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淵明是我國歷史上一重要的詩人,更是一重要的隱士,正是因為他的歸隱,才有了他以田園風光為素材的創作,才得以開創詩歌范疇中重要的田園詩派。他是一位天生的隱士,不屑于世俗之見,不屑于官場的污濁,通過自己的詩句,表達自己的情感與心境,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他的詩樸實無華,就如同他的性格一般質樸,顯現出人性中“真”的一面。
關鍵詞:陶淵明;隱士;田園詩
作者簡介:蔡沈鑫(1999.5-),男,漢,浙江省諸暨人,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7-0-01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可稱為東晉最偉大的詩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鐘嶸稱之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隱逸雖算不得正統,所以入不得一流,但是好歹也是給封了個祖師爺的名號,也算是在盡可能的范圍內給了他極高的評價。縱觀中國文學史,不論是在他之前還是之后,生為布衣而文學成就超越他的,幾乎沒有。
在那個沒有科舉制度的年代,陶淵明先后當過“祭酒”、“參軍”、“幕僚”等職務,雖然職位不高,但也算是國家干部序列。他之所以不斷換工作,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上班時間不讓喝酒。對于陶淵明這樣酒壺不離身的人,不讓喝酒實在是受不了,便“不堪吏職”,辭職而去。直到41歲,在他叔叔的幫助下,終于謀到了一個正經的官職:彭澤縣令。可是不出所料,在81天后,他又辭職了,留下一篇傳世名作《歸去來兮辭》。這是陶淵明正式告別仕途,歸隱田園的宣言書。
陶淵明的這篇宣言一經傳世后,不論是當代的人還是后世的人,都對其褒貶不一。全篇文章語言質樸,直抒胸臆,文采斐然,北宋歐陽修高度評價:“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有人覺得這是陶淵明的意氣用事,不求上進,生活態度消極的表現,但是更多人認為這是陶淵明不為功名利祿束縛,“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氣節的體現。
陶淵明可稱為一個天生的隱士,在他的作品中,主要反映了隱逸生活與田園生活的美好,從而逐漸形成了屬于他自己的獨特的文學藝術風格。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體現出歸隱的文化因素和神秘的幻想色彩,《桃花源記》是這兩特點融合的最好表現。桃花源顯然就是一個歸隱之地,其中“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描繪的是一幅和樂融融的田園之景。為了表現桃花源或者說是田園生活的寧靜祥和,作者采用暢想式的文筆,通過想象營造出一種價值追求。桃花源中的種種景象都顯現出大同社會的特征,這正是陶淵明所追求的。
在魏晉那個動亂的年代,政權更迭,文人出于自保和厭倦亂世政權,開始崇尚道家。他們崇尚自然,追求率真,風流自賞,喜好飲酒,不務世事,以隱逸為最高追求。竹林七賢、王謝世家從陶淵明眼前從容不迫地走過,這一切與陶淵明隱逸的形成不無關系。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陶淵明的隱逸最主要還是由于他的本性使然。他在《歸園田居(其一)》中述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認為自己無法適應適俗韻味的原因是他自己本性喜愛丘山,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鉆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 而在此之前他寫下的頗具爭議的《歸去來兮辭》中則表明他之所以就任彭澤縣令是為生計所迫,不得已而為之;而他辭官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不愿意違背自己的心愿,“不為五斗米折腰”。在《詠貧士詩》中他說安貧與求富兩個念頭時常在胸中交戰,但是安貧樂道的念頭總是占上風。
在陶淵明的詩中,景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他所寫的景之中不僅有情,更多的時候是理、景、情三者的有機統一。陶詩所述之事平淡自然,不論是敘事、抒情抑或是寫景都質樸無華,旨在表明自己想表達的,而不在意其詞藻,不見雕琢的痕跡。如“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等詩句,這些詩句既有自然風光的幽靜,又有詩人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恬然心境,還有對人生哲理的領悟和闡釋。語言平淡自然但是又不缺乏色彩,不拘泥,不刻板,在言語之間表達出作者希望如“高鳥”“游魚”一般自由自在。在他的《飲酒(其五)》中,這些特點更為突出。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中前兩句主要是為了闡述“心遠地自偏”的道理,但是也不乏景物的描寫和情感的抒發。“結廬在人境”表現景的是作者生活大環境,雖然作者向往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但是始終是無法逃出“人境”這一大壞境,但是卻可以“而無車馬喧”,此為情,乃是作者不為世俗同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這兩句看似矛盾的情與景描寫,實則是為引出“心遠地自偏”的人生哲理。雖然作者身于世俗之中,但是心卻遠在自然之中游離,也契合大隱隱于市的道理。后兩句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是對田園之景的描寫,是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將“我”與景融為一體,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了物我化一的境界,自然地流露出陶淵明悠閑自得的心境。
陶淵明的詩語言大多都是質樸無華,但是卻是清新淳樸,真實地表現自己所要表達的情感,直抒胸臆,也表現陶淵明作為一位隱士的真。也是因為他作為一名隱士,有其他詩人所未曾擁有的田園勞動的體驗與經歷,方得與其他詩人所寫不同的素材,方得與其他詩人所不得的本真。作為一個天生的隱士,他不屑于官場的污濁,毅然決然棄官罷官,放棄世俗之論,離開官場的汲汲皇皇。在田園生活,獲得了自己的渴求的自由,寧靜,隨性,將田園風光作為自己的創作素材,在文學史上獨開一席,成為田園詩派的開山鼻祖,他的作品如珠璣一般給后人留下一筆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