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澤燕 周日安
摘要:微篇小說,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形式,已然成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大眾文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也吸引了許多人參與到微篇小說的創作隊伍中來。同時,隨著嶺南地區文學發展的日益繁榮,創作富有嶺南特色的微篇小說的重要性也越發凸顯。因此,本文將就如何創作富于嶺南韻味的微篇小說進行探討,以期為微篇小說的創作者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微篇小說 嶺南韻味 小說創作
微篇小說因受篇幅限制而具有獨特的藝術技巧,通俗化的表達使讀者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啟發,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心理和趣味,順應了當前社會信息時代的發展,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與此同時,在文化底蘊極為深厚的嶺南地區,艱苦的自然條件讓嶺南地區的人民更加拼搏與務實,使得當地文化呈現出世俗性、平民性、開放性等多種特性。通過對嶺南地區這些文化特性的把握,并將其融入微篇小說的創作中去,創作富于嶺南韻味的微篇小說,豐富嶺南文學,促使其更好地繁榮與發展下去。
因此,本文將從內容選材、語言運用及人物形象三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創作富于嶺南韻味的微篇小說,為微篇小說創作者提供一些借鑒。
一、內容選材
文學作品的創作是多樣化的,內容題材的設置也是豐富多彩且不加限制的。而微篇小說因其特殊形式的限制,需要創作者在極其有限的篇幅里,及時地把握時代的發展變革及其在人們心理上的反映,準確地捕捉現實生活中的閃光點,因此就需要在內容和題材的設置上有所選擇。而這種有選擇性的設置,除了要做到把握時代脈搏、捕捉美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將小說文本與嶺南特色文化相互融合,以體現嶺南文化屬性的本質。
這樣做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從創作的角度看,創作者所承接的文化資源直接影響到他心靈的傾向與認同,影響其創作的獨立與自由;另一方面,從接受的角度來看,讀者也同樣處于某種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這種文化背景會通過影響其審美視野與心理認同來影響他對文化作品的選擇與欣賞。而嶺南文化,作為中國漢民族文化中極具特色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內容十分豐富。這就要求微篇小說創作者以一個感知者的身份去面對嶺南各種特色文化,從而使自己的體驗與認同和嶺南文化氛圍相和諧。
簡言之,作為獨具嶺南特色的微篇小說,就要融嶺南本土文化特色于其創作之中,不斷地強化微篇小說對追求、解讀生活的生命力,把嶺南特色文化當中的積極進取、勇于開拓等精神品質,通過微篇小說中所截取的片段、刻畫的人物、展示的社會風貌滲透進去,從而生動地展現出來,讓微篇小說這種新興文學形式承載起嶺南這片土地所蘊含的承前啟后的韌性、張力以及不盡的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在獨具嶺南特色的微篇小說的創作中,還可以通過塑造人物形象、鋪排設置情節、錘煉語言表達等,在展示嶺南地域化色彩濃厚的氛圍與人文情懷的同時,也是在著力宣傳嶺南地區的本土文化,從而實現微篇小說的創作與嶺南地區文化特色完美融合。
二、語言運用
方言是構成某一地方性經驗的文化基因之一,方言寫作有利于凸顯當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同樣,嶺南方言作為構成嶺南文學獨特性的重要文化基因,我們將其融入微篇小說的創作中,將有助于為微篇小說打上嶺南地區的特色烙印。
值得一提的是,方言寫作在我國文壇并不是一件新鮮事,以方言寫作來凸顯特定地域文化特征的作品更是不在少數。例如大眾所熟知的老舍先生的京味小說,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引起了極其廣泛的關注;韓少功先生的《馬橋詞典》,通過用普通話來詮釋方言,向讀者展示了別具特色的方言寫作藝術魅力……與此同時,在嶺南地區,也早就有以方言入詩為文的傳統了,咸水歌、粵謳等多種地方戲流傳至今。在這些方言中,其實就蘊含了大量的地域文化信息,通過對文本中這些方言進行考察,能夠鮮活地展示該地的文化形態,顯示當地地域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因此,附載在嶺南方言寫作之上的其實就是濃郁的嶺南文化氣息,及其和外來文化交雜之后所呈現的地方文學風情。這就啟示我們,當進行微篇小說創作時,要有意識地將嶺南方言融入微篇小說創作中去,形成獨具特色的嶺南風味微篇小說,可以在行文的過程中精心設計、穿插嶺南特色方言,以獨具嶺南特色的語言建構一個獨一無二的文學氛圍,使得這些微篇小說作品在呈現濃郁的嶺南地方色彩的同時,也能夠給讀者帶去最獨特的審美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運用方言進行文學創作雖然獨具魅力,但如今,推廣普通話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用民族共同語進行寫作是主流,方言寫作無疑有了被“邊緣化”的趨勢,這就不得不讓我們對方言寫作的缺陷進行思考。如其中所展現出來的話語環境,這對其特定的地域之外的讀者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因此,作家在其行文過程中所反復使用的一些特殊的方言,可能就會給讀者閱讀理解文本時造成一定的不便和障礙。
所以,我們在運用嶺南方言進行微篇小說創作的時候,要有意識地解決這些問題,巧妙安排嶺南方言的融入,而不是通篇恣意地使用嶺南方言,從而影響讀者的閱讀審美感受,如此一來,我們獨特的富于嶺南韻味的微篇小說的魅力也就更加難以獲得讀者的肯定了。
三、人物形象
由于篇幅限制,微篇小說大多只是截取人物形象中的某個側面進行描寫,不會耗費過多筆墨。因此,在微篇小說這種新興的文學形式中,不僅人物數量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現上一般也只是通過人物的某個動作或者行動片段,“閃現”人物的性格、心理、思想、意識等。或者運用特寫,來凸顯人物個性,使其充分曝光,從而給讀者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所以,要想將嶺南特色融入微篇小說的創作中,我們也需要在人物形象方面下功夫,既要做到充分凸顯人物個性,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要將嶺南特色融入其中,例如可以通過選擇嶺南地區的平民人物形象來進行塑造,體現他們身上所蘊含的獨特文化內涵。
嶺南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在經濟方面很早就帶有商品經濟的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嶺南市民階層的壯大及市民意識的強化。也正因為如此,創作者在進行微篇小說創作時,可以盡情將嶺南文化中特有的平民性特征融入其中來進行人物形象的塑造,以此表現出這些人物身上所不同于其他地區文化的獨有的嶺南地區文化內涵,使得我們獨具嶺南特色的微篇小說區別于其他地方文學形式。
具體來說,可以塑造嶺南地區人民身上對待命運與現實的樂觀心態,抑或是其思考與應對人生的張力、奮斗意識等,以此來表現嶺南地區人民在面對困境時的樸素、樂觀心態,面對商業競爭時不斷釋放自身的生命潛能、百折不撓、勇奮拼搏等精神品質。將嶺南文化中的這些精神品質融入微篇小說的創作中,既傳播和發展了嶺南特色文化,也豐富了微篇小說的意蘊內涵,促使其更好地蓬勃發展下去。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新興文學形式的微篇小說,我們通過對其內容上的選擇、語言文字上的運用,以及人物形象上的塑造等方面來將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融入其中,以此來創作富于嶺南韻味的微篇小說,從而不僅豐富了微篇小說這一新興的文學形式,也是對嶺南文學的一個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海濤.規律與技法:轉型期的微篇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葉從容.嶺南地方性經驗的文化基因——試論當代嶺南文學的言說方式[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8).
(作者簡介:卓澤燕,女,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文學創作;周日安,男,博士研究生,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