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君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河南開封 475004)
2019年1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將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3月29日,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指出,圍繞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支撐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發展,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雙高計劃”的發布為新時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設計出了一幅宏偉的藍圖,高職教育要牢牢把握住這個契機,明確發展方向,不斷改革創新,高水平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
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以下簡稱“特高校”建設)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必須因地制宜,根據院校辦學實際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來選擇自身的建設方向,兼顧高教屬性,突出職教特色,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發展自己的專業品牌,重視創新能力提升和國際交流合作,不斷完善制度機制,加強雙師隊伍建設,切實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進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辦學治校能力。本文將在深刻領會國家職教改革政策的基礎上對“特高校”建設和發展路向進行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無論高職院校自身的辦學理念如何,無論其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程度如何,“特高校”建設方略的制定和執行都必須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之下進行。高職院校必須堅決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政策,認真學習并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尤其是要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和輸送優秀的人才。
“特高校”建設要始終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德育為先的育人原則,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要深化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點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充分激發學生的思想活力,培養其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為各行各業源源不斷地提供愛國敬業、吃苦耐勞、勇于創新的勞動者。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內容是專業建設,專業建設的水平會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同時也與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辦學效益密切相關。因此,“特高校”建設的工作重心應該放在專業建設上。
高職院校要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和自身辦學實際,加強與區域產業發展的聯系,規劃好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專業集群布局,充分挖掘專業建設資源,集中精力發展和培育出地方產業急需、特色優勢鮮明的專業品牌。專業課程體系的建立要圍繞行業生產的技術、裝備、工藝等與實踐密切相關的內容,全面考慮企業一線崗位對技能的要求,嚴格參照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設置適應社會需求的課程及課程內容。要建立起與專業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推進教學內容改革,鼓勵企業深度參與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共建實訓中心、教學工廠,最大限度發揮產教融合優勢,不斷提升實踐教學能力,保證教學改革與專業建設的同步發展,圍繞高職院校的國家級、省級重點專業落實好專業群建設。
在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了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總體思路以及促進創新創業的戰略部署,以加速我國經濟競爭力的提升。“特高校”建設必須加強創新創業工作,著力提升科技服務能力,推動協同創新中心與科研團隊建設,與企業合作搭建產業技術創新研究平臺,努力培養高職院校師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
高職院校要建立起科研創新隊伍,加強校企合作,根據產教融合的項目要求與企業聯合建設實驗實訓基地、技術研發中心、技能大師作室等,促進技術技能創新與成果轉化。積極參與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鼓勵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培育創新精神的土壤,推動學校整體科技實力的提升,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逐步實施和持續深化,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合作交流日益廣泛,客觀上要求高職教育培養出既懂技術又會外語的國際化技能人才。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的時代背景下,“特高校”建設必須增強對外開放的程度以提升學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
高職院校要擔負起“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國際合作的責任,在全球視野下提高辦學能力,通過借鑒世界一流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開設多語種課程,強化學生外語能力,加強與國際行業標準接軌的專業技能訓練,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國際化教育模式。高職院校要加大與國際教育機構、跨國企業等的交流合作,聯合培養國際化技能人才,優化留學環境,加強國際教育資源的合作共享,開拓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局面。
“特高校”建設的基礎保障便是不斷完善優化的內部體制機制,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完善學校治理制度,不僅可以規范和激勵職業教育,也是高職院校順應發展趨勢革新和提高的自我修煉過程。
高職院校要深入優化內部治理結構,建立起以學校章程為核心、配套規章制度完備的制度體系,嚴格遵章管理、按章辦事,推進學校依法管理能力的穩步提升。要不斷提升學校的治理能力,充分發揮黨委會、學術委員會、教學單位等內部機構的職能與作用,規范辦學行為,強化各項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深入推進依法治校。
“特高校”建設離不開“高水平”的雙師隊伍,通過人才引進、加強培養、開展研修的多種建設途徑,圍繞特色專業群發展一支由權威專業帶頭人與骨干教師共同組成的師資團隊,為學校儲備一批政治素質高、教學能力強、人才結構合理、富有科研實力和創新精神的“雙師型”教師,引領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特高校”建設應把高職師資梯隊建設列為一項基礎性工作,強調師資培養與科技服務能力的協同提升,通過逐步改革人才選拔、質量評價和分配機制,為教師創造多元化的職業發展路徑。貫徹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加強“雙師型”教師技能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不斷提升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
在《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詳盡闡述了互聯網的創新技術成果將如何與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進行深度融合,從而促進社會發展。“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開展聯合、創新升級,可以發展為知識創新時代的經濟社會新業態。“特高校”建設必須緊跟信息化發展步伐,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供給平衡。
高職院校應依托信息化手段培養人才,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社交網絡等技術手段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同時,促進師生信息素養的提高。穩步推進智慧校園建設,通過建立一站式信息管理系統平臺,提高學校行政、教學、科研、服務等方面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輔助學校領導層的科學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