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武 陳鵬
摘要:2018年8月份,生態環境部發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以下簡稱新導則),并規定自2018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導則中不僅對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原則、內容、方法等都進行了新的規定,其適用范圍也變得更廣。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對新導則在實施過程中的重點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總結。
關鍵詞:新導則;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X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9-00-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9.014
Key points and methods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under the new guidelines
Guo Wu 1, Chen Peng 2
(1. Huizhou Branch of Changde City Win-win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Service Co., Ltd., Huizhou Guangdong 516001, China;
2. Changde City Win-win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Service Co., Ltd., Changde Hunan 415000, China)
Abstract: In August 2018, th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ssued the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HJ2.2-2018)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ew Guidelines”), and the regulations were officially implemented on December 1, 2018. In the new guidelines, not only the principle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have been newly regulated, but their scope of application has also become wider.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key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guidelines.
Key words: New guideline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1 評價等級與范圍
在對項目的評價等級進行判斷時,首當其沖應做的工作就是要將切實影響到項目的相關因子都確定出來。應當根據規范中的要求將具體影響到大氣環境的因素識別出來后,再對其評價因子進行篩選。在進行評估工作時,還應對項目排放的一些污染物進行重點關注。這些污染物通常主要包括特征污染物、已呈現出嚴重污染趨勢或正向嚴重化發展的污染物以及項目或產生的污染物等。此時應當注意的是,在新導則中增加了PM2.5作為評價因子。同時還應當根據所要評價區域內的環境空氣質量及項目建設的年限來判定所使用的相應標準是否準確。項目等級評價流程如下:(1)收集污染物排放的有關數據。(2)利用污染物模型對影響范圍進行計算。(3)以計算結果為基礎對項目進行等級評定。
在新導則中,已經不再考慮D10%的影響值。此外,如果僅對Pmax區間分布進行觀察,則舊導則中一級評價、二級評價,在新導則便將其劃歸為一級評價。在新導則中以Pmax≥1%為判斷依據,劃分為二級評價、三級評價。當然,在使用新導則的過程中,評價工作等級判定還需要遵循以下規定:①當某共同項目具備諸多污染源時,應當根據污染源的不同分別計算其Pmax,并確定其評價等級,通常以等級最高值作為項目的評價等級;②對高能耗或以高污染燃料作為原料的,且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項目,其評價等級要提高一級等。
2 污染調查與分析
在此項工作中應當對現狀污染源所包括的內容進行調查,確認其是否包含全部的擬將被替代的污染源,同時還應對與項目污染物相關的其他區域內的污染源也進行評價。只有在確保污染源數據真實性與準確性的前提下,才能進行正確的評價。在進行污染調查與分析的過程中,還應當注意,若調查與分析的對象為工業項目時,在編制報告書的過程中,應當對物流運輸以及物料進行調查,并進行新增交通運輸移動源分析。此外,在進行二級評價項目目錄的過程中,需要對預計被替代、新增以及現有的項目進行調查。而對于三級評級項目,則不需要對其現有污染源進行調查。當項目為城市新建道路時還需要額外調查道路的車輛通行數量及車輛所帶來的排放污染等等。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其基礎內容就是要找到切實可信的污染源的數據,這些數據將直接影響到最終的評價結果,并且還不能被輕易校核。
