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建立灌南縣耕地質量和耕地產能評價指標體系,分析評價全縣耕地質量和耕地產能的空間差異特征,并與現有灌南縣耕地質量和耕地產能等別成果進行對比,并分析兩者差異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耕地質量;耕地產能;評價;灌南縣
中圖分類號:X8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9-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9.011
Study o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Guannan County
Yu Wei
( Guannan County Natural Resources and Planning Bureau (formerly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 Lianyungang Jiangsu 222500,China)
Abstract: To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in Guannan County,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spatial diff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in the county, and compare with the existing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in Guannan County, and analyze two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Guannan County
1 研究背景
灌南縣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土地為海水沖積平原,土壤集海、陸多種微量元素于一體,現有耕地分5個土屬,16個土種,土壤肥沃污染較少。
本研究以江蘇省灌南縣為研究試點,根據縣域實際情況分析指標體系的合理性和可獲取性,篩選完善耕地質量和耕地產能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耕地質量和耕地產能試點評價,分析評價后灌南縣耕地質量和耕地產能的空間差異特征,分析與現有灌南縣耕地質量和耕地產能等別成果的對比銜接情況。
2 耕地質量與耕地產能概念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1 耕地質量與耕地產能概念
2.1.1 耕地質量
耕地質量是指耕地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適宜程度、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的建設水平、維持耕地自身安全的健康狀況以及保持耕地可持續性利用的程度(或能力),包含地形特征、土壤性狀、耕作條件、健康狀況和生物特性五個方面。
2.1.2 耕地產能
耕地產能是耕地與氣候、耕作(田間耕作或農業生產活動)相結合,所形成的耕地生產力水平和產出效果,包含氣候條件、耕地質量和技術水平三個方面。
2.2 耕地質量與耕地產能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2.1 確定評價單元
耕地質量評價對象是行政轄區范圍內的全部耕地,包括評價行政區范圍內水澆地、旱地、水田的集合。本研究提取2016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中的耕地圖層數據,以耕地圖斑為評價單元。通過江蘇省耕地質量和耕地產能評價信息系統將獲取的各指標值和賦分值通過空間疊加操作添加至耕地圖層屬性表中,建立評價指標數據庫,方便后續評價分析,最終得到72263個耕地斑塊單元。
2.2.2 評價指標體系
原江蘇省國土資源廳按照《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評價規范(試用稿)》要求,在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耕地質量和耕地產能兩套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內容如下。(1)指標體系結構。耕地質量評價指標由18個通用指標和4個備選指標組成,通用指標權重占95%,各指標權重全省統一確定,備選指標權重占5%,灌南縣選取鹽漬化程度、農田防洪標準、田間輸水方式3個備選指標(表1);耕地產能評價指標由18個通用指標和1個備選指標組成,權重均由全省統一確定。
在耕地產能評價評價指標中,光溫生產潛力和作物產量比系數根據評價單元所屬評價指標區的標準耕作制度,按指定作物取值。灌南縣屬于徐淮平原區,作物光溫生產潛力指數分別為冬小麥1124,夏玉米2226,一季稻1970;產量比系數分別為冬小麥1.30,夏玉米0.80,一季稻1.00。根據評價單元的地類,水田按冬小麥和一季稻獲取光溫生產潛力指數,水澆地和旱地按冬小麥和夏玉米獲取光溫生產潛力指數。
(2)質量指數計算。①計算耕地質量指數。耕地質量評價采用綜合算法,將耕地質量指標分層綜合,地形特征、土壤性狀、耕作條件構成自然質量層,作為耕地質量評價的基礎,健康狀況、生物特性分別作為系數修訂層,修訂自然質量層。首先,采用加權求和法分別計算耕地地形特征、土壤性狀、耕作條件指數;利用健康況系數和生物特性系數對地形特征、土壤性狀、耕作條件指數之和進行修正,最終得到耕地質量指數。
Q=(G+S+C)×H×B,其中式中:
Q——耕地質量指數;G——地形特征分值;S——土壤性狀分值;
C——耕作條件分值;H——健康狀況系數;B——生物特性系數。
②計算耕地產能指數。采用逐級修正法。用光溫生產潛力指數和作物產量比系數反映氣候條件,作為耕地產能評價的基礎,再用耕地自然質量系數和技術水平系數進行逐級修正,計算耕地產能指數。
,式中:
P——耕地產能指數;αi——第i種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
βi——第i種作物的產量比系數;q——耕地自然質量系數;
t——技術水平系數。
3 評價結果分析
3.1 耕地質量評價結果分析
灌南縣耕地質量等別主要包括優、良、中三個等別,其中優等17617.33hm2,占耕地面積的30.00%;良等40246.73hm2,占耕地面積的68.52%;中等866.96hm2,占耕地面積的1.48%。根據2016年度灌南縣耕地質量等別評價成果,統計出評價區內耕地的2016年度國家自然質量等別分別為5等、6等和7等。其中5等地分布主要在灌南縣的東北部分;6等地在全縣11個鄉鎮均有分布,總體分布較為均勻;7等地主要分布在灌南縣的南部。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兩個評價結果等別數量相同,但等別分布略有差異。此外,從具體指標層面分析耕地質量等別與耕地自然質量等別形成差異分布的原因有:耕地質量等別評價指標比耕地自然質量等別多選取的耕作條件、健康狀況和生物特性的相關指標,其中耕作條件中的田間道路通達度、農田防洪標準和田間輸水方式等指標均可以通過土地整治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進行改善,從而提高耕地質量等別,而耕地自然質量等別無這些指標因素,故不能全面體現因土地整治項目等原因引起的耕地質量的變化;而生物特性指標在現階段因數據采集的問題,指標的準確性有待商榷,故這項指標對耕地質量等別的影響也會引起與耕地自然等別分布的差異。
3.2 耕地產能評價結果分析
灌南縣耕地產能等別主要包括6、7、8三個等別,其中6等16875.60hm2,占耕地面積的28.73%;7等34429.41hm2,占耕地面積的58.63%;8等7426.01hm2,占耕地面積的12.64%。灌南縣耕地產能等別中,6等地主要分布在堆溝港、新集、百祿、北陳集、孟興莊、三口等鎮,7等地全縣各鄉鎮均有分布,8等地主要分布在新安、田樓、李集、張店、三口、湯溝、孟興莊等鎮。
4 結語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兩種評價體系評價結果均為等別數量不同,分布也有一定差異。分析其產生的具體原因是耕地產能等別評價指標比耕地利用質量等別多選取的技術水平的相關指標,如農田防洪標準、災害防治水平、農機化水平和農藝管理水平等指標均可以通過土地整治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進行改善,從而提高耕地產能等別,而耕地利用質量等別無這些指標因素,故不能全面體現這些指標對耕地產能的影響;兩者指標權重也不一致,從而對各指標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李河.中國耕地質量評價和監測研究進展與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35):20-22+24.
[2]伍育鵬,鄖文聚,鄒如.基于耕地質量評價的耕地產能核算方法及分布[J].農業工程學報,2018,24(01):85-89.
[3]王帥,駱云中,謝德體等.基于農地分等的耕地數量-質量占補平衡評價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17): 198-205.
[4]匡麗花,葉英聰,趙小敏等.基于農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項目對耕地質量的影響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2,31(7):859-868.
收稿日期:2019-07-20
作者簡介:于威(1988-),男,漢族,本科,灌南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土地利用科科長、批后監管中心主任,主要負責全縣建設用地報批,土地出讓,征地補償,耕地保護工作,對征地補償,耕地保護,建設用地報批,用地審批及批后監管工作有豐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