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
【摘 要】文章以《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為中心,探討舞臺燈光的變化動機與表達。在戲劇舞臺演出中,燈光設計變化動機在光色、光強、光影、光束等方面的運用,使舞臺空間表現為一種自覺和有意識的設計活動,不僅創造充滿魅力的舞臺視覺空間,而且與戲劇其他元素相融合,完成充滿意義的戲劇演出。
【關鍵詞】戲劇;舞臺燈光;變化動機;《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中圖分類號:J814.4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9-0024-01
舞臺燈光是根據情節的發展對人物以及所需的特定場景,將設計意圖以視覺形象的方式呈現給觀眾的藝術創作。戲劇的邏輯是讓觀眾看見人物真實感受及內心世界。因此,需要找到一種舞臺燈光正確運用的方式,準確表達戲劇造型舞臺。動機是創作者對藝術的敏感,燈光變化的關鍵在于它的動機。
一、戲劇舞臺燈光變化的動機
焦菊隱先生說:“對于戲的處理、調度、場面的安排以及布景、服裝、道具等各部門,只有經過適當的燈光處理,才能使它們綜合起來而且和諧一致。”[1]因此,燈光設計師不能以自身為主,必須聯合其他舞臺部門綜合考慮,通過舞臺調度與表演完善燈光設計。舞臺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藝術,舞臺燈光只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需要時刻注意與導演、布景、服裝、化妝及音響效果等各個部門的配合,如此才能創作出一次完整的演出。
在創作構思中,燈光設計必須時刻強調刻畫人物,烘托舞臺氣氛。燈光設計首先應該強調突出表演,但是及時反饋設計構思中的想法是很重要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以下用“本戲”代稱)導演趙晶晶強調在戰爭環境下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反抗。為配合導演設想,燈光設計使戲劇舞臺表現一種殘酷戲劇的感覺,舞臺的吊掛系統是非正規舞臺,燈位很低,但又能滿足舞臺演出,從而使舞臺呈現壓抑感覺,讓演出更融洽一致。因此,導演的處理風格、景物的特點以及戲劇的情節進展,對燈光設計的構思和立意有很大影響。燈光設計需從全劇的整體和一致出發,考量燈光表現在各個場景中的方式和完成效果。
二、戲劇舞臺燈光變化動機的表達
明代戲劇家湯顯祖有“世間只有情難訴”之言。沒有“情”,藝術就失去了血肉。舞臺燈光在一系列情感變化中的處理尤其重要,表現方式有兩點:第一,通過營造周圍的環境刺激演員的情感。在本戲有關離別的一段表演中,眾人踏著整齊的步伐,仰頭望向天空,整個舞臺用紅色的高側逆光鋪滿,正頂前方用成像打出一束黃色的光束,反射到仰著頭的眾人的臉上。紅色象征戰爭的血腥氣氛,黃色是神靈的光芒,紅色隨著整齊的步伐,逐漸隨節奏由慢到快,變得越發飽滿。第二,情感變化節奏的快與慢推動燈光效果轉變。在本戲中,戀人熱尼亞與上校相遇,把定點和體現女主角內心突然噴涌出的歡喜與即將到來的殘酷戰爭疊化處理,情緒化的燈光場景,突然被轉變出來。
舞臺燈光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造型手段,不論是戲劇情節的轉折,還是戲劇歌舞的表演,燈光對人物的塑造和處理都渲染戲劇的氣氛,進而影響觀眾的情緒變化。隨著時間、情節、場景的轉換,人物造型的燈光以不知不覺的方式進行明暗效果和燈具特殊效果的視覺表現。
首先,在燈光明暗效果的變化中,利用燈光的指向性特點,能自由調動觀眾的視線。在本戲中,在白樺林休息時,三個演區在舞臺前區,所在的區域只有兩支深藍色的逆光,面光只有微弱的一點。這時,根據人物調度的轉換調整面光區域,從而使觀眾的視線跟隨情節推進。其次,燈具的特殊效果表現戲劇的故事發展和情節設定,旨在強調和突出戲劇的中心思想。在本戲中,在與敵人斗智中,熱尼亞跳入河水中洗澡時,就運用逆光剪影的效果,在底幕中倒影出她洗澡的剪影效果,剪影被放大,人物的形象也進而被放大。
舞臺燈光是附在戲劇表演中的一種藝術形式,為戲劇表演的內容服務。光色、光強等不同形式的變化,不能太過花哨,讓人眼花繚亂,以致影響戲劇情節發展。所以,舞臺燈光在光色、光強的運用變化,必須融入劇情和演員表演的內容中。
首先,光色強調色彩對比。運用色光本身在色相上的區別去營造舞臺氣氛,從而獲得色彩效果和創意空間,比如冷暖對比、空間對比、明暗對比等。在本戲中,第一場為了營造一個室外空間,在舞臺兩側運用兩支深藍色逆光,同時在中間區域運用一個暖黃色的逆光,通過色相的冷暖對比,強調一個室外的環境,為演員表演切割表演區域,從而呈現戲劇表演的空間環境。其次,光色應根據劇本主題和劇情等諸多因素,做到有明有暗、有冷有暖、有繁有簡,以配合烘托劇情及人物的表現。在本戲中,熱尼亞拿槍沖向敵人時運用冷色,犧牲時運用暖色。
總之,在戲劇舞臺演出中,燈光設計運用舞臺燈光設備和技術手段,依據燈光變化的動機,去創造舞臺環境的空間感和時空感,使舞臺空間表現為一種自覺和有意識的設計活動。光色、光強、光影、光束等因素在舞臺空間中的表現,不僅創造充滿“魔力”的舞臺視覺空間,而且與戲劇其他元素相融合,完成充滿意義的戲劇演出。
參考文獻:
[1]焦菊隱.談燈光的作用[A].焦菊隱文集(第三卷)[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