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江蘇省張家港市塘市初級中學 江蘇張家港 215600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他一生從事教育,批判和改革舊式的學校教育。通過長期的辦學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校管理思想。本文通過研究陶行知的學生自治管理思想,結合時代背景理解陶行知的思想形成與現實意義,為現代學校管理加入學生自治思想提供借鑒。
陶行知是安徽歙縣人,生于舊社會的末尾,在私塾進行的教育是陶行知學習生涯的啟蒙,后來陶行知到美國留學,老師是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在美國接受了很多關于學生自治管理方面的先進思想。陶行知留學歸國后在學校任教過程中與同時代的改革者共同發起組織民主教育運動,在多次組織的民主教育運動中積累了豐富的學生教育經驗,其中學生自治管理方式是他的創新之舉。
陶行知通過組織發起多次民主教育運動,在鄉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中都發現了其中的不足,于是他下定決心通過自己的改革來改變舊社會的教育思想觀念。他認為在學校管理方面不僅僅要注重學校的內部管理,還要利用學生的自主性,松緊結合、收放自如,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學生自治思想,即是德育思想,又是政治民主思想,是一種社會民主管理模式的啟蒙實踐,是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生活思想一致的。
學生自治思想作為陶行知學校管理思想實踐的特色,直接目的是關注學生的德育發展,讓學生學會生活、學習、生存、協作。通過學生自治,帶動他人他育。
自治,就是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在管理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尋求適合的、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解放學生的力量。普遍意義上的學校管理是由校長統率下的學校管理系統對學生的絕對管理,學生的意志是無關緊要的部分,不需要被考量。而陶行知的學生自治管理是一種大膽實踐,不是全部的事情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松散行動,而是學生自己通過選舉等方式進行立法,并且共同遵守自己選舉出來的規則制度。這不僅僅是一種放權式的管理,而是需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責任觀,在獨立自主、有責任心、有條理、有思考的情況下,來自主管理學生內部的事務。
當然,學生自治不能完全的放任,而是將其作為一個德育教化的途徑,為學生預備各種機會,通過學生自治管理,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競爭意識及創新能力,學校應給學生方法指導,建立多元評估機制,讓自治思想的管理實踐發揮出最大效能。
從上述闡釋中我們可以發現,陶行知的學生自治管理思想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的民主思想。在現代學校管理中融入以人為本的民主思想觀念,充分體諒、考慮學生的訴求,在學校的管理實踐中融入學生的參與和互動,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獨立管理,鼓勵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實踐,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學校進行的學生自治管理實踐可以從很多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比如主題班會的組織活動,運動會讓學生擔當小裁判,共同管理的學生自治團體,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辦理學校活動等。從陶行知學生自制思想內涵上說,就是讓學生成為學校的小主人,這也是表達了對教育境界的追求!
具體可以有以下措施:全體教師參與進來,為學生的自治管理搭建舞臺。通過引導教育,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促使學生自我管理。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學校建立全方位的自治管理網絡體系。
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自治與學校既有密切關系,同時要打破一切障礙,使師生的感情,可以化為一體,使大家用的力量,都有相成的效果。學校不僅要考量學生自治的管理訴求,還要在學校的內部管理中加入人性化的管理因素,在學校的內部管理中就要體現人性化的觀念,更多的理解學生、體諒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可以讓學生通過選舉的方法決定學校的規章制度,這樣親自參與到學校管理體系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自覺意識,同時也可以在實踐中讓學生體驗到學校管理的不易,從而更好的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為學生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學校管理氛圍。為此我校設立了校長信箱、校長開放日、校園論壇,開通各種渠道,讓下情上達;建立公示欄,對學校的重大活動及工作,進行公示,讓學校了解學校各種動態,進而促其更加有效的自治管理。
通過給予學生各種展現自治思想學習管理的舞臺,我們的學生表現出,寬容、尊重、合作、共生、擔當、責任為主的價值取向。學生更加熱愛集體,熱愛學習和生活。對時事熱點問題也非常關注,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更加廣泛了,涉足了更廣,更深的領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同時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我們看到了更多看得見的主動,主動參與、選擇、規劃、思考、評價等;還有更多看得見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分享的快樂、創造的快樂、充實的快樂、自信的快樂等;更有更多看得見的生命生長,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素養得以培養,積極向上的品格得以提升。
新理念帶來新變革,新時代呼喚新教育。陶行知學生自治思想的的實踐結果最后所體現出的管理思想具有豐沛的民主意識體現,濃厚的人文思想,本質體現就是“以人為本”。這種自治思想的學校管理辦法不僅僅適用于學生,還適用于學校教師的管理和領導。不管時代如何發展,是具有普世性的,在現代學校管理中仍然可以借鑒,成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