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華 高學磊 白力軍 祁瑜 布仁圖雅



摘要:內蒙古是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北方乃至全國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本文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角度分析了內蒙古北方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包括水源涵養功能、防風固沙功能、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固碳功能、土壤保持功能、食物生產供給功能。鑒于內蒙古生態屏障建設的緊迫性,給出內蒙古生態安全格局圖,并提出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思路,以求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子,筑牢內蒙古北方生態安全屏障,構筑萬里綠色長城。
關鍵詞: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安全格局
中圖分類號:X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9-0-04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9.119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in northern Inner Mongolia
Wang Yuhua1,Gao Xuelei1 , Bai Lijun1, Qi Yu2,Bu Rentuya1
(1. 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1,China;
2.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1,China)
Abstract:Inner Mongoli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in the north of china.It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north china an even the whole count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in north Inner Mongol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These include warter conservation,wind protection and sand fixation,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carbon sequestration,soil conservation,and food production and supply.In view of the urgency of ecological barrier construction in Inner Mongolia,this paper presents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of Inner Mongolia,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construction,in order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oute oriented by “Ecological Prio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We will build a strong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in northern Inner Mongolia and a great green wall.
Key Words: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內蒙古地處祖國正北方,橫跨“三北”,內聯八省,外接俄蒙,拱衛京津,占據北方季風和沙塵東移南下主通道,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格局中“東北森林屏障帶”和“北方防沙屏障帶”的主要組成部分[1]。內蒙古處于黃河、松花江、遼河、海灤河四大流域發源地或上游地區,是“東北亞水塔”和京津冀多條河流的源頭。擁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沙漠,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具有強大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東北地區的“林網”,也是華北地區乃至全國的“碳匯庫”和“擋沙墻”。內蒙古是多民族聚居區,也是草原文化與森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更是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搖籃。因此,保護好內蒙古生態環境,建設萬里綠色長城,對我國北方乃至全國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1 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分析
內蒙古幅員遼闊,橫跨五個自然帶,自然條件多樣,自然資源豐富,這些不同的生態系統類型和自然資源在生物多樣性維持、土壤保持、水源涵養、防風固沙、碳固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生態服務作用。以下數據未特殊說明的,均為2017年數據。
水源涵養功能分析。內蒙古生態系統水源涵養總量達591.27億m3,是我國高緯度地區功能完整的綜合水源涵養系統。內蒙古東部地區河網密集、濕地廣布,發育大小河流3000多條,是黑龍江、松花江和遼河“三江”發源地,50%以上的東北河流水量直接來源于內蒙古中東部森林草原區,是東北淡水資源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內蒙古嫩江向黑龍江輸水量為204.8億m3,發揮著“東北亞水塔”的重要功能,造就了著名的“東北糧倉”[2]。錫林郭勒草原是灤河水系的源頭和上游主要水源的涵養地,供水量占引灤入津總供水量的1/6。重要性分析結果見圖1。
防風固沙功能分析。內蒙古生態系統防風固沙總量達57.58億t,占全國固沙總量的50%。防風固沙功能極重要和重要區面積分別占全國的83%和71%。全區五大沙漠與五大沙地植被年滯塵量709.53萬t(2013年第七次森林普查)。陰山北麓草原生態功能區防風固沙受益地區土地面積為440萬km2,占全國土地面積的46%;受益的人口為10億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5%;受益區GDP總量為28萬億元,約占全國GDP總量的67%。受益土地主要包括華北、東北、西北東部、西南東部、華中以及華南的部分地區,直接受益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陜西、山東、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甘肅等地區[3]。2017年與2010年監測相比,內蒙古沙塵天氣減少23%,對北京地區的影響減少63%。重要性分析結果見圖1。
4.2 設立國家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努力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自治區加快轉型發展的契機中,申請建立國家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試驗區的建立有利于探索北部邊疆地區綠色發展新路徑,有利于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探索森林草原保護、沙化土地治理與開發新模式,有利于把生態價值實現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探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試驗區建設要編制試驗區總體設計方案,提出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設立試驗區建設目標體系;按照地域分布特征和資源環境承載力,將全區劃分為幾個區域,因地制宜的開展試驗內容。設置試驗區建設重點建設任務和重點生態工程,創新配套機制研究和產業政策,出臺系列扶持政策和制定保障措施。最終依托試驗區建設,進一步加快內蒙古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加快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傅伯杰,王曉峰,馮曉明等.國家生態屏障區生態系統評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2]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2017年內蒙古水資源公報[R].2018.
[3]肖玉,謝高地,甄霖等.陰山北麓草原生態功能區防風固沙服務受益范圍識別[J].自然資源學報,2018,33(10):1742-1754.
[4]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內蒙古生物多樣性性評價報告[R].2012.
[5]宋麗弘,唐孝輝.內蒙古草原碳匯經濟發展的基礎與路徑[J].中國草地學報,2012(02):1-7.
[6]孫淼,徐柱,柳建麗.內蒙古農牧交錯區草地氣候生產力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草業科學,2011,28(6):1085-1090.
[7]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內蒙古統計年鑒(1985-201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8]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經濟生態生產總值核算發展報告2018[R].2018.
[9]歐陽志云,王如松,趙景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5):635-640.
[10]辛娟,俞靚.陜西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情況分析[J].防護林科技,2017(01):81-83.
[11]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內蒙古自治區構筑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規劃綱要(2013-2030年)[R].2013.
收稿日期:2019-07-02
作者簡介:王玉華(1980-),女,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生態監測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