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東 桑啟源 四川大學 四川成都 610000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 歷經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當前,我國進入了大發展、大變革、大轉型時期,針對社會上普遍出現的多元價值觀念和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高等學校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落黨的教育方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不斷壯大主流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教師為青年學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1)新時代深入推進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引導青年學子立鴻鵠之志,堅定理想信念。
“有志者,事竟成。”人生努力方向由理想指引,人生的高度和事業成就取決于信念。青年學子是與新時代共進的生力軍,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沒有正確而堅定的理想信念,青年學子在精神上就會“缺鈣”。在新時代深入推進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引導莘莘學子立鴻鵠之志,明確自身肩負的光榮而神圣的重大歷史使命,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激發青年學子奮力拼搏,奮力成長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新時代深入推進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 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重地,高等學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闡述、宣傳、貫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責任、因此,在高等學校,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牢牢地將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和領導權握在手上,樹牢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在高等學校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和話語權,進一步筑牢提升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3)新時代深入推進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高等學校深入推進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廣泛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有助于引導廣大高校莘莘學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努力學好本領,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新時代推進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創新
(1)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推進高校青年學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發揮其他渠道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時代,高等學校必須要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進”工作,特別要凸顯并毫不動搖地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工作,充分發揮好其主渠道作用。
(2)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作用,以文化人,加強對高校青年學子的價值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在新時代,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注重繼承與傳承傳統思想精華和文化智慧,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呈現出新的時代價值,滋潤青年學子心靈。
(3)充分發揮全媒體傳播格局的導向作用,加強對高校青年學子的思想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構建宣傳思想工作立體大格局,廣泛運用學校主頁、新聞網、廣播電視、校報、多媒體電子屏、宣傳櫥窗、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傳播方式,形成網上網下同頻共振,壯大主流聲音,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優秀校園文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