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 張曉燕
【摘 要】中國歷史之中,唐代是冉冉升起的階段,盛唐時期經濟興盛、海納百川,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唐代整體的藝術展現出波瀾壯闊的風格,特別是中國仕女圖的豆蔻年華。女性服飾中的紋樣傳達出的題材十分多樣化,一般能夠分為動物類和植物類。唐代仕女的服飾是一場高雅端莊的盛宴。
【關鍵詞】唐代;仕女圖;圖案;服飾
中圖分類號:J21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9-0129-02
一、唐代仕女圖概述
仕女圖原先將封建時期中有一定地位的女子作為表現繪圖的元素,之后逐漸發展變化為以古代女性形象和其生活的景象為題材的繪圖,在這其中唐代的仕女圖貢獻較大。本文章淺析唐代仕女圖中的服飾之美,從而以便進一步領略唐代女子的社會地位、生活和當時的風尚,對之后的服飾等研究也起到了某些作用。
(一)成因
正當封建時期,唐代儒家的思想是當時認知形態的領導地位,女子從屬于男子,所以其取向是由男子的興致來選擇。而唐代在當時是發展較好的國家,社會、經濟興盛。讓唐代人民思想擁有群體凝聚力,并且其上層階級有少數民族的血統,從而觀念也較為通達。這使他們傾向于強壯有力的體魄,對于女子的桎梏也放寬了,從而唐代女子地位比其他時期的女子要高,社會環境不太束縛,也勇于追求夢想和抱負。綜合體現了一個朝代的高度成熟、最旺盛時期涌現出的欣欣向榮和自信。
(二)風格
初唐時還沒形成其特色風格。舉例來說,閻立本的《步輦圖》中,仕女身材較為細嫩嬌柔,仍存在部分的前朝“秀骨清像”的特征。中唐時,張萱引領了新的潮流,和唐代之前“以瘦為美”不同,仕女身材豐滿。晚唐時,以周昉為表率,仕女圖還是受張萱的影響,在“豐滿”之上,進一步變為“衣裳簡勁、色彩柔麗、以肥為美、以貴為美”的風格。
(三)題材
當時,唐代的藝術擺脫之前協助政治為宗旨的封建禮教,轉而關注女子現實社會中的生活和意識形態,仕女圖的表現方式也開始形神兼具。漸漸的,仕女圖中體現的女子題材變得充裕,從刻畫貴族女性漸漸到不同社會地位的女性,舉例像世家望族女子、村姑、奴婢、藝妓等都囊括了作品題材的范圍。但主流還是聚集在社會地位高的貴族和宮廷生活中的女性,傳達出貴族女性匱乏而清閑的生活和極其紛亂的精神世界。
二、唐代仕女圖服飾
(一)色彩
色彩是構建人物形象、物體、景象等美感最基本的元素之一,而色彩的應用則直觀展現一個時代的成長進程。仕女圖是中國古時畫科其中之一,在不同的階段表露出不盡相同的格調和形象。就像如今所觀賞的唐代仕女圖中那艷麗璀璨的色彩所流露出的無窮魔力,能重現盛唐的社會風貌與瑰麗景象。
張萱的《搗練圖》中有紅、黃、藍等色彩,雖不多,然而配色表現出人物的魅力,有其獨到之處;色彩的飽和度等搭配上都擁有不同的方式,讓仕女圖給人以璀璨而文雅大方的效果。仕女形象逼真,線條也流暢秀美有力,展現出唐代重視、贊美豐滿的思想和唐代女性的典型風格。
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用色不多,有朱紅、紫色、白色等。圖中的仕女線條圓潤精致,其色彩層次清晰,絢麗考究,充分表達出仕女膚若凝脂和服飾面料的透亮效果。特別從刻畫發式上的簪、釵、鮮花等頭飾,到面部的妝容描繪,都展現出畫家細察入微的繪畫技巧。
(二)面料
1.種類
唐代以紗、羅、錦、綺、綾等絲織品盛行,前三種面料是貴族階層服裝的重要面料,也是盛唐的特色,一般多為上至胸部的長裙。紗、羅質地輕薄,能表現出女子服飾的輕盈,肌膚若隱若現,更是能體現紗的質感和視覺效果,唐代仕女圖也證實了這些面料的時興。
2.質地
仕女圖中用不同技法來傳達出面料質地紋理的視覺性美感,像紗的輕薄、羅的垂掛等。應用不同面料的特征,通過穿插、烘托來體現質地的輕重和厚薄。就如《簪花仕女圖》中錦緞的艷麗厚重,同時運用白色調和提高通透性,不同色彩穿插在其中,讓絢麗的色彩彼此烘托和約束,體現了面料不同的感覺。
(三)服飾圖案
1.植物類圖案
