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小清
摘? 要:生于美國的賽珍珠在中國生活了40多年,因此創作了不少中國題材的文學作品。在中西兩種文化的熏陶下,她的作品既有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暗含文化的沖突與對立。其作品《群芳亭》講述意大利傳教士安修士進入吳宅擔任家庭教師,給吳家帶來一系列改變的故事。吳宅和吳家人為中方文化的代表,安修士是西方文化的化身,賽珍珠在描寫安修士進入吳宅的同時展示出中美文化的融合與沖突。
關鍵詞:《群芳亭》;中美文化;融合;沖突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7--02
于美國弗吉尼亞州出生的賽珍珠,父母均為美國傳教士,其父篤信基督教,懷揣拯救世界的宗教熱情,剛結婚便帶著妻子凱麗來到中國傳教。三月大的賽珍珠隨父母來到中國,于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雙重教育中成長。一方面,家里為她請來了老秀才孔先生擔任家庭教師,教她學習中國文學經典及孔子倫理等中國傳統文學;后來在金陵大學和東南大學任教期間,她又請了國學造詣頗深的龍墨香先生輔導她學習中國小說和現代作品等。而打小其母親凱麗就按照美國本土的課程設置來教育她,為她介紹了大量的英國小說并鼓勵她從事文學創作,她的大學四年和碩士學位也都是回美國讀的。雙重的教育使她置身于雙重文化的熏陶之中,兩種文化的浸入使得賽珍珠的思想觀念中具有中西方文化的雙重性,具體表現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這種現象其在小說《群芳亭》中表現尤為明顯。故事發生在1930年的中國,當時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而小說中的吳府是江南某地的一個相對封建的名門望族,然而吳府的吳太太在過完自己40歲生日之后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她決定要與其丈夫吳老爺分居,并主動張羅為吳老爺納妾。這一反傳統的舉動必然遭到一家老少的反對,正在她苦悶之際,一個名叫安德魯的傳教士走進了吳宅。他給吳家人,特別是吳太太帶來了全新的思想。當安德雷進入吳家大院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碰撞在所難免。
一、中美文化的融合
生于美國、長于中國的特殊的身份使賽珍珠對東西方文化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在描寫東西方文化時可以進行相互參照以尋得跨文化的交流和溝通。在小說《群芳亭》中,賽珍珠既把中國人放在中國人自己的世界里,即所有故事情節都是圍繞吳家大院發生的;又將他們置于與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加以描寫,主要體現在家庭教師安德雷的到來對吳宅的影響。對于賽珍珠來說,中西文化之間的融合是主流。
安德魯身上淋漓盡致得體現了中美宗教思想上的融合。賽珍珠自幼就接受了中國傳統的私塾教育模式,前清秀才孔先生向她灌輸了孔子的儒家倫理思想。儒家思想的中心是“仁”,即“仁者,愛人”。教導人們先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再延伸至眾人。安德魯是一個來自意大利的傳教士,但是他的宗教思想并不沒有得到正統基督教徒的認可,正如小說中的另一位女傳教士夏小姐所說“他和無神論者沒有兩樣……我認為他并不真正相信上帝。”[1]109安德雷的宗教思想從本質上講與儒家的仁愛思想不謀而合。他用其實際行動踐行著什么是博愛厚生,什么是仁愛。賽珍珠曾說:“我在基督教世界里長大,所學到的生活準則是博愛;我也在另一個更為慈愛的世界里長大,所接受的是中國人的觀念:生命是神圣的。”[2]31因此她寫道,在安修士看來,“大家都是我的親骨肉,親緣與非親緣之間沒有區別。”[1]161安修士的宗教可以稱被做愛的宗教,其核心就是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現世關懷。在《群芳亭》中,賽珍珠再次借助教士安德雷表達了這一宗教觀。小說中,安德雷一生致力于救助中國窮苦人民的事業,他的一生收養了二十個孤兒女孩。在他臨死之前,他也不忘把這二十個孤兒托付給吳太太。他給棄嬰們取的名字有“同情;信仰;謙虛;恩典;真理;仁慈;光明。”[1]238這些詞也無不體現著中國儒家思想中的仁愛,博愛。在他生前,他也總是給身邊的窮人帶去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此外當吳太太詢問安德雷:“我們的老天爺是不是你們的上帝,你們的上帝是不是我們的老天爺?”他答道:“他們是同一位。”“在神殿里常有一些愚蠢的神,只有一位真正的上帝,他有許多名字。”[1]217安德雷以他堅定的話語向吳太太表達了中國的老天爺和西方的上帝是一回事,安德雷可以說是一位中西教義的融合體。
