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偉紅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河東鎮太和小學 514400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直接決定了整個小學的學習,因此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所以,為了充分發揮出小學數學的教學價值,教師要積極應用情境創設的教學方式,因為良好的教學情境既能強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同時還能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積極主動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運用是大勢所趨。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游戲充滿了喜愛,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有意識地對部分游戲進行設計,在數學課堂中引入游戲,實現玩中學、學中玩的目的,使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手腦口并用,愉快展開合作,可以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樣能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不僅可以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出來,同時還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技能得到了訓練,促進其智力的開發,培養創新意識,效果十分顯著。
以“可能性”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本課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玩剪刀石頭布的游戲:教師先請一名學生到講臺上和老師一起玩游戲,如此便瞬間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十分好奇到底誰會獲得勝利,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之后教師再提問:“現在老師繼續和這位同學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你們猜一猜我可以獲得勝利嗎?一定能獲得勝利嗎?只能如何說?”然后組織學生展開活動。學生在參與游戲活動的過程中便潛移默化地置身于數學世界中學習新知識。
數學和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若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有吸引力和現實的教學情境,這樣既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充分激發出來,培養他們用數學眼光看待現實問題、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習數學的能力,同時可以用直接的生活經驗支持間接經驗的學習,從而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使其將數學知識和技能充分掌握到,主動建構知識。
以“圓柱”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創設探尋圖形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家庭或學校中將身邊的圓柱形的物體發現,并親手制作模型。給予學生引導,讓其從中將圓柱體的基本特征發現,并給予學生幫助,讓其把立體圖形的概念樹立起來。同時借助創設生活活動情境,也能讓學生將知識和自己生活的關系發現,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在生活中可以運用課堂中學到的數學知識,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效解決,如此便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用形象具體的“像、聲、文、圖”可以將生動形象的教學環境、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和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出創設出來,讓抽象的教學內容更加清晰和具體,活躍學生的思維,帶著濃厚的興趣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將問題生成并積極展開思考,可以把諸多傳統課堂教學中不能有效解決的問題解決。
以“圓的認識”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向學生提問:“汽車車輪的形狀是什么?”學生脫口而出:“圓形!”然后教師再提問:“將車輪做成圓形的原因是什么呢?”此時學生不知道怎樣解釋。對此,教師可以把一段視頻播放給學生看:森林中正在開運動會,小猴、小熊、小兔正在開展開車比賽,小猴騎著一輛圓形的自行車,小熊騎著一輛正方形車輪的自行車。小兔騎著一輛橢圓形的自行車。當同學們看到它們賣力的踩著自行車,都大聲笑出了聲。看完后,讓學生把各種猜想提出。最后學生均將自行車的車輪做成圓形騎起來更加平穩、速度也快認識到了,但不知原由。借助設置這樣的情境,讓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問題和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也通過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將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出來,營造了寬松、愉悅的學習范圍。
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感很強烈,好動愛玩,這是他們的天性所在,若是可以借助學習知識的方面,效果十分理想。教師在情境教學中,可以創設實踐情境,調動學生動腦、動手的積極性,認真思考,積極參與實踐,最后把自己想要的答案探索出來。
以“除法”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給予學生引導,讓其事先準備一堆小棒。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每組三個學生,之后向學生提問:“把你們組的第一個學生的小棒平均分成兩等分、第二個平均分成三份、第三個平均分成四份,分好后,組內成員相互檢查。看那個小組可以又快又準確的分小棒。”然后在把擴展問題提出:“若是三堆小棒,若是三堆小棒,每堆四根,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他們平均分成四堆小棒,每堆小棒的根數為所少?”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最后選擇一名代表展開發言,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借助這種動手分析、比較和競答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培養、氛圍更為活躍。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對情境進行合理創設,既可以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激發出來,還可以讓學生置身于具體情境中展開豐富的數學思維、增長數學知識、促進數學素養的提高。所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和學生的個性特點相結合開展教學,密切聯系創設教學情境和學生的實際,注重創設多種多樣的情境,并把競爭機制引入,從而促進學生有效開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