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娟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陳集鎮聯合校 252200
現代教學論觀點指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將全面清晰的相關信息提供給學生,給予學生引導,讓其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主積極思考學習,把數學知識掌握到。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以此把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出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知識從生活中而來,并最終為生活服務。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到:“讓學生可以將所學的數學知識理解和掌握到,同時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將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有效解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注意和實際相聯系。”數學充滿在生活的各個角落,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強化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促進其數學素養提高。
以“人民幣的認識”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創設超市購物的生活情境,把1張5元、1張1元、1張5角、8張1角的紙幣發給學生,讓其到“超市”中購買學習用具,“超市”中的圓珠筆為1元5角,課外書10元6角,直尺1元2角,文具盒5元6角,圓規5元,然后問學生手中的錢夠不夠買相應的物品,若是夠,應該怎樣付款,不夠的話還差多少?然后再讓學生思考,若是要買兩件物品,手中的錢可以買哪兩件?最多可以買幾件?小學階段的學生平時經常和家長一起買東西,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融入到生活情境中學習知識,縮短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讓學生對數學不再感到陌生,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主動性。
學起于思,源于疑,在數學教學中問題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其可以啟發學生思維。問題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讓其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并有效提高學習能力。在小學數學情境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設疑激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使其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培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
以“長方形面積”相關知識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設計下述問題,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深入研究:1)請觀察,我們身邊有哪些長方形的東西?2)還記得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嗎?3)正方形和長方形之間有何聯系?最后讓學生親身感受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如此,借助問題情境的引導,讓學生置身于問題情境中積極探索和求知,逐漸把思路理清,感悟新知識,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貫徹落實教學。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只重視傳達理論、傳授知識,而不注重實踐的應用,最終導致學習過程中理論和實踐聯系不密切。《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借助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可以獲得和社會生活相適應以及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必要的應用技能和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分析、觀察現實社會,將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有效解決,促進其應用數學意識的增強,將數學和自然、人類社會的緊密聯系以及數學的價值充分了解到,深刻理解數學,將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
以“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相關知識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讓學生利用手中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借助拼擺對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進行探索。一些學生剪,一些學生拼,相互討論,不一會兒,各小組均推導出了三角形面積公式,然后展開熱烈的交流,各小組代表在臺上講,其他學生適時補充和提問。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既把知識掌握到了,同時也充分了解到在解決相同問題的時候可以運用的方法多種多樣,但諸多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借助一己之力完成,必須利用團隊的力量,加深對集體合作重要性的感受,學生不僅主動掌握了知識,同時又把獨特新穎的方法創造了出來,還能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最佳化。
結語:總之,當前情境教學法在諸多學校得到了廣泛運用,據教學實踐正式,其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激發出來,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掌握和運用知識,還能讓學生深刻了解數學學習的生活價值,體驗數學知識和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其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