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
【摘 要】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美聲唱法傳入了我國,當時被人們稱為歐洲傳統唱法。五四運動時期,一批留學歐洲學習美聲唱法的歌唱家周淑安、黃友葵等通過演唱和音樂會,把美聲唱法的曲目、演唱技巧、藝術風格等介紹給聲樂學習者和廣大聽眾。不難看出,通過這些音樂家多年的努力,為美聲唱法在我國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美聲;唱法;發展;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J616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9-0056-02
從其歷經幾個世紀在全世界音樂藝術領域范圍內形成的巨大影響來看,美聲唱法不僅是指一種歌唱的方法,它同時還特指能夠用美好的聲音來歌唱的一種唱法的風格和流派。這種歌唱方法以非常注重聲音音質的美感著稱,同時它強調對聲音的靈活性及連貫性的掌控能力,以及不費勁地輕松演唱高音的能力。
一、咬字、吐字清晰
實際上,美聲唱法有一個基本特點一一咬字、吐字準確清晰,當然這也是學習美聲唱法的基本要求。準確、清晰的咬字、吐字給人以欣賞歌唱的愉悅和美感。有的歌唱學習者沒有按照美聲唱法的要求,一味地追求某種聲音共鳴效果,所以出現了咬字不清的問題。美聲唱法從興起、發展到現在,咬字清晰是基本要求之一。在我國,一些對美聲唱法了解還不夠深入的人認為,美聲唱法本身咬字就不夠清楚,這種認識是不對的。形成這種錯誤認識的原因在于兩個方面,為了使各位讀者更好地了解這部分內容,我們將其列舉如下:
(一)聽外國作品時,對語言和作品不夠熟悉,有時吐字頻率較快易給人以咬字不清的印象。其實,對外語歌曲的歌詞進行一下研究與實踐演唱,再多聽幾遍,就會感覺到國外的美聲歌唱家的咬字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不清,而是十分清楚。
(二)聽到有些還沒有真正掌握美聲唱法的人歌唱時咬字不清,就錯誤地認為美聲唱法可以咬字不清,事實上是演唱者的咬字方法還需要改進,并非美聲唱法本身如此。
二、豐富的共鳴
用美聲唱法演唱的歌曲,往往給人留以音量較大,音色渾厚飽滿,有時卻又唱得無比細膩柔美、優雅飄逸的印象。美聲唱法經過多年的發展,聲樂家們不斷總結、實踐,形成了共鳴豐富、聲音穿透力強、音色明亮渾厚的歌唱特點。在沒有電子擴音設備的時代,歌唱演員在大劇場演唱,不得不考慮音量和聲音穿透力的問題。美聲唱法追求豐富共鳴及大音量的原因有三點,具體如下:
(一)為了實現與逐步擴大的樂隊編制在合作中達到音量平衡。17世紀,歌劇樂隊出現,當時樂隊的編制還比較簡單,有琉特琴、豎笛、小號等,編制與規模也不同定。17世紀初,歌劇《俄爾甫斯》演出時的樂隊,主要由木管樂器、弦樂器和鍵盤樂器組成。到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管弦樂隊的規模在代表人物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家的努力下逐步定型,以后的管弦樂隊基本保持著古典樂派時期管弦樂隊的基本框架。18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前半葉是西方聲樂史上的重要轉變時期,大歌劇興起,閹人歌手(男童階段經過生理手術使生理改變,使其在歌唱中同時具有男人的肺活量和女生音域特點的歌手,由于他們靈活的嗓音和對技巧的高超表現,在歌唱盛行炫耀技巧的時代,受到極大的追捧)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男聲在歌劇中的角色和音色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重視和認可,更響亮、更高、戲劇性更強的歌唱方法受到歡迎。從這里,我們便能夠分析出樂隊和歌唱共鳴發展的聯系和必然。此外,還能夠看出樂隊的擴大、演唱風格的轉變對聲樂演唱方法和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表現諸如英雄、強悍者等需要響亮、渾厚音色的角色。在早期的歌劇演唱中,聽眾更熱衷于聲音的華麗和技巧的展示,這使聲帶較小、聲音靈活、富于變化的女性歌手和閹人歌手占據了主要舞臺。從19世紀開始,歌劇的戲劇性展示得到觀眾的青睞,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壯大,使得音樂更加體現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思想感情與人物性格。這種戲劇性的表現要求,對歌唱嗓音的音量變化和耐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客觀要求及市場的選擇促進了美聲唱法在聲音共鳴上的不斷探索,充分發掘人體發聲共鳴的潛力,總結、發展利于發聲歌唱又符合人體生理科學規律的歌唱共鳴方法,這樣一來,具有豐富共鳴的美聲唱法便形成了。