唐代仕女圖中,仕女服飾圖案有植物類,纏枝花紋及團窠紋較多。纏枝紋,以花枝纏繞為主的圖案,通常主要是花卉,枝葉纏繞,變化出交織的紋路。
《簪花仕女圖》的賞花仕女所穿披帛繡有纏枝花紋,一枝數多花,從一端持續至另一端,隨著披帛的彎曲而變化不斷,絢麗多彩。戲犬的仕女肩上披帛同樣有纏枝花紋,鮮艷明亮。
團窠紋,以圓為形,周圍以線段或連珠等修飾,中央一般是花卉的圖案。張萱所畫的《搗練圖》熨燙組最右邊仕女所穿服裝上,穿著雙鳳圖的長裙、帶有紅色披帛、白色窄袖且繡有團窠花紋的襦衫,花紋四周有小連珠裝飾。
除此之外,還有多邊紋和散點紋。
多邊紋,以多邊形為框架,有幾何外形的特征,比如六邊形、八邊形之類的,中央也為花卉的圖案,《搗練圖》熨燙仕女所穿披帛的多邊紋以雙線外邊,小花位于中心,在服裝褶皺的變化中傳達一種絡繹不絕的藝術感官。
散點紋,小花朵散開分布構成的圖案,以原始花朵為模型,簡潔明了,聚集在一起,或成環繞或成圓形,多姿多樣。同樣在張萱《搗練圖》熨燙仕女身穿的長裙上就有散點紋,小朵花聚集在一起為一種紋樣,有秩序地排列;而搗練組中的第二位仕女服飾上,也有小花團圖案的散點紋,簡潔大方。
2.動物類圖案
唐代仕女圖中,仕女服飾圖案也有動物類,主要有吉祥、喜慶、長壽等含義或象征意義的,比如龍、鳳、仙鶴等動物;部分會在植物紋樣中加入小型昆蟲,像蜜蜂、蝴蝶之類的,通常是在唐代女性的朝服和祭服中出現,但在如今保存的唐代仕女圖中較少,因為仕女圖中所畫女性大部分穿日常生活服飾。
張萱的《簪花仕女圖》中,左邊仕女穿的長裙上就有白鶴圖案,還加以一些云紋,通過云紋的烘托,白鶴呈展翅翱翔之狀,還有的則是在振翅張嘴,就像正在鳴叫一般,栩栩如生。還有《搗練圖》中最左側熨燙組第五位仕女下半身繡有鳳形狀的紋樣。
(四)首飾
唐代仕女服飾之中較為精華的部分是首飾。簪、梳篦、釵等是唐代使用較多的頭飾品, 繼承之前朝代的基礎并不斷進步繁榮;而對于戒指、耳環等的佩戴并不多見, 處于起步階段, 表現出異地民族文化的融入,體現出了唐代的特色,中國優秀深厚的文化底蘊。
梳篦,現在梳子一般是用于疏通整理頭發的工具,而在唐代,齒稀為“梳”,齒密為“篦”,“梳”來梳通頭發,“篦”來去除頭發污垢。再加上工藝精湛,紋理華貴美麗,梳篦又被當作貢品、賞賜品及裝飾品,也是別有一番格調。
釵,是唐代仕女頭部必不可少的飾品,插在發髻處,由兩根銀制或金制的長針組成,一端是長針,另一端是用銀或金制的花卉圖案。
簪,又稱搔頭,在唐代通常是女性的定情信物,更為流行的,主要是用玉、金或銀來制作的,同時雕刻精巧的圖案,在盤發的同時固定了發型。而步搖是把貴重材料制成的飾品附在簪上的又一種發飾,普遍是用金銀絲呈編織狀枝葉,在上面鑲嵌翡翠等,而且有精巧的珠玉垂下;發髻挽好后插入步搖,在女子走動時,隨著身體起伏,垂掛的飾物等也隨之晃動,從而聞名。
鈿,名稱較多,以碧玉制成的稱為“碧鈿”;以金銀珠寶等制成的稱為“寶鈿”或“花鈿”;以翠鳥羽毛制成的稱為“翠鈿”等等。
花飾,唐代女性喜愛用花來打扮自己,一般是用較大的花朵插在發髻處,《簪花仕女圖》中的貴族女子發飾都是用大型花飾來裝點的。
三、結語
如今正處于互聯網盛行的時期,現代化沒有讓世代相傳的設計理念淡化。雖然唐代服飾材質及風格不同于前朝,但它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又加以借鑒、融合與創新。現在推崇傳統化元素在服飾上的再設計應用,并非只是表面的傳承,用現代綜合材料和技術去重現過去,不是讓人們都去穿特色鮮明的漢服或織造精細的唐裝,而是要深入到精神的理解和運用。在融合傳統文化中,應思考選擇其中的元素來體現古代文化的精粹,改變的同時,去創造本身的特質。唐代仕女圖展現出人物美的表達,從視覺角度觀賞體會服飾材質、人物動態的美感。
參考文獻:
[1]酈虹,萬里.淺析唐代仕女畫服飾面料語言的表達[J].文藝生活,2013,(6):58-59.
[2]卞俊鑫.論唐代仕女圖的線與色彩[J].文藝生活,2016,(2):184.
[3]馮小晏.中國歷代仕女畫[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