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中的英雄主題一直經久不衰,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不同于傳統英雄形象的反英雄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人們對英雄的概念也有了新的闡釋。本文試圖從情節改編,敘事技巧,以及“陌生化”三個方面,分析探討“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英雄形象的塑造。
關鍵詞:反英雄;情節改編;敘述技巧;陌生化
作者簡介:熊煥力,女,生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現任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講師,碩士。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7--02
“英雄主義”似乎是電影中一個永恒的主題。尤其是在美國的影視作品,乃至漫威動漫中,各種拯救人類,拯救世界,除惡揚善的英雄形象,絕非鮮見。從“超人”到“蜘蛛俠”,“鋼鐵俠”,“綠燈俠”,“神奇六俠”,“美國隊長”……單看這一個個人物名就知道“英雄”這個主題在美國電影中,是多么有生命力。講述英雄的事跡以及觀看英雄的故事,似乎成為了導演和觀眾之間,永不會生厭的一個觀影互動。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一種不同于以往那樣完美的英雄,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影視作品中。這些不再“完美”的英雄們,更貼近現實生活,更能激發觀眾的共情,也成為了新的潮流。
今夏,一部國產動漫成為暑期檔的黑馬,餃子——華西醫科大的一名畢業生,創造了一個國產動漫的票房奇跡,他的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成為當之無愧的票房黑馬。這部作品塑造的,就是這樣一個不再“高大全”的英雄的故事。
一.引言
“英雄崇拜或英雄主義作為人最根本的欲望、沖動或意志,根源于人類的生存悖論所產生的死亡恐懼。”[1]所謂的“生存悖論”,簡單來說,基于以下這個邏輯:人既然是肉身凡胎,必定終有一天會面臨肉體消亡;然而人又擁有自我意識,人的自我意識對這種不可避免的消滅死亡產生無法根除的恐懼。這樣,便形成了一個無法破解的生存悖論。
所謂“反英雄”,顧名思義,指不同于一般傳統意義上的英雄。“是指在精神、品質、能力等某些方面與傳統的英雄標準相悖,但同時具有英雄氣質或做出英雄行為的角色。與電影中傳統的英雄形象相比,‘反英雄往往具有一些不屬于英雄人物的性格弱點和能力缺陷卻不得不參與或完成非凡的舉動。”[2] 樓成宏認為,“反英雄”的產生,本質上來說,是“社會危機和文化危機的產物”。[3]
然而,即使是“反英雄”,其本質,仍然是英雄,那么他們身上當然有著許多英雄的特質:“他們都是追求高尚品質的探索者 ,他們雖然在思想和行動上缺少重大的旨趣,然而都因為追求人的尊嚴而獲得了高尚的品格。”[4]
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反英雄元素解讀
片中的哪吒,很明顯,在精神、品質、能力等某些方面,深為陳塘關老百姓所厭惡懼怕,遠談不上符合傳統的英雄標準。他頑劣,不守規矩,總是惹事闖禍……凡此種種,他身上的弱點十分鮮明,連好孩子都談不上,更談不上“英雄”。然而,另一方面,哪吒身上也一直具備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優點,他天生神力,表面頑劣,然而內心柔軟(嬰孩時期,就是因為母親的安撫而安靜),他欺負陳塘關的孩子,更多地是為了有同伴玩耍,他雖一直不被周圍環境所認可,但其實充滿正義感,為陳塘關百姓擊敗海夜叉,等等。
從這些,我們都不難看出,哪吒身上是具備英雄氣質的。生而為魔又如何?當他最終突破命運的安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人”時,整部作品的反英雄主題便正式由主人公之口,昭告所有觀眾——并非他人辱你,罵你,恨你,你便不是英雄,只要自己堅定而努力,同樣是英雄,一個不同一般的,從一無是處成長起來的,無關他人是否認可的英雄。這個成長的過程,也是主人公追求自我價值,尋求個人尊嚴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樣是主人公內在品格升華的過程。他最終犧牲自我,保全父母和百姓,保護陳塘關的選擇,正是高尚品格的有力彰顯。至此,一個無需認可又毫無爭議的“反英雄”誕生了。
這樣的情節安排,這樣的人物設定,反映了影片隱含創作者的價值觀,同時,也能引起許多觀眾的共鳴,使得隱含創作者,劇中主人公哪吒,以及受眾之間的情感距離變得很近,從而產生深度的共情現象,這也是這部作品能夠受到人們喜愛的一個根本性原因。
1.“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情節改編
“哪吒”,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人物。事實上,即使是在傳統故事中,哪吒這個形象也有著一些反英雄的特質:例如,他不畏龍王權勢,他并不一味遵守天庭的規則等等。然而,即使如此,傳統故事里的哪吒并不是一個典型的反英雄形象,因為他從始至終,一直在完成“元始天尊”所賦予的使命,更因為,他的叛逆言行,停留在兒童頑劣的層面,而缺乏獨立于固有主流價值體系之外的自身價值理念的支撐。
而“哪吒之魔童降世”設計了靈珠,魔丸誕生之初對立情節,原故事中,哪吒便是靈珠投胎,并無正邪對立設定。設計了和龍王之子敖丙成為朋友的情節,原故事中哪吒抽取了龍王三太子龍筋,從未成為朋友,自然也不存在敵人成為朋友,朋友變為敵人,敵人又成為盟友的故事脈絡發展。
這幾處情節改編,我們不難發現,都使得人和人之間,人和環境之間的矛盾更激化。哪吒和敖丙的矛盾,哪吒和周圍陳塘關百姓之間的矛盾,在新的設定下,都更為激化,且有了天然合理的解釋。哪吒和敖丙的矛盾,本質上就是“正英雄”——靈珠投胎的敖丙,和“反英雄”——魔丸投胎的哪吒之間的矛盾,而哪吒和陳塘關百姓的矛盾,本質上是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矛盾。所有的這些,都為塑造一個更加鮮明,更加立體,更加有分量的“反英雄”創造了先決條件。
