫餅充饑》中說:“中國人好吃,我覺得是值得驕傲的,因為這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藝術。”吃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所以我們愿意花上一生的時間去探索,去追尋其中的真諦。每一個喜歡吃的人,都是在用生命熱愛生活,所以這些大文學家在吃中悟出了哲學,悟出了生活的真諦。
李金鋒摘自微信公眾號“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