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鮑杰

關于老年朋友該不該節約的討論,連續受到熱議。一些老年人在認識到過度節約行為會影響自身生活質量后主動尋求改變,提升了生活質量。部分人卻因無法改變自己老伴或父母不合理的節約行為而苦惱,江蘇南京58歲的李季花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季花介紹,老伴一直都很節約,“他參過軍,小時候又在農村長大,養成了他生活節儉的優良品德,懂得珍惜”。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李季花正是看中了老伴這點。退休后,她反倒不適應老伴的節約行為。
李季花介紹,老伴退休金還不錯,但近些年,從未添過新衣,鞋襪都是反復修補,“夏冬最麻煩,為了省電,空調都不舍得開”。在她看來,老伴只要有飯吃、有床睡就足夠了,不講究生活品質,“我勸他出去旅游,他卻說花那冤枉錢干嘛”。
如果只是節儉克己,李季花對老伴的行為尚能容忍,但老伴在外愛充面子的行為,與節儉的形象反差極大,“最喜歡和他的朋友外出喝酒,回回都要搶著買單”。有時李季花去外地工作的女兒那兒小住一番,回來常發現老伴用餐很是湊合,她開導過好幾次,勸老伴多為自己花點,卻不被理解,“他說自己的退休金愛怎么花就怎么花,不愿被我管著。去年被檢查出肝有毛病,要他去做進一步檢查,他也不肯,嚷嚷著自己沒事,照樣喝酒,這讓我很擔心”。
湖北仙桃市56歲的王蕓對自己的母親過度節約很苦惱。母親有慢性支氣管炎,醫生建議日常飲食要清淡健康,王蕓沒少提醒,但效果卻不明顯,“母親最喜歡囤著一大堆食品在冰箱,就算無處可放也不舍得拿出來吃”。
王蕓曾想幫助母親整理,“我告訴她冰箱里東西不愿意吃就扔掉,對健康不好。她反而怪我亂處理她的東西,不夠孝順”。
不僅如此,王蕓的母親還有翻撿廢品的習慣,家中常常堆滿垃圾,為此王蕓與母親爭論過好幾次,“父親也有心臟病,兩個人身體都不好,還把家里環境弄這么差,太不健康”。
最讓王蕓詫異的是,母親賣廢品換來的錢并不是攢起來,而是買一些偽劣保健品來吃,“最讓我氣憤的是,明明我給她買了正規保健品,母親卻寧可放著過期也不愿意吃”。
“老年朋友愛節約,除了和生活習慣有關,與心理需求也有密切關聯。”在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卜凌娜看來,要想改變老伴或高齡父母過度節約的習慣,須先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多帶老伴參與一些共同的活動,多與高齡父母相聚,都不失為好方法”。
湖南長沙60歲的張潔敏也曾因父親過度節省而煩惱,“給他買啥都是省著吃,甚至放壞,要帶他出門一趟堅決不肯,怕花錢”。一次父女聚會,父親袒露心聲,“他說母親走后,他一個人居住,錢花多了也沒意義”。
這句話提醒了張潔敏,她發現自己平日看望父親的時間并不多,恰好兒子在外工作,她和老伴便主動在父親居住的小區租賃房屋,照顧父親,“父親和我們一起用餐,既不浪費食材,又增加了營養,還增進了感情”。她用自己的生活積極影響父親,教父親學會使用智能手機、陪伴父親外出旅游,“父親前段時間還主動說要我們陪他去海南看看,團費他出”。
山東菏澤72歲的羅小英通過夫妻互動,讓老伴改變了太節約的習慣。因退休金不高,羅小英老伴很是節約,“不僅自己不花,還不準我花”。她想改變老伴的消費觀,主動帶著老伴參與免費活動,跳廣場舞,逛博物館,去游樂園,培養了和老伴的共同興趣,“老伴舞跳得好,我還經常夸他,讓他有成就感”。
因為熱愛舞蹈,老伴動了提高水準的念頭,在羅小英鼓勵下,兩人報名上了老年大學,成了有名的夫妻檔,“認識不少的朋友,老伴接觸了不少新鮮事物,愿意把老年生活過得更精彩,也舍得為自己花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