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化振 李巖璐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行政處罰與刑罰作為國家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公民合法權利和管理社會的主要手段,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行政處罰與刑罰都是國家針對行為人的違法行為或犯罪行為而對其實施的剝奪或限制某些權力的強制手段,二者與私法上的制裁方式有著明顯的差別,二者都屬于公法范疇。行政處罰與刑罰都是國家對行為人的違法行為或犯罪行為所做的否定性評價,都是由代表國家的法定機關以國家的名義所做出的,都有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具體實施和執行,且二者的處罰方式也有相似之處,都有財產罰和自由罰。
1.2.1 行政處罰與刑罰所適用的對象不同
行政處罰的適用對象是違反了法律、法規和規章的禁止性規定,但是其情節輕微,社會危害性不大,尚不足以用刑法來調整的一般違法行為。而刑罰適用的對象則是行為人的行為已經超出了一般法律的調整范圍,社會危害性極大,只能依靠刑法來調整,依法承擔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違法行為相較與犯罪行為,其社會危害程度,法益侵害程度,情節嚴重程度都是量和質的區別。
1.2.2 作出行政處罰和刑法所適用的依據不同
行政主體做出行政處罰時的依據非常廣泛,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設區的市以上的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國務院所屬各部各委員會制定的行政規章和設區的市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規章等;而刑罰由于其處罰手段最為嚴厲,最嚴重的后果是剝奪行為人的生命,所以刑罰的適用需要更加的嚴格,刑罰的適用依據只能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
1.2.3 行政處罰與刑罰實施的主體不同
具體來說,監獄負責實施執行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拘役或者是被交付執行前剩余時間不到三個月的由看守所代為執行,管制和緩刑交由當地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 罰金和沒收財產則有法院執行實施。
1.2.4 行政處罰與刑罰的種類不同
行政處罰可以由法律、法規和規章來設定,其形式也有很多種,主要包括財產罰,自由罰和能力罰和申戒罰幾種形式。
而刑罰作為國家對犯罪人施加的最為嚴厲的一種制裁措施,最嚴重的甚至剝奪人的生命,所以刑罰只能由全國人大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規定。主要包括自由罰和財產罰。
雖然行政處罰中也有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種類,但是行政處罰畢竟針對的是輕微違法行為,所以自由罰的種類只有行政拘留,而且其最多不超過15天,在治安管理處罰中并罰也不得超過20天,雖然行政處罰中也規定了自由罰和財產罰,但是其在懲罰的內容和程度上是無法與刑事處罰相比并論的。
目前,除了《行政處罰法》對“行刑銜接”問題做了些許原則性的規定外,我國還未出現一部較為為全面規定“行刑銜接”問題的實體法律,大多數“行刑銜接”的操作問題都集中規定在了行政法規和其他的一些法律文件之中,這未嘗不是我國立法的一大缺憾。并且這些文件中原則性的規定較多,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
“以罰代刑”是指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過程中發現行為人的違法事實有違反刑法的可能性,本應依法向司法機關移送處理卻故意不移送,僅對行為人進行行政處罰就草草結案,這種現象在我國非常普遍,尤其是在環境保護、稅收征收、食品藥品管理和知識產權等領域尤為嚴重。
在行政處罰與刑罰的銜接過程中,行政執法機關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從發現行為人有違法行為到對其進行行政處罰再到移送司法機關的過程中,這一切都是由行政機關來完成的,行政執法機關的隨意性較大,對其缺乏有效的監督。雖然檢察院是法律監督機關,法律賦予檢察院在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監督法律的實施,但檢察院對“行刑銜接”的監督卻十分有限,目前立法中并沒有做出檢察院在行政執法過程進行監督的具體相關規定。
為了建立科學有效的銜接機制,必須從源頭治理,從源頭上完善“行刑銜接”的立法機制。對此,我們可以借鑒域外的有益經驗,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針對行政處罰與刑罰銜接工作專門制定一部法律,統一規定“行刑銜接”的具體流程,運行機制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法律責任等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措施,使“行刑銜接”的工作有法可依。
實踐中造成“行刑銜接”的混亂現象與沒有專門的部門和專門的人員負責處理銜接工作有很大關系,因此,可以設立專門處理“行刑銜接”工作的具體工作部門和安排相應的工作人員,這對于“行刑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無疑是大有裨益。
此外,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法律思維和相關的法律知識,對其進行相關業務培訓也是應當重點考慮的,因為行政執法人員是“行刑銜接”工作的關鍵,是行政違法行為還是犯罪行為,是否需要移交司法機關處理,這些都需要行政執法人員的專業判斷來完成。
如前文所述,由于檢察院受到“行刑銜接”工作時的監督范圍的限制,導致檢察院在面對“行刑銜接”工作時很難發揮其應有的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作用,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擴大檢察院的監督范圍,通過立法途徑使檢察院的監督范圍擴大到行政機關的執法活動中,只有切切實實確定檢察院在行政執法領域的監督權,檢察院才能依法履行其職責,才能在“行刑銜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保障銜接工作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