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利偉
【摘 要】2017年被認為是“國產電影質量年”,2018年現實題材影片在電影市場上取得了良好的票房。電影市場經歷了去泡沫化,資本對于電影市場投放更加理性,電影市場逐漸趨于成熟。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斷擴大,中國如何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如何將中國電影作為一張名片輸出海外,成為整個影視行業應該深思的問題。本文從現實主義在中國電影的傳承和電影市場兩個角度論證,認為現實主義創作才是國產電影的出路。
【關鍵詞】國產電影;創作;現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J904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9-0082-02
國家電影局2018年12月31日晚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電影保持多年來的增長態勢,全年共生產故事影片902部,全國票房首破600億元,達到60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06%,實現票房新高。國產影片票房378.97億元,市場占比62.15%。城市院線觀影總人次17.16億。新增銀幕9303塊,全國銀幕總數達到60079塊,穩居世界首位。面對如此良好的發展環境,國產電影要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電影之路。筆者認為,中國電影要走現實主義道路或者以現實主義題材為創作基礎。一方面,現實主義在中國電影中一脈相承;另一方面,電影市場證明以現實題材創作的電影可以實現票房和口碑的雙贏。
一、現實主義在傳承中流變,在流變中傳承
鐘惦棐先生認為,現實主義是中國電影唯一的康莊大道,沒有現實主義就沒有中國電影,他強調電影創作要遵循現實主義原則,電影如果不堅持現實主義,就一定會脫離群眾。
縱觀中國電影成長歷史,中國電影最大的成就就是現實主義?,F實主義長期以來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電影創作。仔細分析每一時期的經典熒幕作品,都是具有現實主義品格的電影。這些優秀影片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素材,用鏡像記錄生活,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變遷,也展示著時代的風貌。這些影片時刻關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狀態和價值追求。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現實主義的內涵不同,但中國主流電影創作一直秉承現實主義的精神和態度。
1905年的《定軍山》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電影的誕生。此后,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電影出現了兩條創作傾向。一是以張石川為代表的“惟興趣是尚”的創作觀念,強調電影的娛樂性,電影要迎合觀眾的口味。代表作品是《勞工之愛情》一類的滑稽短片。二是以鄭正秋為代表的注重電影的教化功能的創作觀念,代表作品有《難夫難妻》《孤兒救祖記》。在這個中國電影的初創時期,電影被視為藝術末流,現實主義沒有明確作為一種創作手段被提及,但是電影中出現的教化功能可以被看作是現實主義中的教化精神,也為20世紀30年代現實主義創作方向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電影的第一次興盛與高潮時期,中國電影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確立了現實主義創作方向。這一創作方式的確立與左翼電影運動有著密切的關系,一些前所未有的電影出現在銀幕上?!犊窳鳌贰洞盒Q》《香草美人》《神女》《漁光曲》《桃李劫》《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影片則是現實主義創作的杰出代表。蔡楚生導演正是這一時期重要的現實主義創作者。
抗戰時期電影的創作也秉承著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這一點體現在“求真”上。抗戰電影出現了真人真事,如《東亞之光》《八百壯士》《血濺寶山城》等影片。一些影片追求環境的真實性,如《八百壯士》在實地拍攝,《東亞之光》的戰俘營實地實物等;或生活化背景表現,如《塞上風云》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拍攝外景戲,尤其是真實動人的塞外實景。為了追求紀實性風格,還有一些影片穿插紀錄片或新聞片的鏡頭來增強真實性,如《東亞之光》《中華兒女》《孤島天堂》等。特別是抗戰電影中新聞、紀錄片的繁榮成為獨特的現象,它最為直截了當地表明電影人對特殊時代生活的態度和現實主義創作理念。
戰后的中國電影迎來了比較深厚的成熟期,這一時期是現實主義深化的一個階段。這一時期的電影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注態度,社會教育功能尤其突出,敘事性明顯加強。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抗戰歲月紀實風格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和冷峻現實主義的典范《萬家燈火》?!兑唤核驏|流》更是代表著現實主義創作的新高度?!兑唤核驏|流》是以典型化的方法表現人物形象的典型影片,它把人與時代的關系以及人物的復雜性表現得栩栩如生,成為了戰后中國電影批判現實主義的最大深度的一部電影??梢哉f,本片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形成的現實主義創作的集大成之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南征北戰》《青春之歌》《紅色娘子軍》《英雄兒女》等影片通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對新中國新時代進行歌頌。由于是特殊的歷史階段,創作人員膽戰心驚、小心翼翼,“不求藝術有功,但求政治無過”的消極心態悄然彌漫,電影創作違背藝術發展規律漸成趨勢,電影進入了“模式化”的創作階段,中國電影陷入了停滯狀態。這一時期存在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方法也算是對現實主義的繼承。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進入了“新時期電影”階段。這一時期出現了《沙鷗》《生活的顫音》《苦惱人的笑》《春雨瀟瀟》《小花》等優秀的現實主義影片。這些影片自然樸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通過對真實環境、真實人物以及真實情感的追求來對抗傳統戲劇式結構。這一時期現實主義精神的回歸成為電影創作領域的主流,電影界開始有意識地關注現實生活。隨后出現的影片,如《如意》《城南舊事》既繼承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寫實傳統,也從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借鑒經驗,關注社會現實,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和精神高度。
