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賢 河北北方學院 河北張家口 075000
患者:丁繼紅,男,67歲。2017年10月4日初診。
舌脈:舌質淡嫩,苔薄白,脈沉取有力,寸尺脈浮。
主訴:雙下肢水腫一月余,加重一周。
現病史:患者于一月前出現雙下肢水腫,顏面及眼部不見水腫,且血壓波動在132-140/90-100mmhg。自述爬山后、或者勞累后寐差,且平時肢體易酸沉。夜間睡眠時間減少,夜間3-4點易醒,且夜尿頻繁,無燥熱汗出。于一周前因勞累出現下肢水腫加重。大便1-2天一次,小便可。
既往史:患者于20年前發現血壓升高,于社區醫院就診,診斷為高血壓,后規律服用降壓藥物,血壓控制較為平穩。曾服用心痛定、施慧達。近期規律口服氨氯地平、美托洛爾、厄貝沙坦。甲狀腺功能降低多年,現口服優甲樂,否認其他慢性病史。
過敏史: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
西醫診斷:1、高血壓2、水腫
中醫診斷:水腫
辨證:脾腎陽虛,水邪泛濫
治則:溫腎健脾,利水滲濕
方藥:黨參10g 麩炒白術10g
甘草6g 桂枝6g
澤瀉30g 麩炒山藥10g
牛膝10g。 肉桂3g
鹽益智仁10g 黑順片6g(先煎)
金櫻子10g 黃連 6g
首烏藤30g 覆盆子10g
知母10g 肉桂3g
水煎服,日一劑,共7付。
二診2017年10月11日
患者夜寐較前好轉,雙下肢仍水腫,尿頻,尿急,夜尿2次。舌淡紅,苔白脈沉。建議復查尿常規、尿微量蛋白。單純溫補脾陽效果不佳,根據脾陽跟于腎陽,故加重溫腎之藥。
上一方:加鹽杜仲 15g、鹽益智仁10g、改牛膝為15g。水煎服,日一劑,共10劑。
三診2017年11月21日
患者疲乏肢體酸沉好轉,夜寐漸佳,尿頻仍在,舌淡紅,脈沉滑。仍有陽虛癥狀,但脈象恐溫補太過。
上一方:去金櫻子。加茯苓皮30g、酒女貞子5g、墨旱蓮5g。水煎服,日一劑,共10付。
四診2017年10月31日
血壓控制平穩,夜寐進一步好轉,尿頻、尿急癥狀好轉,大便可,舌淡紅,脈沉。水腫較前好轉,但仍需穩固療效。
上一方:加桑白皮12g、大腹皮12g、冬瓜皮12g、淡竹葉15g。水煎服,日一劑,共7付。
按語:水腫體內水液潴留,泛濫于肌膚的病癥,臨床上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主要臨床表現。水腫在《內經》中稱為“水”,并根據臨床表現分為風水、石水、涌水。《金匱要略》稱本病為“水氣”,按病因、病證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類。《靈樞,水脹》對其癥狀作了詳盡的描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水腫的病因主要為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最終水邪泛濫于肌膚。《金匱要略》稱本病為“水氣”,按病因、病證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類。水腫的三條基本治療原則為“去菀陳壟”、“開鬼門”、“潔凈府”。高師四診合參,認為患者老年男性,腎氣漸虛,“腎者水臟,主津液”。腎氣虛衰,不能化氣行水,遂使膀胱氣化失常,開合不利,引起體內水液潴留,進而泛濫于肌膚,而成水腫。中醫認為脾主運化,運化的主要為水液以及水谷。運化水液,是指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患者年老,且久病傷脾,脾氣受損,運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引起水液潴留體內,泛濫肌膚,而成水腫。脾腎陽虛,證見全身浮腫,尤其腰以下更明顯,脘腹脹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脈沉細等。《諸病源候論》中說到:“水病者,由脾腎俱虛故也。腎虛不能溫通水氣,脾虛不能制水,故水氣盈溢,滲液皮膚,流遍四肢,所以遍身水腫也。”《醫宗金鑒》中又提到“水雖制于脾,實則統于腎,腎本水臟,元陽寓焉,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陽脾土,則陰不從陽,而精化為水,故水腫之證,多屬火衰”脾主四肢,故出現勞累后乏力,且四肢酸沉,腎虛不攝水液故出現夜尿頻繁。全方以“溫腎健脾,利水滲濕”為原則,四君子湯健脾益氣搭配山藥以加強健脾之功效,除四肢沉重之感。真武湯,五苓散溫腎陽化氣行水,單溫補脾陽效力不佳,根據脾陽跟于腎陽,后期搭配牛膝、杜仲、益智仁、首烏藤、覆盆子以通過溫腎來達到溫脾之功效。但又恐溫補太過,故加知母。交泰丸之黃連肉桂合金櫻子以固精縮尿,達到減少夜尿的目的,諸藥合用達到溫腎健脾,利水滲濕,固精縮尿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