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課題:河南省社科聯課題,優秀課題一等獎“基于微型教學理念的新型職業教育語文課題教學的探索性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SKL-2016-2649。
摘? 要:歷史長河中,文學是重要社會意識形態之一。運用虛構和想象表現手法,用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文學中活動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學批評。隨著文學作品誕生、傳播、消費以來,文學批評就隨之產生并發展,是文學理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和活動的組成部分,既推動文學創造 ,又影響文學理論和文學思想的建設。按照時間順序對文學分期,有助于多元化研究各分期階段中的文學批評史。本文圍繞中國現當代文學批評史的分期的時間劃分、現當代文學批評史的分期立場和對現當代文學批評史的分期探索三個維度展開詳細的解讀。
關鍵詞:當代文學;文學分期;文學批評史;現代性
作者簡介:徐思義(1969.6-),女,河南省鄭州市人,文學學士,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7-0-01
文學批評從文學作品,又反作用于文學實踐。文學批評通過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評論,既展現對文學的理解與文學作品創作的發展,又影響讀者對文學的鑒賞與文學社會功能的發揮。優秀的文學批評不僅能提高閱讀者的接受能力和藝術趣味,還能促進社會和時代的審美品位的形成[1]。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批評史的分期的時間劃分
(一)判斷文化批評史分期的標準
縱觀文化批評史,大致分為:“現代”“當代”兩個時間節點。對研究文化批評史的專家來說,大致將三種意見。第一是以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和周海波《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論》有代表性的“晚清說”;第二是以許道明《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新編》為代表的“五四說”;第三是以黃曼君為代表的“20世紀整體觀照說”[2]。
(二)判斷文化批評史分期依據
通過研究者們對文學史的分期依據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通過具體批評文學作品為分期依據。且在批評過程中運用了“現代性”字眼為標志。第二以文學活動為分期依據,根據文學觀點和時代精神作為分類標志。第三是根據政治歷史事件、時代政治和社會性質為主要分期依據。
“晚清說”是研究者們通過晚晴時期批評文本為依據。溫儒敏批評文本與周海波批評文本專注與批評本身,是區別于思想史與文學史一門獨立的學科。
“五四說”是將五四運動作為現代文學批評史的起點,五四運動為現代批評現代轉型起到標志性作用。許道明在研究中指明:梁啟超和王國維所代表的近代批評是現代批評的先導。《新青年》的創刊標志著現代文學的起點[3]。
當代文學批評史的分期,從目前的研究上看,也是各家各有主張。從時間的角度來分析,用現代文學批評時的下限時間作為當代文學批評史的起點。
二、現當代文學批評史的分期立場
中國現當代文學批評史包括:文學論證 、文學思潮與體裁批評,文學批評的開展文學批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范疇。
廣義的文學批評屬于文學理論研究,從思想文化史中脫離出來。既是文學理論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又是文學活動整體中的動力性、引導性和建設性因素,既推動文學創造 、傳播與接受,又影響文學思想和理論的發展。
狹義的文學批評屬于文藝學的范疇,是文藝學中最活躍、最經常、最普遍的一種研究形態。它是以文學鑒賞為基礎,以文學理論為指導,對作家作品和文學運動、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 等內容進行分析、認識和評價的文化活動,是文學鑒賞的深化和提高。
三、現當代文學批評史的分期探索
(一)處理好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史的客觀關系
對文學史的研究有范疇、原理和技巧幾大方面。文學批評史是建立在對文學內容理解之上的行為。因此,兩者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在文學理論發展的理論進程上與文學發展史相一致。中國現當代文學批評史的構建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文學批評史和外國文學批評史的影響。文學批評史的研究作品使用比文學史研究薄弱一些。這就要求在研究文學批評史過程中了解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史的區別、切入角度和研究對象的區別[4]。
(二)梳理文學批評史各階段的歷史分期
各個歷史階段的文學作品是開展文學批評史的依據。處理好“近代”“當代”“近現代”“現代”的關系,尤為重要。文學批評史從近代步入當代,從當代步入現代有內部邏輯演變和階段規律。從社會意識、歷史事件變革的角度出發,重視歷史的整個輪廓,對應時間點和歷史現象的判斷。
(二)以史帶論與論帶史的觀點相融合
力圖把史實記錄與現實研究相結合,從史學材料對現有批評文本開展研究分析。研究撰寫人的研究視角和思維模式嘗試以史帶論。再從批評家的評價活動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作品的發展嘗試以論帶史。將兩者研究取長補短。客觀的呈現文學及文學批評的所在價值[5]。
結束語:
回顧中國現當代文學批評僅有短短的一百年多年時間,在發展的過程中處于高度開放和包容的狀態中前進。通多對多位文學批評史研究者的研究文獻來看,具有不同模式,不同思維和不同的研究立場觀點。這些寶貴的觀點豐富著文學批評史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吳俊,李音.文學·批評·制度——就“當代文學批評史”研究訪談吳俊教授[J].當代文壇,2018(5):36-43.
[2]祝修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荒誕”內涵與譜系[J].華文文學,2017(05):64-72.
[3]林煒娜.中國現當代文學批評史的分期問題[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4):42.
[4]姜家生,方巖.當代文學批評史方法論芻議[J].當代作家評論,2018,No.207(03):35-45.
[5]王宇林,馮思遠.當代文學批評的共識與分歧[J].南方文壇,2017(0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