以謝晉、謝飛、吳天明等為代表的第三、四代導演顯示出對現實主義創作的偏愛,他們主張以典型化形象直觀地展現社會風貌,挖掘生活的本質,開拓了現實主義新格局。之后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黃建新等第五代導演也冷靜反思傳統文化和社會,相繼推出了《紅高粱》《黃土地》《黑炮事件》《野山》等經典現實主義作品,自覺進行影像探索和文化反思,弱化戲劇性,突出影像造型意義和象征意義,提高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
20世紀90年代初期,面對喧囂躁動的商業化浪潮,現實主義文藝思潮也遭遇了不同程度和層面的沖擊,甚至被冠以“過時”“落后”的名目。在這一背景下,一批關注當代中國人生存境況和反映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電影出現,其中以“新寫實主義”的作品尤為引人矚目,聚焦于對普通百姓真實生活的描述。像《血色清晨》《大撒把》《秋菊打官司》《四十不惑》《背靠背,臉對臉》《民警故事》《有話好好說》等影片深入社會現實,以冷峻的鏡頭凝視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傳達出普通百姓的生存智慧和生活體驗,反映社會變革的世態人情,表現出一定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
以王小帥、管虎、賈樟柯等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也秉承現實主義創作的方法和態度,關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狀態,他們將鏡頭對準底層邊緣群體,借助同期錄音,跟鏡頭、實景拍攝、長鏡頭等寫實性攝影,觸摸處于轉型陣痛中的都市生活,直視高速經濟發展下的社會問題,可以說他們是現實主義美學忠誠的踐行者。像《頭發亂了》《伴你高飛》《愛情麻辣燙》《洗澡》《美麗新世界》等影片,站在關懷普通人甚至是邊緣人的立場,對生存體驗的展示和日常生活的關注,展示著導演的人文情懷。以賈樟柯導演為例,從《小武》到《江湖兒女》彰顯出他對現實主義美學精神的執著。賈樟柯將自身生命體驗與中國底層現實相對接,以平民視角和民間立場關注弱勢群體,凝視社會關系變遷下的人情疏離。他在風格化的詩意鏡頭里流露出對生活的關注,真誠地展示真實的中國人及其真實的生存狀態。
二、電影回歸內容,現實題材迎熱潮
縱觀2018年的電影市場,現實主義題材正在成為國產電影的發展的新風口,觀眾口碑影響電影票房,電影回歸內容,僅靠“IP運作+流量明星”的圈錢時代已經漸行漸遠。《我不是藥神》票房口碑雙豐收,《無名之輩》引領現實主義題材逆襲,無疑是這一現象的最好的證明。
2018年內地電影市場最賣座的電影是票房高達36.48億元的《紅海行動》,暑期檔最賣座的電影是票房為30.7億的《我不是藥神》。這些電影呈現出“好口碑配高票房”的市場規律,這也預示著我國內地電影觀眾正逐漸成熟,電影市場也更加理性。
《我不是藥神》在上映后連續15天蟬聯單日票房冠軍,連續3周蟬聯周票房冠軍。這部影片的成功離不開“好品質催生的好口碑”。這部電影直面現實,直面社會問題,社會的關注度極高,連總理都對該片引發輿論熱議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從《紅海行動》到《我不是藥神》,這些反映當下社會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有了良好的口碑。觀眾對于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關注和喜愛,正是對導演關注現實生活的精神和態度的肯定。
2018年11月在內地影市橫空出世的《無名之輩》,成了當年最亮眼的“逆襲黑馬”。這部聚焦身處漩渦中小人物故事的電影,鮮明地刻畫了底層人物,通過一些荒誕的情節和演員真誠的表演,讓無數觀眾在歡笑聲中流淚,在流淚中感到溫暖。通過對于小人物尊嚴的強調與觀眾產生了強大的共情和共鳴?!稛o名之輩》從首日票房僅919萬,到連續15天獲得單日票房冠軍,累計票房高達7.49億。
除了《無名之輩》,同期還有更多的現實題材電影上映,包括姚晨、馬伊琍主演的《找到你》則是一部以女性為主題的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楊冪主演的《寶貝兒》則探討孤兒收養制度和人性的弱點;曹保平導演的《狗十三》揭示了中國家庭教育的問題。這些作品都反映了社會現實和矛盾,都對當下社會現狀進行了深刻的解讀。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或者以現實主義題材創作的電影不一定都是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電影,但是這些影片都具有現實主義態度。這種態度讓影片與當下的觀眾形成了某種情感上的共鳴。而這種共鳴也是通過創作者對生活的積累,對生活的發現,并最終藝術地呈現出來。也正是因為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這些作品才實現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贏,成為大家公認的好作品、良心作品。
三、結語
進入21世紀,電影已經不再是一種娛樂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種影視文化。電影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方面?,F實主義電影或是現實主義題材創作的電影的繁榮,不僅是中國電影市場走向成熟的標志,更是中國從“電影大國” 邁向“電影強國”的里程碑。歷史的經驗也在證明:現實主義是中國電影的最大成就?,F實題材電影只有秉承現實主義精神和態度創作,并且與當下觀眾進行情感溝通和互動,才是國產電影的真正出路。
參考文獻:
[1]周星.中國電影藝術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饒曙光,李國聰.改革開放40年: 現實主義與中國電影創作流變 [J].電影藝術,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