2.“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敘述技巧的運用
從敘述學角度分析這部作品,合理運用敘述技巧為反英雄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拐點。整部作品總的來說,使用的是隱身敘述者,這在影視作品中,要比敘述文本更為常見,因為不存在敘述文本的抽象化問題。而敘述方位問題,這一部作品也和常規影視作品一樣,使用了隱身敘述者全知視角,即——通常所說的“上帝視角”。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創作者使用了多種藝術手段,使得敘述活動的幾個要素之間,即:隱含作者,主要人物,以及受眾之間產生深刻共情,從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導演餃子接受采訪的時候就提到過,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這恰好佐證,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已經是有意識地在講述一個不同于常規性高大全的英雄的故事。而這正是受眾和這部作品之間產生廣泛而深刻共情的基礎。
另外,這部作品在敘事中,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敘述技巧。在大的依照時間順序發展的單敘述層到底的結構中,小小插入了一個次敘述層。借由風火輪,告知哪吒,用來李總兵上天請愿,希望可以代兒受天雷之災。這里巧妙地變換了敘述者,敘述者由隱身,變為了現身的風火輪,成為一個新的敘述層。而這個情節,恰恰是主人公命運的真正拐點,是他內心成長,升華,乃至超越固有命運,轉化為真正“反英雄”的重要契機。這里,敘述技巧的運用是“反英雄”的主題得以實現的重要手段。
3.“陌生化”處理
如果說,這部作品在原有的傳說故事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情節改編,使得“反英雄”的主題更加凸顯,沖突更激化,更能喚起受眾內心深處的英雄夢的話,那么,使得“哪吒”形象更可愛更接地氣,更能為現在的受眾所喜愛的藝術處理手段,是“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學者什克洛夫斯基在20世紀初首先提出的概念。爾后,德國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從戲劇理論方面對“陌生化”進行了新的解讀:把一個事件或者一個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著簡單地剝去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理所當然的、眾所周知的、顯而易見的東西,從而制造出對它的驚愕和新奇感。[5]布萊希特戲從戲劇理論方面對陌生化概念的闡釋表明,戲劇中的故事、情節或者人物性格“陌生化”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戲劇觀眾能在“隔離效果”下感受到戲劇的藝術性和新穎之美 ;創作者對人們眾所周知的事件和人物性格進行扭曲、改編、剝離,使演員與角色、演員與觀眾之間產生一種恰當的距離,從而實現隔離效果,然后讓觀眾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觀照過去已經習以為常的事件和人物性格。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這樣的“陌生化”處理可說隨處可見。說四川話的“太乙真人”,偶爾冒出來的現代廣告臺詞戲仿,哪吒情緒低落時作的打油詩……這種種處理,呈現出和廣大受眾所熟知的傳說中完全不一樣的一處處細節。觀影者和自己既有的審美預期之間的距離拉遠了,然而,和傳統故事中的形象進行了一定剝離后,“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人物卻和時代,和觀影者之間的距離更近了。而這,又成為引發觀影者廣泛共情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事實上,“陌生化”的運用,在改編作品中尤為重要,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故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剝離后,往往能夠煥發出新的強大生命力和光彩。
三.結語
“反英雄”已經成為現代影視作品中一個常見的主題。然而,如何合理運用其他藝術手段,最大程度地激發觀影者的情感共鳴,是這一類創作中的重點。本文從情節改編,敘述技巧,以及“陌生化”三個方面,解析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英雄形象的塑造,從而揭示這部作品取得巨大成功的內在原因。在負重前行的生活中,人們都希望能夠不論出身,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奮斗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成為自己的“英雄”,只要這樣的情結存在,以“反英雄”為主題的作品,會繼續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李啟軍. 英雄崇拜與電影敘事中的英雄情結[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03).
[2]強云 許俊農. 電影文學美國電影中“反英雄”形象的解構與重.MOVIE LITERATURE學術論壇,2012 (02).
[3]樓成宏.論反英雄[J].外國文學研究,1992(02).
[4]郭宏安.薩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484.
[5]楊向榮.陌生化[C].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研究與出版社,2006: 341,348.