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世紀德語文學的敘述風格不僅內涵深刻,敘述完整,還注重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結合,敘述風格在新時期的背景下,以傳統為基礎進行了相關演變,結合了時代現象,以及人文關懷,是“小敘事”敘述方式的主要形式。作者通過“虛擬自傳”的文學形式,將碎片化的社會現象進行新世紀的文學創作,一方面實現了文學敘述轉變,一方面將現實主義和后現代主義進行完美結合。
關鍵詞:新世紀;德語文學;敘事格調;審美取向
作者簡介:葛萌(1980.7-),漢,碩士研究生,江蘇理工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7--01
引言:
在新世紀的社會發展中,民眾的文化生活,以及文化審美都在產生新的變化,當代的德語文學主要根據相關歷史背景和社會發展實際,進行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學敘述,融匯了多方面的文學要素,比如:歷史、哲學、倫理道德和相關科學等,形成具有廣泛審美的文學特征,并且對未來的歷史發展、人民、生命進行了相關揭示。此文根據新世紀德語文學的相關演變進行理論敘述,旨在體現其文學特征和發展情況。
一、敘事風格由現實主義向“小敘事”蛻變
新世紀德語文學在敘述風格上,主要進行向傳統風格轉變,大部分的文學敘述形式偏重于現實情況的反映,“小敘事”的風格成為主流[2]。在小說的敘述中,告別了現實主義的批判形式,而對民眾進行人文關懷與情感慰問。當然,新時代的德語文學并非完全向傳統靠攏,摒棄新時代的社會發展現狀,而是將碎片化的社會現象進行新創作,加強敘述內容的深刻性,對此,新時代的德語文學在近現代的敘述方式與傳統的敘述方式相互融合,創新了新時期的“小敘事”方式。
二、對特定歷史和現實的指涉成為敘事潮流
新世紀的德語文學在近現代的內容展示中,逐漸由詞句構建和文學內容的現實構建,轉向文學的客觀現實環境闡述。作者告別現實事件的簡單構成應用在自己的文學創造中,而是將實際的社會生活片段進行新的藝術加工,形成自嘲式幽默,同時向目的明確的文學內容演變[1]。在德國文學的演變過程中,現實的問題收到廣泛的關注,其次納粹歷史的沉重包袱,通過小說的敘述,對歷史進行了反思與質問,結合時代的發展背景,以及多種文學表達的形式,完整體現了相關歷史現象。“猶太”問題是德語文學長久的主題,是新世紀德語文學的重要歷史資料,在長時間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小說將歷史題材作為敘述背景,構成巨幅的歷史畫卷,其結構也逐漸遠離現代后現代主義,主要以傳統的敘述方式進行闡述,再現歷史環境下的矛盾碰撞。在新時代的社會環境中,小說雖主要根據現實思維方式進行敘述,但不完全依靠現有的敘述手段進行創作,而是研究新的敘述手段進行深度的“內涵加工”。
三、作者回歸與“虛擬自傳”的真實品格
在文學的討論范疇中,后現代主義出現斷層和注重現實主義主要由兩種現象表明:作者開始重新反思現實文學的主體構建;后現代的文學主題思想向新時代的現實主義文學靠近。在德語文學中,這是作者個體思想的重要展示,飽含了其生活體驗和相關的歷史演變思考,這是在文學創作中反映“本質”現象和哲學思想的重要因素。在當代的文學中,收到作者極度青睞的,是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出現頻率較高的一種文學形式:虛擬自傳。其主要以作者的真名和作者的相關生活片段,來進行“新人生”的創造,由此來進行文學加工,并對作者本人以及文化產業、社會現象進行自嘲式黑色幽默創作。虛擬自傳不能簡單將其進行文體分類,其更符合一種虛擬的敘事手段,是將虛構的文學內容與實際的社會現象進行無比拉近的文學創作方式。例如:奧地利作家托馬斯·格拉文尼奇的《But this is me.》在體裁中以小說進行歸類,但是書中主人公的刻畫與作者極度相似,大量的小說情節都由作者的現實生活片段構成,而小說以“我”的口吻進行敘述,充分展現了虛擬自傳的創作風格。
四、“碎片化”拼貼與“破碎現實主義”
碎片化的思想整合在當代的德語敘事文學背景下是小說的必要構成因素。當代的社會生活現象,往往是小說主題隱喻的主題,其本質旨在反映客觀的歷史演變。德語文學在社會的“碎片桎梏”中,通過歷史演變的本質展現,讓讀者在文學的世界中進行品味,體會著演變歷程帶來的新思考。進而讓思想飛躍于時代的整體之上。德國作家在無比接近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闡述中,其顯然不能滿足深刻的文學創作要求,他們需要在更為深刻的思想中,向“破碎現實主義”探討詞句、段落和情節的整體安排,最終揭露當代社會演變的內涵以及時代思想。例如:以Kehlmann的角度來看,小說角色的想法刻畫、虛擬偉人對小說中的虛擬人物進行議論,以及其小說《Die Vermessung der Welt》中城堡在山脈間涌現的虛擬鏡像和鬼魂相遇都是“破碎現實主義”的典型。
五、結束語
德語文學的審美取向與敘事格調隨著時代的客觀環境而演變,在實際的文化體驗中,德語文學能否將事物的本質完整展現,以及在相關歷史與重大社會現象中,能否在生活的概念上進行藝術升華,這是德語文學文化探究所要面臨的客觀追問。當今奉行現實主義以及娛樂至上的社會潮流,德語文學不僅面對著新時代的“荒誕”現象,還面臨著文學的本質思考,這也是當代文學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對此,在時代的審美演變中,德語文學在敘事風格上,反映了相關時代的文學命題。
參考文獻:
[1]何寧. 2016年德語文學回顧[J].外國文學動態研究, 2017(06):73-81.
[2]袁楠. 《德語現代文學》翻譯報告[D].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