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毅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7-0-01
錢鍾書的《圍城》是一部具有杰出藝術成就的長篇現實主義諷刺小說,享譽頗多。作品中引起最多關注的人物自然是方鴻漸,以及構成他人生主旋律的四位女性。方鴻漸的父親方遯翁,似乎只是作為方鴻漸的背景出現,是供讀者莞爾一笑之后并不會過多留意的人物。眾多研究《圍城》的文章中,也鮮有專門論及方老太爺的。但是,作為小說的次要人物,同時也作為主人公的父親的方遯翁,卻對方鴻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沒有了他,方鴻漸的存在就成了無本之木。所以,本文欲在這方面筆補缺憾,作一點初步的嘗試。
稍加考察就會發現方遯翁扮演著多重角色,作者從多角度的塑造讓這個迂腐頑固的封建遺老躍然紙上。下面,筆者分別從不同的角色談談對方老太爺的分析與感受。
一、封建知識分子
《圍城》是一部寫知識分子的書,有的學者把它稱作新《儒林外史》,原因大抵由于它“細致地刻畫出在洋學銜和舊學問錯綜時期新儒生的眾生相”。在名門閨秀蘇文紈的沙龍里,在無聊政客趙辛楣的飯局上,在由上海遠赴內地的旅途中,在窩里斗的“大家庭”三閭大學里,依次登場的各色知識分子窮形盡相。在這幅群像中,如果少了迂腐頑固的知識分子遺老方遯翁,這幅知識分子的眾生相就顯得單薄,不完整了。
方遯翁是“前清舉人”、“科舉中人”、“孝廉公”,儒學修養頗深。在方老太爺的觀念中,“從前人不中進士,隨你官做得多么大,總抱著終身遺憾”,這種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在他的頭腦中早已根深蒂固。若是不能出仕為官實現人生的價值,那么“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退守“修身,齊家”這塊自留地,在家庭、鄉村的小天地里要風得風,要雨即雨,受到鄉下人的尊重。
二、鄉村紳士
與讀書人的身份相聯系,方遯翁還有一個身份——“在本鄉江南一個小縣里做大紳士”。 鄉村士紳,在封建社會是一個地位特殊的社會階層,作為鄉村社會實際統治者,身為“一鄉之望”,方遯翁才有了周經理才攀為親家、資助長子留學一事,才有了“忙著辦理地方公安事務”的職能,才有漢奸引誘他為日本人做事,才有到上海避難期間同鄉商人送錢。
然而,這樣的地位不可能始終維持,隨著科舉制度廢除、清朝滅亡、民國建立、抗戰爆發等一系列社會變革,讀書人與封建的國家政權的聯系被割斷,鄉紳在政治、經濟上的勢力開始走向沒落。這正是《圍城》中故事展開的時間,民國26年,即公元1937年,抗戰的爆發讓人民流離失所,有錢有勢有能力的人家都逃難去了。離開了“鄉村”這個活動背景,方家在十里洋場的上海,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三、封建家長
《圍城》有一個不常被人關注到的主題,即其對封建家族制度的批判與否定。方遯翁即是這種封建大家庭的家長,正一步步走向墳墓的舊制度的代表,對大家庭實施著有氣無力的控制。
這種控制首先表現在對兒女婚姻的干涉上。方鴻漸到北平念大學后要求解除包辦婚姻,方老太爺“快信來痛罵一頓”。方鴻漸留學歸來被誤會與蘇小姐戀愛,方老太爺又拋出了兒女婚嫁須遵守的準則:“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方鴻漸和孫柔嘉婚后,老夫婦更是對這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兒媳婦有諸多的不滿,認為她不懂婦道和禮教。
這種控制還表現在封建孝道上。鴻漸去內地教書,遯翁要求他把每月薪水的三分之一寄回家,說是“訓練對父母的責任心”。實則在他的心目中,他是兒女的債主,兒子大了自然要對他竭忠盡孝,這三分之一的薪水便是父權的絕對昭顯。
中國長期以來都是封建家庭與封建政權異質同構的社會組織形式,方遯翁前半生處于封建社會的末期,又是前清的舉人和孝廉公,在他的頭腦中根深蒂固是些“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思想。他不知道世道怎么變了,封建父權思想早已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貫徹在他的為人行事方式中,他本人也是這種無意識的受害者,在這樣的大家庭里很少有人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四、一個父親
父子之間的關系是很難有定論的,一方面,“‘父親除了血緣上的含義之外,還是一個制約著‘兒子的‘邏各斯”,另一方面,“兒子”也是“父親”的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窺到“父親”的種種。那只每點鐘走慢七分的老式自鳴鐘是方遯翁的象征,也是方鴻漸的象征。
中國文化中儒家和道家是對立的兩面,舊知識分子往往在這兩端,或偏左,或偏右,或處在“中庸”。我認為方遯翁是偏向道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文本中方老太爺的確是年輕時考取功名創下家業的成功者,但是長期的居鄉生活中,他并無擔當天下重任的宏圖大志,只是安于鄉間的安樂生活,到了上海以后又是無聊的居家生活,用皮里陽秋的筆法為自己立傳。方鴻漸從他身上學到了什么呢?(1)大男子主義,在自己的新式小家庭里,他同樣想要呼風喚雨。(2)沒有遠大的志向,輾轉奔波,從來都只是想謀一碗飯吃。(3)沒有知識分子的擔當精神,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及關頭,他只是在情場和職場上混跡,渾渾噩噩。(4)虛妄、自大、自欺欺人,他在歐洲四年,不學無術,雖然買了假文憑臉上熱辣辣的,但是當鄉下人對他趨之若鶩,口口聲聲叫“方博士”,“鄭重地當自己是一尊人物”。(5)對物質生活的貪戀,縱觀方鴻漸的人生,他所追求的無非是封建紈绔子弟的散漫生活。
透過方鴻漸這面鏡子,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父親的方遯翁身上也有著與兒子相似的矛盾和困境。儒與道的矛盾,經過千年來中國文人的不斷地調和,并不顯得尖銳,而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的沖擊,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兒子尚且應付不過來,更難為了這個從封建社會中走來的老朽。他身陷封建禮教的牢籠而不自知,這一點又比他的兒子更可悲,作者對他既有揶揄,也有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