中美人文科學知識的融合則體現在了吳太太身上。安德魯的到來為吳太太注入了新的血液,那新鮮的血液就是西方的新思想,新理念。吳太太本身是一個相夫教子的傳統型中國女人。當她認識了安德魯,她接觸到了從未接觸的先進思想,關于宇宙、科學等。安德魯先進的思想徹底改變了吳太太。在很長時間,吳太太坐在書齋里聽他講課,“他給她講世界史、各個民族的興衰、新國家的誕生。他給她講電和鐳的發現。”[1]197然后吳太太開始反省自我,審視自己的人生。飛躍出吳家大院的高墻,她的思想馳騁于大洋彼岸,天地之間。一個中國傳統女性從此不僅僅管理著一個家族,為家族的每個人謀求幸福,同時她也在探索歷史,星空,現代科技等等。只有是在中西文化融合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中國女性。
二、中美文化的碰撞
賽珍珠曾回憶其在中國的很不愉快的經歷,在她八歲那年,正值“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期間,街上的路上罵她為“小洋鬼子”;在北伐戰爭期間,一支國民黨軍隊進駐南京襲擊外國人和教堂,她家也不例外。正是由于中西文化之間存在差異,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旦相遇,必然會面臨沖突。如果對彼此文化缺乏了解或沒有了解的民族和人們最終相遇的時候,他們一定會對彼此產生好奇心,也許會經歷一場文化休克。在《群芳亭》中,有這樣一些細節足以說明中美文化之間的碰撞與沖突。
首先在人的外貌體態上,中國人對于高大魁梧的外國人的與生俱來的恐懼和排斥。吳家的仆人英英看到一個外國人(安修士)來到吳家大院時,她驚呆了。她小小的圓眼睛充滿了驚訝不已的神色。當這個外國人走進大門,來到院子里的時候,英英結結巴巴地說:“一個頂高的人――我從未見過各自這么高―一個外國人!”[1]119英英跟在他身后,但害怕得臉色蒼白。當她聽到他洪亮的聲音在房間里回蕩的時候,感覺他的聲音像轟隆隆的打雷聲。英英這樣說的時候,竟然還抬起頭來看了看頭頂上的椽子,看看它們還在不在。她這樣滑稽的反應很可能是無意識的,但正是這樣的無意識體現出中國人對外國人本能的恐懼。
其次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在宗教上,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對于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是很排斥的,這主要體現在基督教徒夏小姐的傳教經歷里。吳太太以及其他中國人都從根本上排斥夏小姐對她們傳道,更不愿聽她宣讀福音,從更深層次而言,這是中國的儒家道家思想與基督教之間的碰撞。當夏小姐到吳家這樣的院子去傳道時,人們總是找借口把她支開。當夏小姐翻開福音書,宣讀時,康太太直接起身說道:“對不起,我把家務事擱那兒還沒做呢。”[1]14其他人更是對夏小姐避而不見,他們排斥的不僅僅是這個外國女人,更是排斥她那唯一的信仰基督教。在婚姻觀念上,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婚姻觀導致了鋒饃與西方女子瑪格麗特的戀愛無果。在鋒饃看來,“我們結婚,不是為了愛,不是為了自己,二是為著祖先和子嗣。”[1]311這是作為家庭成員之一的義務。而對于西方人而言,人人都是為了愛情而結婚的。雙方理念不合直接導致了鋒饃不愿違背家人要求他傳宗接代的期待,于是他狠心與瑪格麗特分手,回到吳家與妻子琳漪孕育下一代。
在中國生活將近半個世紀的經歷為作為美國人的賽珍珠提供了比較真實的寫作素材,其作品也必然涉及兩國文化。民族間的沖突很大程度上緣于缺乏了解和溝通,任何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都要經過碰撞與沖突,我們只能通過積極的交流才能最終求同存異,爭取和諧共處。在《群芳亭》中我們可以看到,賽珍珠做到了融合中西文化,同時也沒有一味地追求融合,忽略其沖突,比較客觀的書寫了中美文化的交流的真實情況,因此賽珍珠是中美文化交流當之無愧的一座橋梁。
參考文獻:
[1]賽珍珠, 群芳亭[M].劉海平,王守仁,張子清,譯.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
[2]張春蕾.寬容、仁愛、平等——賽珍珠的宗教理念[J].文化,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