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污染停止侵害責任廣泛適用于因環境污染行為間接造成的人身、財產權益侵害的救濟,同時能夠及時遏制環境污染的發展,避免污染的擴大。本文采取比較研究法,認為停止侵害責任與損害賠償責任在構成要件上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停止侵害責任不以現實損害為前提,主觀上也不要求存在過錯。停止侵害責任的構成要件僅包括持續侵害行為、權益侵害后果以及因果關系。正確認識損害賠償責任與停止侵害責任構成要件的不同,才能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停止侵害責任的預防性功能。
關鍵詞:停止侵害;預防性責任;構成要件;環境污染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9-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9.019
On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topping infringement responsibi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ven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amage
Wu Yuping
(Fuzhou University Law School,Fuzhou Fujian 350108,China)
Abstract:Responsibility for the cess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widely applicable to the relief of personal and property right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curb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avoid the expansion of pollution. This paper adopts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believes that there i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in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for the cessation of liability for infringement and liability for damages. The cessation of infringement liability is not based on actual damage, and subjectively does not require fault.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cessation of infringement liability include only continuous violations, the consequences of rights violations, and causal relationships.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iability for damages and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the cessation of infringement can fully exert the preventive function of stopp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fringement in practice.
Key words:Stop infringement;Preventive responsibility;Constituent elements;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 提出問題
預防性責任是環境民事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預防性責任并非針對已經發生的損害,而是要“使損害之源頭干涸”。[1]在環境污染領域,環境污染行為除了直接造成環境本身的損害,還會間接造成人身、財產的損害。若能夠在環境污染侵害行為開始時及時責令行為人承擔預防性責任,既可以防止人身、財產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還可以遏制環境污染行為,防止環境污染的發生或者擴大。不管對于人身、財產權益保護還是對于環境保護都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相關司法解釋,從立法上確認了停止侵害責任適用于環境污染案件。但是目前,環境污染停止侵害責任的適用情況并不樂觀。停止侵害責任承載著預防損害發生的重要功能,卻在實踐中遇冷,這與理論研究的匱乏不無關系。學者談及環境侵權責任時往往只提及賠償損害責任,而忽視停止侵害等預防性責任。筆者以為,實踐中不能充分發揮停止侵害責任對于環境污染侵害救濟作用的原因主要在于停止侵害責任與傳統的賠償損害責任之間的關系曖昧不明,其適用往往類推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針對這個問題,筆者擬從區分停止侵害責任與損害賠償責任的角度,研究停止侵害責任的構成要件,以求為環境司法提供相關理論支持。
2 停止侵害責任構成的學術觀點評述
