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韻奇
(中共益陽市委黨校,湖南益陽 413000)
在自由擇業階段,大學畢業生就業由自己解決。一系列政策的調整導致考取大學的性價比下降。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城市戶口包含諸多潛在福利,農村居民把落戶城市成為社會地位提升的標志之一。但在戶籍制度設計中,農村居民落戶城市的限制條件較多。不過,根據我國原來實行的就業政策,大學生畢業后參加工作可以落戶城市。對于農村青年而言,考取大學成為落戶城市,實現身份轉變和提升社會地位的主要途徑。但是,隨著1984年國務院《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的發布,農村居民可以有條件的落戶小城鎮。200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頒布,明確了農村居民在具備一定條件下,可以到縣級市市區及以下城鎮落戶,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并且可以“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也允許依法有償轉讓”。這意味著農村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各項福利,又能保留在農村的利益。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規定除直轄市、副省級市和其他大城市外,設區的市只要有合法職業、穩定住所、參加社保的人員在滿足一定年限后可以落戶,同時提出要“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差距逐步縮小的同時,城市戶口的含金量明顯下降。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除極少數城市外,農村居民能夠相對自由的落戶城市。2014年7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規定城鄉戶口將統一登記,不再區分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代之以居住證制度。隨著我國戶籍制度改革地逐步推進,農村居民落戶城市的途徑越來越多,最終實現了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的統一。農村居民落戶城市不再意味著身份的轉變和社會地位的提升。
考取大學僅是眾多農村居民落戶城市的途徑之一,其提升農村青年社會地位的作用隨之迅速下降。
根據1989年頒布的《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收取學雜費和住宿費的規定》,當年我國開始對新錄取的本專科生收取學雜費和住宿費,學生自主負擔生活費。從此,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全面收費時代。然而,在一定時期里,高等教育費用增長速度遠遠超出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1999年高等學校費用增長了20%-30%,2000年增長了30%-50%,相對應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僅增長了2.2%。面對高校收費快速增長產生的負面效果,2005年教育部、財政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2005年高等學校收費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除國家規定的收費項目外,各地不得出臺新的收費項目”,從而有限遏制了高校費用的飛速增長。2007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明確“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今后五年各級各類學校的學費、住宿費標準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關標準”,隨后五年高校費用沒有太多改變。2012年部分省份開始調整高校收費。2013年全國公辦普通本科高校生均學費為5775元,占農村家庭戶均收入的比例為17%。2013至2014年,天津、江蘇等多個省份高校學費漲幅達到20%—35%。2018年,河北省高等學校學費標準將再度調整。不斷上漲的高校費用成為部分農村居民沉重的負擔。當大學期間的高額費用超出了普通農村家庭承受能力時,借債供子女讀書成為多數父母的選擇。在熟人社會的農村地區,村民的借債行為被認為社會地位下降的表現之一。
反觀在高校費用全免時期,農村青年攻讀大學不僅不收學費,而且能獲得相應生活補助。考取大學對提升農村青年社會地位的作用日益下降。
在自由擇業階段,國家基本不再包分配工作,大部分大學畢業生需要在人才市場尋找工作機會。然而,大學擴招后每年畢業生人數不斷上升。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統計,2003年,高校擴招后的第一屆本科生畢業,當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212萬人,比2002年145萬增加了67萬人,隨后逐年大幅增加,至2018年達到了820萬。高校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導致就業問題不斷顯現,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不佳,大學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屢有發生。2003年9月,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僅為70%,本科生就業率為83%,也就意味著當年全國有60多萬的高校畢業生沒有如期就業,2007年該數值達到了144萬,2018年將近1500萬人,對于部分收入不高的家庭子女尤其是通過助學貸款完成學業的大學生來說,大學期間產生的費用必須在就業后才能逐步償還。但大學畢業生存在的失業現象說明部分大學生通過就業償還上學時期負債的難度加大,同時,在待業期間生活成本的壓力較大。如果長時間未能就業,大學畢業生承受的壓力將會更大。在熟人社會的農村地區,大學畢業而未能就業的農村青年必將遭受來自各方輿論的質疑。在這種情況下,考取大學不僅不能提升自身社會地位,當然更談不上提升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而且原有社會地位呈現出下降趨勢。
相較于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已就業的大學畢業生狀況略好,但整體來說,工資待遇一般。以2017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薪酬為例。當年畢業的大學生月收入為4317元,比2016年畢業的大學生工資3988元增加了329元,比2015年畢業的大學生工資3726元增加了591元。與農民工的工資相差無幾。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外出務工農民工月均收入3805元,比2016年3572元增加了233元,比2015年3359元增加了446元。盡管大學畢業生的工資略高于外出農民工,但農民工工資的增長速度更快。2005年農民工每月工資為855月,到2017年月工資增長了4倍多。2005年高校畢業生月平均工資為1588元,到2017年月工資增長不到3倍。盡管部分農民工較高工資的獲得需要承受較高的勞動強度和較長的勞動時間,忍受較差的工作環境,甚至有時被拖欠工資,但是隨著國家法律體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對農民工問題的重視,這類問題必將會最終解決。大學畢業生與農民工工資差距的縮小,必然挑戰人們傳統觀念中對大學的認知。受中國傳統觀念影響,人們普遍認為大學畢業生應當是高級知識分子,應當帶來收入的增加和社會待遇的提升。
從理論上看,大學生接受了多年教育,家庭投入了大量資金,應當在畢業后產生較高回報。但現實情況與此判斷相差較大,當今大學畢業生不僅面臨失業的窘境,而且在工資待遇上與農民工差距不大。這種投入與產出之間存在的差距,導致人們質疑教育投資的必要性,尤其是當學生家庭條件不太好的情況下,人們放棄投資教育的可能性必將增加。由此看出,在自主擇業階段考取大學對于提升農村青年社會地位的作用不斷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