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萍
明月下,清風微拂,窈窕淑女,裊裊婷婷,踏月而來,裙裾飄飄,古琴旁,一位少女輕捋羅袖露出纖纖手指,顫、按、滑、揉,頓時曲韻悠揚,余音繞梁。
記得5歲時,媽媽領著我來到賣樂器城,我站在古箏旁,一直盯著看,小手不停地摸索著古箏上的花紋。但媽媽硬要拉著我看旁邊的鋼琴,看到方方正正的鋼琴,我不住地搖頭。媽媽看出我的心思,指向古箏,我一個勁兒地點頭。古箏的做法講究雕龍畫鳳,做工極為復雜,琴弦與琴箱共振,奏出惟妙惟肖的音樂。而鋼琴像是順應西方嚴密的思維,講究科學與機械,做工以簡潔為主,沒有多余點綴。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古箏,對于鋼琴沒有貶低之意,只因個人喜好罷了。古箏不同于西方的鋼琴,鋼琴樂聲張揚,向外發散,求的是氣勢,而古箏講究內斂,如同儒家“內圣而外王”的思想,要向內心求索。
我開始漫長的學習古箏之旅。剛一開始,學起來特別簡單,經常得到老師的夸獎,使我洋洋得意,老師告訴我:學習古箏重在基礎,等你把基本功練熟后,以后學習會更加有趣。我心中十分認同,一旦練習起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了。同樣的曲子,要一遍又一遍地練,甚至要練幾十遍,直到練到不用看譜就能嫻熟彈奏出來為止,這個過程讓我覺得枯燥而乏味。手指麻木了,粘膠帶的手指血液不流通了,整個手指都變紫了,僵硬的身子直挺挺的,酸痛的肩膀、胳膊抬不起來了……我真想放棄了。每當這時,媽媽總是會用贊許的眼神看著我,語重心長地說:“閨女!彈得不錯!”頓時,我渾身又充滿了力量,打消放棄的念頭,只要過了這第一關,后面練起來就順暢多了。學習如同人生之路,總是在追求最完美過程中一次次蛻變。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業的加重,我從沒有放棄對古箏的學習熱情,每天練習古箏成為我緩解心情一種方法。坐在箏前,心情愉悅的時候,我會彈一首“高山流水”鼓勵自己;心情惱怒時,會彈一首“戰臺風”,將所有不愉快發泄在古箏中;甚至閑暇時,也能自編自演,彈奏一曲。當我談到漸入佳境,不知我是古箏?還是古箏是我?我與古箏,古箏與我,長時間磨合,他慢慢知曉我的喜怒哀樂。古人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我與箏合為一體,奏出和諧之樂章。
真是十年磨一劍,如今我的古箏已彈過十級,原來毛毛躁躁的我變得安靜內斂而不失剛強。學習了不同朝代的名曲,不僅練就了我嫻熟技藝,更讓我從每個曲子背后的故事里,學習了許多知識,悟出了很多人生道理。感受著“漢宮秋月”描繪的寂寥冷清的意境;體會到“梅花三弄”凸顯梅花傲霜斗雪的堅韌;感悟到“香山射鼓”渲染的濃郁陜西風格之旋律。
現如今,我離不開箏,箏也離不開我,我們已經合二為一了!我身上散發著箏的安靜,箏身上保留著我的痕跡。箏使我精神超脫,不被世俗染濁;箏使我遇到天大的事,也能夠氣定神閑,游刃有余。多年練習古箏,給予我無限力量,是任何金錢也換不來的,他是勤學苦練后換來的累累碩果,也是我的精神家園。我想,精神上的愉悅遠勝于物質上的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