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志 熊志禹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北部灣大學 53500
中國山水畫的歷史久遠,山水畫因獨特表現形式備受畫家喜愛,山水畫意在表現意境生源,畫面渲染。山水畫自誕生初便備受人們喜愛。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的變遷,尤其是近代受到西方畫的影響變化尤為的強烈,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意在盤磚引玉,大家有新的想法可以多多提出來討論。
在20世紀初,中國畫壇曾經掀起了一場大討論,形成了兩股思潮,激進與傳統激的思潮激進與傳統的思潮都為中國繪畫的革新在美術史的進程中發揮了不同程度的作用,都被視為20世紀中國畫發展的動力。一般而言,激進派通常是采取革命的方式,以新的觀念和意志取代舊有的觀念與方式。其徹底性、堅決性給人以醒目和嶄新之感,但卻帶有強烈的破壞性甚至毀滅性,又缺乏合理的建設性而趨于混亂
傳統派則是傾向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的方式,以對“傳統”的尊重為基礎,進而探索新的圖像形式與價值。這是一種穩中求進的文化革新演進方式。但此種改良性質的方式,如果失去了激進派的吶喊與刺激,將很容易陷入明末清初式的文化自我滿足感而趨于保守,特別是面對強大的傳統。
20世紀初中國畫壇所形成的這兩種思潮,并非簡單的對立與排斥,而是在一種更為復雜的環境和系統中交織、發展的。只是簡單的判斷激進與保守,則是簡單的誤讀與曲解。
徐悲鴻先生在上海震旦大學上學期間在認識了著名的油畫家周鑲以及眾多油畫大家之后,在畫作上得到了他們的贊許和指點,在此期間還認識了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在其影響下確立自己的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藝術觀念影響下,他對只重筆墨不求心意的“四王”加以貶薄,認為只有唐代吳道子,閻立本,李思訓,五代黃笙,北宋李成范寬等人的寫實繪畫才具有精妙之處。而在之后的留日,法,的過程中,開始學習西方繪畫教育,在此,徐悲鴻先生感到自己過去所做的中國畫是“體悟不精而手放溢佚,動不中繩,如無疆之馬難以控制。”于是,徐悲鴻先生刻苦鉆研國畫,接受西方繪畫教育。
西方寫實主義最早是歐洲文藝理論術語,側重對現實生活中真實細節的表現,但徐悲鴻看中的是歐洲“寫實主義”堅持寫生,專“體物之精”、“構境之雅”的精神。他認為這種精神與中國傳統優秀繪畫的精神是一致的——意境、概括能力、畫龍點睛等,這是徐悲鴻最為肯定的中國畫特色。
在20世紀西風東漸的藝術變革中,作為“中西融合”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他既不贊同有些人全部采用“歐洲寫實主義”的做法,也不贊同有些人排斥文人畫的優秀傳統,而是以“六朝唐宋”院體畫為本,在中國優秀繪畫傳統的基礎上,汲取“歐洲寫實主義”的長處,融合而成徐氏“寫實主義”。這份藝術理想,既在徐悲鴻的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貫穿在他的中國畫收藏和鑒賞中。
對于中國畫正確的態度應該與徐悲鴻先生發表的《中國畫改良論》中提出的“古法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的主張,提倡寫實,反對抄襲,并提出“改之方法:學習、物質、破除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