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厚蓬
“誠”是誠實,是對內心的誠實;“誠”是誠意,是對理想的誠意。一個人只有足夠“誠”,才能不畏艱險,奮勇前行。一個人只有足夠“誠”,才能始終秉持對自己負責的態度,讓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之才。
“誠”是一條重錘線,讓人把持住自己的方向,不跑偏,也不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我們常常用“誠”比一比自己的心,才能不因失去平衡而落入深淵。有人說:“即使最愛撒謊的騙子也不會對自己說謊。”其實不然,我們每個人都會對自己說謊。經常考試作弊的學生將自己的分數當成了自己的真實水平,以至于在高考后,很多僅考了300多分的學生會聲稱自己的試卷改錯了。我們在看見別人玩的時候總會想:“我也可以放松一下。”在覺得枯燥辛苦時會想:“我已經夠努力了。”其實在這個時候,你已經被自己騙了,你心里的聲音在騙你對自己不負責。而“誠”會逼你,讓你真正知道自己還可以更好,更拼,從而不斷超越自己,不辜負自己。
“誠”是塊磨刀石,讓人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才子李叔同曾經說:“世界是個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你大聲喊唱,山谷雷鳴,音傳千里,一疊一疊,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因它在傳遞你心間的聲音,綿綿不絕,遂相印于心。”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一滴水不夠強大,但經時間的延續便能穿石。若能常常磨礪自己,便能成大器。而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不斷提升個人素養,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而這些是只有“誠”能給的。
“誠”是一塊鋼印板,將理想與良知永遠印在心中,縱是染了紅塵,仍能不改其心,“卻憐堅重質,不減浪花痕。”萬歷年間赫赫有名的首輔張居正年少時曾與某紈绔子弟發生爭執,后來紈绔子弟殺死了張居正的祖父,張居正從此立志要給百姓以尊嚴,治理出了一個太平的天下,公正的世道。于是在十余年的政治斗爭中,張居正韜光養晦,最終掌權。擔任內閣首輔后,推行“一條鞭法”,使官員真正為百姓,為朝廷做事。盡管我們所知道的很多是張居正的好色,貪圖享樂(如他的十八人大轎),但我們不能否認他的功績,不能否認一個一直心系百姓,每天處理事務到三更半夜,常咳出血仍堅持的張居正,不能否認他是一個忠誠于理想的人。
問君能有幾多“誠”,能承受得住歲月的考驗,始終懷有年少時天真的信仰。不妨時時“磨洗”一下自己的“折戟”,質問一下自己的靈魂,我的心中是否仍懷有那片凈土,我對自己是否足夠“誠”。
對自己的心再“誠”一點吧,心誠則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