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秋潔 曼徹斯特大學 溫荔清 赤峰二中國際實驗學校
小說《林海雪原》是作家曲波在1952年,根據自己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牡丹江一帶的剿匪經歷創作形成的。小說于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問世。1960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了由劉沛然導演的黑白電影《林海雪原》;1966年,由童祥苓、金波主演的京劇《智取威虎山》被列為八大樣板戲之一,后于1970年被正式拍攝成革命樣板戲電影上映;1999年,《楊子榮》作為紀實電影問世;2003年又被改編成電視劇《林海雪原》。歷經60余年的洗禮,徐克版《智取威虎山3D》在2014-2015的賀歲檔華麗上映。在新的文化語境和時代背景下,3D版的《智取威虎山》格外引人注目,它既有小說原汁原味的情節和人物,又在紅色經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輔之以逼真的3D特效技術,讓觀眾看后大呼過癮又回味深刻。本文從多角度把小說與徐克版電影對比分析,從而獲得一種歷史的全面的視角。
小說《林海雪原》共三十八章,可簡要概括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血債”—第十二章“一撮毛”,主要交待剿匪前的準備環節和正面人物的依次出場;第二部分:第十三章“兵分三路,如此如此”—第二十三章“少劍波雪鄉抒懷”,這是全書情節高潮部分,講述了小分隊三路人馬奮戰夾皮溝、巧奪威虎山、智擒座山雕的故事;第三部分:第二十四章“欒超家闖山急報”—第三十八章“鐵流”,最后一部分講述清理侯專員、馬希山等殘余土匪勢力,取得剿匪大勝利。原著小說人物眾多、情節豐富,加之以傳奇色彩的革命經歷,使得整個故事線條流暢,脈絡清晰。與小說相比,電影《智取威虎山3D》對情節進行了精簡,只保留了第二部分的內容,突出主要人物,忽略次要人物。用簡單利落的“車庫遭遇戰”打響開場的第一槍,然后就是少劍波、楊子榮、小白鴿、座山雕等主角的依次登場。經過一系列鋪墊情節后,就是一場精彩的“打虎上山”。“打虎上山”可分為兩層,一是打虎,二是上山。“打虎”這段在小說中的描寫僅有數百字:“他還沒來得及回頭,突然一聲巨吼,灌木叢中撲出一只大個的東北虎,張著利牙,豎著尾巴,一沖一沖地向馬撲來。……楊子榮就在這一瞬間,槍口對準了虎嘴,當的一槍,槍彈通過口腔,從腦蓋骨穿過,老虎臥在雪地上,只有一條尾巴亂絞了一陣,死去了!”小說里核心人物是楊子榮,而電影把主角調換為立體形象的東北虎,精彩的打斗場面滿足了觀眾的視覺訴求。
在人物形象的表現上,小說《林海雪原》和電影《智取威虎山3D》有一個共同點:人物形象正邪對立、善惡分明、主次有序。“舞臺上的善惡忠奸一目了然,正邪結局是非分明,這是根植于中國古典小說和戲曲中的審美慣例。”【4】此外,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眾多,除了突出少劍波、楊子榮、白茹、高波、座山雕、欒平等正反兩派的主要人物以外,還對劉勛蒼、李勇奇、李鴻義、八大金剛、馬希山、侯專員等次要人物有詳細的描寫。而電影由于受到時長和情節限制,只集中表現了在劇情上有矛盾沖突的主要人物。
意識形態是一部文學作品的思想價值核心,這一環節在從小說到電影的過渡中要被格外重視,尤其是對紅色經典著作的改編。它要求既滿足政治意識的需求,又不失主流文化的娛樂性口味。如此高質量的再創作無疑是對編劇和導演最大的考驗。小說《林海雪原》政治色彩是強烈高調的,從扉頁的一句“以最深的敬意,獻給我英雄的戰友楊子榮、高波等同志。”【1】就可以看出這部革命傳奇所飽含的深厚情誼,這份情誼不僅是戰友情,更是作家曲波經歷革命戰爭后,對英雄先烈的緬懷,向偉大祖國的最高禮敬。高漲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充斥在文學作品中,同樣影響著京劇版《智取威虎山》的改編。在樣板戲中,楊子榮化身“高大全”式的模范戰斗英雄,少劍波代表著黨中央的決策與智慧,座山雕是陰險毒辣的反動派,小常寶、李勇奇等人是受苦受難卻投身革命的農民群眾代表……這樣的改編基本符合了原著的政治意圖,也成為文革時期的政治傳聲筒。
在2014-2015賀歲檔上映的《智取威虎山3D》、《一步之遙》、《太平輪》等幾部國產電影中,《智取威虎山3D》的票房無疑是最高的。為近7億票房做出貢獻的除了明星陣容演員、備受矚目的3D特效技術、優良的制作團隊以外,最值得推崇的是主創徐克和黃建新等人對小說《林海雪原》繼承性的改編。小說本身有其深刻的歷史內涵,而怎樣運用現代手段挖掘它的普世價值觀和商業價值是關鍵。在這一點,徐克利用京劇樣板戲曲刻畫的人物形象勾起中老年觀眾的回憶,利用立體逼真的戰爭武打場面吸引年輕人,靜態與動態,情感與動作,與觀眾產生共鳴可以說是影片最大的成功。
從小說到電影,從《林海雪原》到《智取威虎山3D》,書寫了一段精彩歲月,演繹了一場別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