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中,陜西地區優秀作家輩出,八十年代更是出現了路遙、陳忠實和賈平凹這樣的文學巨匠,從而極大地提高了陜西文學以及北方文學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力。陜西位于黃土高原之上,這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之地。因此在陜西文學之中,這種關于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探討更為突出,鄉土情結就是最好的體現。
關鍵詞:當代文學;陜西文學作品;鄉土情結
作者簡介:姜濤(1997.2-),男,漢族,陜西榆林人,西北大學現代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16級在讀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7-0-02
引言:
自八十年代路遙相繼寫出《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之后,在全國范圍內便掀起了一場關于陜西文學的熱潮。陜西文學的異軍突起,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柳青為代表。柳青的《創業史》堪稱是當代中國十七年文學的代表。經歷了文革十年的文學荒漠之后,八十年代陜西文學開始在中國大地星光閃耀,路遙、陳忠實和賈平凹為其中的代表人物。這些陜籍作家的文學創作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作品中的鄉土情結,尤其是以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為典型。分析這些文學作品背后的鄉土情結,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這些作家的精神世界,從而進一步揭示出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本文首先論述當代陜西文學作品中的鄉土情結具體體現,其次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主要以八十年代的陜西作家作品為例。
一、當代陜西文學作品中的鄉土情結具體體現
(一)路遙作品中的鄉土情結
路遙是陜西派作家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中的鄉土情結最為濃郁。
在《人生》這部小說中,故事的背景便是陜西的農村。高加林代表的是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地區具有現代化新思想的年輕人,他和傳統的中國農民已經截然不同,典型的表現就是對城市文明的向往。他的這種思想的轉變本質上還是由于知識結構的改變。古老中國的農民文化程度極低,文盲占了絕大多數,而且世世代代生活在農村,從未接觸過現代化的城市生活,長期的農業生活保證了他們自給自足的生活來源,因此便也無甚追求,精神層面上處于一種虛空和麻木的狀態。高加林是高中畢業,這在當時已經是“文化人”的標志了,他便自然而然地沾染上了某些“資本主義”的思想,比如對農村的貧窮和落后狀態的不滿,對父母和劉巧珍等封建落后思想代表的鄙夷,以及對城市新生活的向往等等。然而,他畢竟只是農民出身,雖然熱愛城市生活,并且和現代城市女性黃亞萍情投意合,但是現實的情況讓他不得不再次回到農村,城市生活終究只是他的一個夢想。
這部作品從始至終貫穿的一個問題就是高加林對于農村的看法。決不能片面地認為就是鄙夷農村的一切,高揚城市生活的美好。作品中也多次談到城市人的一些弊病,比如自私主義等。對農村人的著筆之處也是褒多于貶,尤其是在劉巧珍這個人物身上,集中了農村女性的諸多美好品質,這些都是城市人所沒有的。這些問題其實代表了當時路遙對于農村與城市問題的看法,即傳統中國與現代化國家之間的矛盾與取舍問題,反映了路遙濃郁的鄉土情結。
(二)陳忠實作品中的鄉土情結
陳忠實是繼路遙之后陜西地區又一個大師級作家,他的作品——尤其是《白鹿原》——體現了作者厚重的歷史觀念和在歷史社會的巨大變遷之下傳統中國農民的改造問題。
《白鹿原》的故事發生在陜西的渭河平原,這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祥地。三千年前,來自寶雞岐山的周族人滅掉商王朝,建立了對后世中國影響深遠的西周政權。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意識形態,并在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深化在中國人的骨髓與血液之中。鄉土文化情結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突出的體現。因此,研究《白鹿原》,對我們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其在當代中國的演變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賈平凹作品中的鄉土情結