3 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資料
在對區域內的環境空氣質量的現有情況進行評估時,重點的關注內容有兩項:(1)日平均濃度。(2)標準值間的差值。同時,在評估完成后,還應出具最大濃度占標率與超標率的詳細報告,以此對原因進行溯源。當數據超標時,還應額外標出超標的具體原因。而由于評價工作的周期限制性,當對某些項目的現狀進行監測時可能會出現與實際要求不相符合的現象時,則應根據新導則的規定適當地減少監測的點位或縮短監測的周期。
在評估氣象資料時,應當首先確認資料是否真實,并以此來判定所調查的內容、數據都能滿足實際的工作需求。此時應特別注意資料應當具有完整性與準確性,并且要重視風速、風向的數據收集。如當需要對項目進行選址時,則其所依據的風向玫瑰圖≥20(單位:年),而如區域于內不存在指導風向,則應將對環境敏感點的影響列為重點。其評價基準年則應當選取近3年中環境空氣質量現狀、氣象資料等數據都較為完整的一個日歷年。而在使用地形及其相關參數進行評估時,則需要對范圍內地形的特征以及滿足不同需求的相關數據都進行考量。
在對此方面內容進行評估時原導則所遇到的問題主要有:①現狀監測的相關數據并不能滿足新導則中的要求;②當地形情況較為復雜時所開展的預測工作并未做到地形修正;③所使用的地表參數并不能反映出區域內的相關特征;④所使用的氣象數據及其處理方式都不能滿足新導則的要求等。但在新導則中這些問題已經都得到了解決。
4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在此項工作中,如項目為一級評價項目,則在工作過程中應使用預測模型,而對二級及三級項目則不需要進行預測與評價工作。但是二級項目需要對污染物的排放量進行相應的計算。而進行預測選定的預測因子,其應當為具備環境質量標準的評價因子,并且其預測范圍也應當對評價范圍有所覆蓋,尤其是應當將污染物的短期濃度貢獻值占標率都高于10%的區域都進行覆蓋。當項目需要預測二次污染物時,應當包括PM2.5的年平均質量濃度貢獻,而其占標率≥1%地域,均應當進行覆蓋。在進行預測的過程中,最好應選取連續的1年為以時段。而當需要使用網格模型對二次污染物的影響進行模擬時,則應當對評價基準年內相關月份的環境都進行預測,如1、4、7及10月份。
在對達標區項目進行預測評價時,若其排放正常,應當按照以下步驟進行預測評價:(1)疊加環境空氣質量現狀濃度。(2)評價污染物的保證率日及年平均質量濃度的達標情況。若污染物為短期排放,其評定步驟如下:(1)評價短期濃度疊加后的達標情況。(2)減去項目原有的環境影響。(3)對結果進行計算并完成整項評價。
而當項目處于不達標區時,則應當在疊加其達標規劃的目標濃度后對相關的平均質量濃度值的達標情況進行預測評價。而對于存在短期污染物的項目以及擴、改建項目的評價則與達標區項目雷同。
5 大氣環境防護距離
對于大氣環境防護距離而言,其與衛生防護距離存在明顯的不同,所執行的標準也大相徑庭。如大氣環境防護距離所依據的為新大氣導則,而衛生類的則主要依據衛生行業內的相關標準。在進行評估時,還應當對一些無組織排放源的污染物的排放濃度進行監控,確定其不超標。在此情況下如項目對區域內大氣的影響已經超標,則可劃定大氣防護距離。而在計算場外防護距離時,則應當在大氣防護距離的基礎上,結合項目廠區的實際布置圖紙來進行計算,并最終確定出防護區域。對于防護區域內本就存在的群體,如學校、小區、醫院等,應當通知其搬遷,或者對項目的原有布局做出適當調整。大氣防護區域應包含自項目邊界起連續的超標范圍。
對大氣環境影響的評價是環評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因此應當對擬建項目建成后對其所在區域內環境所產生的真實影響進行準確分析。此時,對于環評單位而言,應當充分掌握國家及地方的相關法律法規,并做好與評級工作相關的所有準備工作,如資料收集、現狀調研等。在對區域內所有環境相關要素都進行全方位且細致評級及預測的基礎上,對項目方提出切實可行且科學合理的環保舉措,從而確保項目建成后所造成的環境影響可滿足國家及地方的相關要求。此外,參與評估工作的具體人員在進行工作時也應當對環境進行客觀分析,并且時刻保持認真負責的態度,在新導則的相關規范下系統科學地開展分析工作,并最終得出真實公正的評價結果。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導則規范的出臺,將會直接對大氣環境的評價方法、評價內容、評原則等進行改變,而在該規范下,也可以進一步促進我國大氣環境朝著更加良好的方向發展,并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王小紅.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現狀監測的技術要點[J].山東工業技術,2017(19):249-249.
[2]蔣本超,戚秀云.關于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的探討[J].中國環保產業,2015(11):33-35.
[3]丁峰,伯鑫,易愛華,等.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復核規范與典型案例分析[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4,36(11):92-94.
收稿日期:2019-06-12
作者簡介:郭武(1982-),男,漢族,本科學歷,中級職稱,研究方向為環境影響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