(三)在大劇場中演唱,良好的聲音穿透力十分必要,否則無法傳到更遠的地方。在大規模的歌劇院演唱,沒有洪亮的共鳴及優質的嗓音穿透力則無法達到較為理想的演唱效果。
三、連貫統一的連音
通常,美聲唱法要求樂句要唱得連貫統一(除跳音、頓音、花腔等需要有意斷開外)。這種連貫統一的具體要求為:不同的元音像用一根線穿起來的珍珠,保持不同元音在共鳴支點上的一致,樂句聽起來要有線條感,沒有間隙或隨意的停頓。連音歌唱是最重要的技能,別的演唱方法都從屬于它,而且僅僅是它的變體,應用這些變體只不過是為了使連音歌唱更加豐富。
統一連貫的連音演唱,使聽眾的聽覺獲得平穩進行、連續協調的美感。演唱中,要求主要共鳴腔體盡量保持協調一致,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喉位穩定
美聲唱法的喉位通過深呼吸將其確定在稍低的位置,在發聲過程中盡量保持不因音高和母音的變化而移動位置。這種喉位的降低,是指深呼吸時舒適、自然地降下喉位,而不是利用肌肉主觀用力拉動喉頭下降,否則會因肌肉的拉動使喉部出現僵硬、下墜的感覺,刻意拉動肌肉降低喉頭的方法會使歌唱聲音滯重,這一點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二)保持軟腭的持續抬起
軟腭的抬起可借鑒打哈欠的感覺體會到,但實際歌唱中軟腭抬起的情形更接近于情緒激動時的軟腭興奮抬起的狀態。生活中真正打哈欠時,口腔張開程度很大,軟腭抬得過高,繃得過緊,對于歌唱來講,這樣的哈欠有些過頭,有些人說把聲音“打僵”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用打哈欠的感覺體會歌唱時的軟腭狀態,應掌握好打哈欠的程度,口腔不要開得過大,并輔以情緒激動的體驗,感覺聲音能夠順利到達頭腔即可,不要使聲音窩在喉嚨里。
(三)共鳴支點的統一
美聲唱法的共鳴是頭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三者協調、綜合使用的結果,十分豐富,但這并不代表聲音沒有統一的支點。相反,聲音支點對于美聲唱法來講極其重要,沒有支點,就不可能唱出統一連貫的連音。在演唱過程中,根據表演者演唱的具體情況和音區的改變,老是會提出要求,引導演唱者調整共鳴支點的位置,以求各共鳴區對共鳴支點音色飽滿度的支持,歌唱咬字的字腹都要統一到共鳴支點這一核心上來,這樣一來,統一、連貫的連音歌唱效果便形成了。
四、聲區統一
聲區統一,也是美聲唱法的藝術特點之一。區別于我國部分原生態唱法和戲曲唱法,其演唱可以在真假聲之間切換,美聲唱法則要求演唱中聲區要盡量統一。美聲唱法在訓練中運用真假聲混合技術,要求中低聲區要有假聲的高位置,高聲區依然保持喉嚨打開。
一般情況下,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在中低聲區是一種音量較大的真聲,但不夠明亮、集中;而在高聲區,大多數人都能唱出一種自然假聲,這種聲音,美、靈活、抒清,但不夠響亮。沒有經過聲樂訓練的人,真聲和假聲的音色有明顯的區別。在學習美聲唱法過程中,依靠半假聲作為過渡,把真聲和假聲的優勢結合,使高、中、低音區逐步混合,把音區之間的區別逐步縮小,最終使各音區間的音色盡量統一,沒有明顯的切換痕跡。這種經過混合的聲音具有一系列特點,如音域寬廣、音色干凈明亮、音量變化豐富、藝術表現力強等。
五、結語
美聲唱法在我國歌唱界得到了廣泛認同,因為它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極強的藝術表現力。顯然,美聲唱法在我國從一開始引進學習,經過近百年的努力,今天已結出了累累碩果,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歌唱家、教育家。如今,美聲唱法在各種媒體、舞臺及歌唱活動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盡顯其歌唱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美聲唱法審美特征論[J]. 陸云雁.戲劇之家(上半月),2010(09).
[2]談美聲唱法中的技巧運用[J]. 于麗峰.戲劇之家,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