賈平凹是陜西丹鳳人,其思想深受陜西南部地區商州文化的影響,這體現在小說中,便是諸如《秦腔》、《浮躁》、《商州》等作品中所描寫的關于普通陜西農村農民之間的日常生活和風土人情。
在他的作品中,也像路遙一樣有著對自己家鄉文化的深深眷戀之情,無論是《秦腔》中對陜西農民的貧困生活的描寫,還是《廢都》中對現代化的商品經濟的批判,都在表達他對古老中國的鄉土文化的留戀。
二、當代陜西文學作品中的鄉土情結的文化內涵
陜西作家作品中的鄉土文化情結其實質并無差異,都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留戀。
(一)路遙作品中的鄉土情結的文化內涵
上文分析指出,《人生》中高加林這個人物的思想其實是比較復雜的:一方面他表現出對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又對農村的生活存有一種依依不舍之情。這在他的愛情抉擇上尤其突出:劉巧珍代表的是農村傳統女性,文化程度不高,和高加林在一起也只是談論一些柴米油鹽之類的家長里短,因此高加林對她漸漸失去了興趣,尤其是當他遇上城市女性黃亞萍的時候。但是,劉巧珍又有她珍貴的一面,即她作為農村人的善良和淳樸,以及對待感情問題時的專一;黃亞萍是城市文明的代表,具有現代化的新思想,她和高加林也是兩情相悅,而且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更有共同的話題,因此上更加符合現代化所謂的愛情觀念。但是最后,現實的因素還是擊碎了他所有的夢想,他和黃亞萍之間是沒有可能的。
這部作品透露出的文化傾向其實是很明顯的,路遙依然站在了傳統的鄉土文化立場上,反對現代工業文明對農村的侵蝕和同化。這一方面體現了路遙對中國傳統文化和鄉村生活以及鄉村民風民俗的深深眷戀和熱愛之情,也同時透露出了他的歷史狹隘性和文化保守主義傾向。
《平凡的人生》不可否認是一部偉大的長篇作品,其影響力播演全國,至今仍然為人所談論。這部作品中體現出的鄉土文化情結更為濃郁,因此也更好地傳達了作者的思想內涵和人生態度。《平凡的世界》是純客觀化的書寫,作者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而盡量讓書中的人物自己發聲,因此強烈地體現出了人物之間迥異的性格。但是整體來看,無論是孫家還是田家,其思想本質還是傳統的中國農民式思維,孫少安雖然如《人生》中的高加林一般經歷過較高程度的文化教育,但是思想中的保守主義地位依然不可撼動。整部作品洋洋灑灑一百萬字之多,將黃土高原的傳統鄉村生活和農民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并且越到最后,作者的感情流露越是突出,簡直就是一曲傷感的陜北鄉土文化哀歌,并且越哀越愛,苦難在路遙的筆下甚至變得神圣起來,主人公對陜北大地的熱愛簡直可以和西方人對上帝的虔誠崇拜相提并論。
(二)其他陜西作家作品中的鄉土情結內涵
除了路遙,賈平凹也代表了新時代陜西籍作家的強烈的鄉土文化情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和路遙的區別還在于他能夠將這種對農村問題的看法提升到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于哲學的高度。
《廢都》中,作者借傳統武俠小說之筆虛構了一個荒誕的現代世界,筆鋒所到之處,無不流露出作者對現代化商品經濟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強烈沖擊的不滿。賈平凹也是一個戀鄉之人,他的作品從來沒有離開過他所生活的家鄉,并且,傳統文化的修養使他對中國文化的體悟更深。因此他的作品中的鄉土情結內涵便顯而易見了:無非是中國傳統士大夫文人對傳統文化的固守而已。
新時期其他的陜西籍作家還有楊正光和紅柯等人。楊爭光的作品中體現出的對于傳統陜西農民的日常生活的刻畫尤為出彩,但是這些人的思想內涵較之前一輩作家而言并無多少實質性的進步。
三、結束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當代陜西文學作品中的鄉土情結是這些作品中的最大的一個特色,其中所寄托的情感其實都如出一轍,都是這些作家對傳統鄉土文化和淳樸的民風民俗的深深眷戀和不舍。這種情結其實多少體現出這些陜籍作家思想中的保守主義傾向。在現代化的今天,如何正確地對待這種文化保守主義,如何面對古老中國遺留下來的鄉村文化遺產,這些問題的討論仍然在繼續。
參考文獻:
[1]賀桂梅. “總體性世界”的文學書寫:重讀《創業史》[J].文藝爭鳴. 2018(01).
[2]郝景芳:科幻是另一種寫實[J].記者觀察. 2016(10).
[3]海欣.郝景芳的世界——現實中國的科幻“漂流”[J].齊魯周刊. 2016(29).
[4]賈平凹.《極花》后記[J].東吳學術. 2016(01).
[5]曠新年.諾貝爾文學獎·現代主義·純文學·垃圾——新時期文學的幾個關鍵詞[J].文藝爭鳴. 2015(10).
[6]侯桂新.當代頌歌的誕生[J].現代中文學刊.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