停止侵害,一般指行為人實施的侵害行為已經開始并仍處于持續狀態,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人民法院責令行為人停止侵害。關于停止侵害責任的構成要件,法律條文并沒有給出具體答案。損害賠償責任一般從行為、結果、因果關系以及主觀過錯四個要件判斷責任是否成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在我國屬于特殊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即不考慮主觀過錯,僅從行為、結果、因果關系三個方面判斷責任是否成立。那么環境污染停止侵害責任的構成要件為何呢?首先必須存在一個已經開始且處于持續狀態的環境污染侵害行為,且侵害行為與其造成的結果具有因果關系,這兩個要件并不存在爭議。而對于結果要件以及是否需要主觀過錯,學者有不同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由于損害可能還未發生,有必要限制其請求權的行使,承擔停止侵害責任應當要求存在主觀過錯。《侵權責任法》第6條并未使用“損害”的概念,適用過錯責任的前提是“侵害民事權益”。據此,行為人造成受害人權益侵害的,可以承擔過錯責任。[2]第二種觀點認為,要求行為人停止侵害,針對的是行為或者狀態,對行為人沒有譴責之意,為了平衡受害人和行為人的權益以及社會利益,不以過錯為要件。[3]《侵權責任法》第21條是專門針對停止侵害等預防性責任的規定,可將其視為該法關于停止侵害等預防性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的特別規定。第三種觀點主張停止侵害等預防性責任不適用現行侵權責任法中的任何歸責原則。不管是過錯責任抑或是無過錯責任,其前提是產生實際損害結果。但是環境污染行為可能并未造成實際的損害后果,因此不適用上述歸責原則。
第一種觀點試圖通過拓展損害的概念,將“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害”納入到損害的內涵中。但承擔停止侵害責任以過錯為前提,其缺陷是顯然易見的。首先,與停止侵害責任“預防損害”規范目的相悖;其次,嚴格限制停止侵害責任,無法為受害人提供及時的救濟,不利于環境保護。最后,賠償損害等補償責任與停止侵害等預防性責任性質、法律效果不同,將其糅合于同一條款之中,只會帶來混亂。第二種觀點認為從保護民事權益,制止環境污染侵害行為的角度上講,停止侵害責任不要求以主觀過錯為前提符合立法目的以及現實的需求。因而認為停止侵害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但是該觀點也受到質疑,例如于一般侵權領域,在業已造成損害的情況下,可能存在“一個侵權行為同時實行兩個歸責原則”。行為人既要承擔以過錯為要件的損害賠償責任,又要承擔不以過錯為要件的停止侵害責任。雖然在環境侵權領域,兩者均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其正當性基礎是否相同不無疑問。第三種觀點實際上否定了責任承擔方式與歸責原則的關系,認為歸責原則只適用于傳統的賠償損害責任,而停止侵害等預防性責任與之性質不同,不能將其硬塞到賠償損害的框架中。筆者認為,該觀點從源頭上厘清了賠償損害與停止侵害責任之間的關系,值得肯定。
3 停止侵害責任構成再思考
傳統侵權法認為,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以受有實際損害為要件,若無損害則無賠償。在我國,立法者采用廣義的損害概念,即“損害”不僅包括現實損害,也包括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害。
據此,筆者認為,我國不宜采用廣義的損害概念,將“造成損害的潛在危險”作為停止侵害責任的結果要件。停止侵害責任的結果要件應當是權益侵害。侵害他人之權益是指妨害他人權益的享受,是對他人合法權益的侵害,不必有損害結果的發生。所謂損害,由兩個層次構成,第一層次是權益的侵害,第二層次是因權益侵害而導致的不利益后果。賠償損害意義上“損害”應同時包括兩個層次,而停止侵害責任只需要權益侵害,而不必要求有因權益侵害而導致的不利后果,這也是停止侵害責任作為預防性責任的前提。楊立新教授也認為,請求停止侵害只要具備權益侵害的事實,并非一定要造成損害。停止侵害作為一種侵權責任,廣泛適用于人身、財產等民事權益保護,能夠為受害者提供全面的救濟。在環境侵權的場合,除了傳統的人身權、財產權有可能受到侵害,其他屬于私權范疇的環境權益也可能受到間接侵害,也可以尋求停止侵害責任的救濟。停止侵害責任能夠為環境污染的受害人提供充分、全面的救濟,并且可以與時俱進,應對日益多樣化的環境污染侵害行為。
4 結語
綜上所述,停止侵害責任作為預防性責任,是環境污染責任的承擔方式之一。環境污染停止侵害責任有助于預防因環境污染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并且客觀上起到環境保護的作用。環境污染停止侵害責任的構成要件僅包括持續的環境污染侵害行為、權益侵害后果以及兩者的因果關系。值得注意的是,環境污染停止侵害責任的結果要件是權益侵害。除了人格權、財產權等法定權利,一些與環境相關的人格利益受到侵害也可以尋求停止侵害的救濟。因此,停止侵害責任能夠為環境污染侵害的受害人提供充分的救濟。另外,歸責原則僅適用于損害賠償責任,不以損害為前提的停止侵害責任其實與歸責原則無關。停止侵害責任不考慮主觀過錯并非因其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在于環境污染行為的性質、責任的規范目的不要求責任的成立以過錯為前提。至于立法上如何解釋,筆者認為,《侵權責任法》第21條是專門針對停止侵害等預防性責任的規定,其既不強調“過錯”,也不強調“現實損害”,可以將其作為關于停止侵害責任構成要件的規定。
參考文獻
[1]葉名怡.論侵權預防責任對傳統侵權法的挑戰[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2):121-131.
[2]溫世陽.物權法要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1.
[3]張谷.作為救濟法的侵權法,也是自由保障法——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的幾點意見[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17-33,249.
收稿日期:2019-05-06
作者簡介:吳俁萍(1993-),女,漢族,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