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馨貽/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近年來,很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幼兒家庭教育進行了研究。在這些研究中,筆者發現,更多學者把研究視角都集中在了宏觀家庭教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以及普通農村地區幼兒家庭教育等角度,缺少對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家庭教育現狀的分析。故筆者以麻江縣谷硐鎮為例,對該地區幼兒家庭教育進行了調查,以了解本地區幼兒家庭教育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具體問題并探索其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實際可行的解決對策。
谷硐鎮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下屬的一個鎮,全鎮面積126平方公里。共轄8個村,共4145戶。其中農業人口占87%,非農業人口占13%。主要的民族有:漢族、苗族、畬族、布依族、白族。各民族呈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分布。“十二五”期間,全鎮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大力發展學前教育,2013年9月,新建成的谷硐鎮中心幼兒園正式投入使用,鎮上的幼兒主要都就讀于此。
隨著國家的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學前教育有了進一步發展。為了了解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家庭教育的實際發展狀況,筆者選擇了以少數民族聚居為主的谷硐鎮作為研究對象,對該鎮的150個幼兒家庭展開了調查。
參與問卷調查的家庭共150個,發放問卷150份,實際回收問卷150份,有效問卷100份。其中,參與調查的女性家長比例為61%,男性家長占39%,少數民族家長占95%,非少數民族家長占5%。參與調查的母親人數為60人,占總人數的60%,父親人數為38人,占總人數的38%,其他人數為2人,占總人數的2%。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幼兒是由父母直接養育,且由母親養育占多數。比起以往留守兒童和隔代撫養的情況,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1、家庭教育中的家庭學習環境沒有受到重視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關注幼兒,積極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根據調查結果顯示,81%的家長很少注重幼兒家庭學習環境的營造,3%的家庭完全不注重。筆者認為,家庭學習環境沒有受到重視主要由家長認識上存在的誤區造成。很多家長談到幼兒家庭學習環境這個問題,紛紛表示并沒有意識到家庭學習環境對幼兒階段的重要性。
2、家庭教育中家長的教育觀念令人堪憂
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適應社會需要的家長比例占到最多。家長片面的認為教育的目的只在于適應社會的需要,忽略了教育的主體。53%的家長認為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知識、智力、特長的培養,27%的家長認為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品德教育,只有20%的家長認為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在于對幼兒性格、興趣、習慣的培養。由此可見,家長還是最注重知識與智力的教育。而 過度重視智力教育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會阻礙幼兒德、智、體、美的全面、和諧發展,甚至導致幼兒健康人格的缺失。
大多數家長認為幼兒教育主要應該由老師負責,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沒有形成家園合作的觀念。在“您認為孩子將來一定要上大學或者是有很高的學歷”這一問題的回答中,64%的家長認為不一定,只要孩子能干好其他的也行;44%的家長覺得無所謂,只要孩子過得幸福就行;還有24%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用上大學,自食其力就行。筆者認為,這些觀念都是與家長們過去的教育經歷息息相關的,也反映出在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由于發展相對落后,很多意識層面的東西仍然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
3、家庭教育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受到少數民族地域特性的制約
家長們生活中經常關心和議論的話題,不自覺地會對幼兒家庭教育的內容有一定影響。在問卷調查中顯示,81%的家長平時比較關心和常議論的話題是家務事,67%的家長比較關心和常議論的話題是鄰里傳聞。這反映出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在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較慢、地方小,人們社會文化生活內容的范圍相對較窄,家庭教育的內容比較局限。所以,筆者認為,家長們對家庭教育內容的選擇,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少數民族地域特性的制約。在幼兒家庭教育的過程中,89%的家長幾乎沒有把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作為孩子的家庭教育內容之一,10%的家長偶爾會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孩子家庭教育內容之一,經常把少數民族文化作為孩子家庭教育內容之一的家長僅占到1%。這表明,當下在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并不是很注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民族文化從家庭及其教育中得到滋養進而得到發展。所以,家庭教育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必然產物,民族文化制約或促進著家庭教育的各方面,同時家庭教育反過來在豐富和不同程度地改造著民族文化。筆者認為,很有必要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到幼兒的家庭教育中來,通過繼承與發揚優良的民族傳統文化來推動家庭教育的發展。
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保證了幼兒家庭教育的質量。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要注重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首先,在精神環境上,要營造出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其次,物質環境上多關注對孩子的教育支出,并做好詳細的預算,在家庭經濟能力能夠承受的范圍內,不斷去豐富和完善孩子的家庭學習環境。通過良好環境的營造,來促進家庭教育的有效開展。
家長的教育觀念決定了家長會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這直接影響到幼兒接受教育的質量和幼兒的身心健康快速發展。家長應該多關注幼兒教育,積極主動地學習一些育兒知識與方法,不斷提升自身素質與觀念。幼兒園等有關教育部門,應該向家長多宣傳科學的育兒理念。可以通過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培訓,讓他們積累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也可以開展宣傳講座,分享更多的家庭教育案例,幫助家長們意識到自己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還可以成立家長教育顧問團,針對家長在教育中的遇到的問題,為家長答疑解惑,提供一些錦囊妙計。通過多樣化的指導,幫助家長慢慢轉變自己的觀念,形成科學合理的、與時俱進的家庭教育觀。
積極的教養方式對幼兒的社會化發展、人格的形成和發展、行為表現和情緒情感有著積極的作用,而消極的教養方式所起的作用恰恰相反。要改變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方式,就要能夠充分地理解和接受幼兒,認識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對幼兒的需要多給予積極的回應,適當地聽取幼兒的意見,保證幼兒在家庭中的權利與地位,與孩子形成平等、信任、友好的關系。
由于農村的家務事和農活較多,很多家長總是覺得自己沒有時間教育幼兒。針對這一問題,還需要幼兒園要多費心思,努力加強家園合作。通過組織親子運動會、親子游戲、家長開放日、家長會等活動,鼓勵和號召家長抽出時間參與到幼兒教育之中,并在過程中對幼兒家庭教育進行科學的指導。平時,在入園和離園的間歇,老師要多跟家長交流,以便第一時間了解幼兒在家里的情況,對家長的教育困惑作出及時指導。
家長要轉變觀念,認識到幼兒教育不僅是知識的教育,還是道德行為習慣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科學合理地豐富教育內容。筆者認為,作為家庭教育的內容,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家長們可以把它融入到家庭教育之中,引導幼兒把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與精神傳承下去。利用民族傳統文化反作用于家庭教育,使之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地方政府要充分體現自身的主導作用,加強對教育的調控。重視幼兒教育,把家庭教育納入整個教育計劃之中。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增加對家庭教育的投入。提高家長教育水平,促進該地區家庭教育的發展,以達到推動整個學前教育事業進步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